專科分類
目錄
歐陽國樑醫生文章
歐陽國樑醫生(男)
Dr. Au Yeung Kwok Leung
精神科
值得推介 : 102
淺談失眠
失眠無疑是都市人常見問題,但凡睡眠時間或質素欠佳而影響日間生活作息,不論有否其他症狀,都可定義為失眠。若以失眠的情況分類,可分為難以入睡(如就寢超過半小時仍未進入夢鄉)、容易驚醒而醒後難以再入睡、過早醒來等三種。若以失眠的持續程度分類,則可分為短暫失眠(持續數天至一星期)、短期失眠(持續少於一個月)、長期失眠(持續六個月以上)等三種。
引致失眠的原因很多,我把它們分別歸類為時間、人物和地點。時間包括時差、輪班工作、太遲起牀、日間嗜睡等因素;人物包括壓力、情緒病、煙酒和藥物影響、身體的問題如痛症等;地點則包括睡覺環境的光暗、聲音、濕度、溫度、衣服被鋪不舒服等因素。
簡單地說,本港主要的失眠高危族群包括中年、女性、離婚人士、非在職人士。男女失眠的比例大約是一比一點四七,即女性比男性多接近一半,主要和遺傳因素、女性較關注身體狀況、女性較主動表達情緒,以及女性一般比男性有較多情緒問題有關,而失眠率會隨年齡上升。
長期失眠可產生很多問題,例如會令人變得脾氣暴躁、焦慮、集中力和記憶力下降,而對身體的影響則包括引致血壓上升、免疫力下降,甚至導致肥胖。以上問題肯定影響工作或學業,如日間開會時忍不住打瞌睡。此外,對人際關係、駕車或操作機械時的安全也會造成影響。它對個人情緒的影響也值得關注:失眠會令情緒變得更壞,情緒愈壞又會令失眠愈惡化,造成惡性循環。所以及早處理好失眠是非常重要的。
若懷疑自己有失眠問題,應在哪些情況下看醫生呢?我會告訴病人,當失眠持續逾一至兩個星期,或有明顯的精神或身體症狀,或對安眠藥已產生濫用甚至依賴,或失眠但不清楚發生甚麼問題時,都應盡快見醫生,接受治療。
治療方法有很多,通常首先得改善自己的睡眠習慣,重新控制和適應生理時鐘,例如避免日間太遲起牀,減少在牀上的非睡眠時間(打機、看書、玩平板電腦等),睡不着的話寧可起牀一會,因為過久的輾轉反側,會增加對失眠的恐懼。維他命B、褪黑激素,甚至熱牛奶等健康食品,安全性高,但只對部份病人的輕微症狀有效,其餘大部份病人都以藥物治療效果較好。
常用藥物方面,人所共知的是傳統Benzodiazepine類安眠藥,好處是見效快而明顯,但主要用於治療難以入睡的失眠,且較適宜短時間使用,長期使用的話會出現耐藥及成癮、依賴等問題。
不過,可幫助失眠病人的絕不止安眠藥。例如有一些抗抑鬱藥、抗焦慮藥或低劑量的精神科藥物,只要用量控制得宜,可治療一些連傳統Benzodiazepine類安眠藥也改善不了的失眠情況,例如易醒或早醒等,而且對慢性失眠病人也不用擔心成癮問題。
只要斷症準確,這些藥物改善失眠的同時,更可減輕抑鬱、焦慮,或有止痛效果。可選擇的藥物有很多,最重要是先了解病人失眠的成因和種類,因應不同藥物成效,以及留意不同病人所擔心的副作用或成癮可能,再小心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在療效和安全方面才有保障。因此,絕不建議失眠病人自行購買失眠藥,除了未必適合,更可能觸犯法例。
頭條日報 2016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廣泛性焦慮症
所謂廣泛性焦慮症,是指經常為小事而感到焦慮,一般是由過度的擔憂引起。患者本身的性格多屬於比較容易焦慮,但別以為這樣的人很少,他們佔人口約4%,即本港約有二十萬人受這病影響,絕非小數目。
焦慮症最常見的起因,是一些外在壓力或本身生活的轉變,例如家人問題、升學、就業壓力等,將本身的焦慮問題擴大,於是變成焦慮症。病發時,病人除了心理上感覺焦慮,也多會出現身體的症狀,而且林林總總,例如頭暈頭痛、心跳手震、呼吸困難、多汗、腹瀉、肌肉酸痛、吞嚥困難、常感覺喉嚨處似有外物存在等。當然未必每個病人都有齊這些症狀,大部分都只是其中部分症狀會較明顯。
病人其中一個常見的情況,就是以為自己身體不正常,先後向不同專科的醫生求診,卻發現不了問題所在,往往要經歷數月後才在某位醫生建議下看精神科。而一旦病人獲得適當的藥物治療,往往很快出現改善,藥物可減輕焦慮的波幅及嚴重性,或在焦慮發作時作應急使用。此外,醫生也會給予心理治療,讓病人學會放鬆,防止焦慮再出現。
不過,並非所有焦慮病人都容易讓人察覺,下期我們再談「隱性焦慮」。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隱性焦慮症
Andy(化名)從事保險工作,年薪200多萬,手上擁有很多客戶,以盡責和拼博著稱。公司的同事都很喜歡他,有他的場合每每氣氛也好些,令人感覺歡樂和開朗。
一天,他因胃痛入院了,病因是胃炎,且驗出血壓偏高。他向醫生透露,原來長期有胸悶、心跳等問題,醫生進行了檢查但找不到原因,最後建議他看精神科。
Andy見了精神科醫生,終於說出自己長期工作壓力大,身心透支,常常感到很焦慮,脾氣也變得暴躁,只是在客戶和同事面前裝作正常和開朗。他為了減壓,每天抽兩包煙,每晚都要飲酒才能入睡,情緒不好時會開快車,更常對家人發脾氣。
醫生的斷症是焦慮症,因為症狀十分明顯。Andy長期給自己很大壓力,但缺乏嗜好、娛樂,也不做運動,相反地卻用了吸煙、發脾氣等不好的方式來宣洩情緒。
接受了藥物治療後,他很快有了反應,紓緩了壓力,應付工作的感覺輕鬆些。他亦積極減了煙酒,開始以做運動減壓,工作和生活漸漸取得平衡,數月後情緒已有明顯改善,無需長期服藥。由這個案可知,社會上其實有很多在外人眼中好像一帆風順,和焦慮症扯不上關係的隱性焦慮症患者。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每50人1患強迫症
出門前經常反覆檢查家中角落,並要拍照紀錄?放雜物必須按高矮、顏色等指定排列,否則感惶恐不安?曾有女士大病後特別害怕沾染細菌,外出返家後要大掃除,連丈夫也要日洗夜洗致「主婦手」,妻子病情持續數年才求醫。精神科醫生指出,每五十人中,約一人在一生中某些時候罹患強迫症,臨床所見多與壓力有關,此症復發機會較其他情緒病高。
強迫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本港發病率與國際相若,約百分之二,男女的發病率相等,患者多在二十歲前發病。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稱,強迫症可分為強迫思維及強迫行為兩大類,前者是患者不自控地重複思考一些想法、影像或單字等;後者是患者不斷重複某些動作,例如清潔、收集物件或將物件排列整齊並放於「正確」位置。
OL怕菌頻打掃 夫洗出主婦手
患者並非樂意做上述事情,他們亦有被迫的感覺。歐陽國樑舉例,經常洗手不表示有強迫症,但若腦海不斷浮現「非洗手不可」或「不洗手會生病」等想法,並用了不合理時間洗手,便要留意。患者重複檢查事物,例如出門後會想是否已鎖門,然後折返家中查看;又或出門前檢查家中每個角落,並要檢查數次,甚至拍照紀錄。
歐陽國樑稱,部分患者會減少出街,社交生活大受影響。有時不只患者受苦,家屬也承受不少壓力。曾有卅歲OL患者害怕沾染細菌,回家後要大掃除且有步驟,首先換家居服,然後沿入屋路線清洗,再沖涼。她後來要求丈夫參與大掃除,丈夫日洗夜洗致「主婦手」。若丈夫不依其指示,女病人即感焦慮及暴躁。妻子後來亦感到工作受影響,加上丈夫鼓勵而求醫,強迫症情況已持續三、四年。
腦部血清素失衡亦較易致病
歐陽國樑稱,臨床所見發病多與壓力有關,復發機會亦較其他情緒病高。若家人患強迫症者,罹患機會較一般人高;又或腦部某些區域的血清素失衡,亦較容易患病。強迫症的治療時間較長,病人需接受認知行為治療,醫生會引導病人反思自己的想法是否理性。若病情與血清素失衡有關,病人需服血清素,減低焦慮感覺。
orientaldaily.on.cc 19/5/2016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害怕肚瀉無法坐長途巴 驚恐徵狀深呼吸可紓緩
若搭長途車經常擔心失禁、肚瀉,怕得要命,但腸胃沒有毛病,可能是心理作祟。有精神科醫生透露,曾有廿多歲青年長期害怕未能及時如廁,出現呼吸困難、手震冒汗的徵狀。他有踢足球習慣,更擔憂在球場失禁大出洋相,自此每逢搭長途車、踢足球前便先服止瀉藥「打底」。但青年的情況並沒有因此好轉。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表示,該名年輕男病人並非患腸胃病,幾經轉折才確診驚恐症(Panic Disorder)。病人首次病發是乘搭長途巴士,當時因患腸胃炎,竟突然擔心萬分,「害怕會肚瀉,又無法立即去廁所。」
其後,男病人每當面對難以即時如廁的情況,便會出現驚恐反應,包括坐長途車,以及參與足球比賽期間,會感到忐忑不安,手震冒汗。歐陽國樑指病人的腸胃並無患病,但病人不相信,經常服食止瀉藥,「驚一旦趕不及如廁,便事先服用。」病人更因此不敢再搭飛機、去旅行。病情拖延近一年,他獲轉介至精神科,服用鎮靜藥、抗抑鬱藥,約兩星期後驚恐病徵已減退,一個月後也不再服止瀉藥。
深呼吸可驅心內鬼
歐陽國樑指出,不少驚恐症病人病發初期也擔心在公眾地方大、小便失禁,也有人因工作壓力,或曾被破口大罵,之後每次病發便胃部不適、尿頻等。
驚恐症一般在20至30歲病發,病發率約2%至6%。患者首次病發時可以毫無原因,會突然短暫出現焦慮反應,包括感到無法呼吸、心跳、手震、頭暈頭痛,甚至有瀕死感覺。歐陽國樑指,「很多人首次病發時,會以為自己中風、心臟病,通常立即去急症室求醫,但檢查後又無大礙。去多幾次醫院,才知驚恐反應。」患者病症復發時間也難預料,「好像鬼突然敲門,不知何時找上門」。醫生除了處方藥物,更會指導病人學習放鬆,學懂「驅鬼」。
冷靜三部曲:
1. 找地方坐下,分散注意力及冷靜。
2. 做放鬆練習,減慢呼吸速度。例如緩緩深呼吸或腹式呼吸。或者用雙手掩着口鼻呼吸,令吸入的空氣增加二氧化碳含量,減低驚恐反應。
3. 假如以深呼吸疏導驚恐反應的情況不理想,患者可嘗試服用需要時應急鎮靜藥。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上一頁
下一頁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