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歐陽國樑醫生文章
歐陽國樑醫生(男)
Dr. Au Yeung Kwok Leung
精神科
值得推介 : 102
情緒病者 親友相聚 走過愁人節
普天同慶的聖誕,有些人會在這個時刻特別傷感。有精神科醫生指,情緒病患者、或在過去一年經歷喪親、失戀或離婚的人士,面對「第一年自己過節」會特別難過,或會出現「節日抑鬱症」,建議及早安排活動與親友相聚,學習放下慶祝節日的執着。若情緒持續低落,應及早求醫。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表示,中國人注重「人月兩團圓」的傳統觀念,每逢過大節日,如將至的聖誕節、元旦及農曆年,都希望有人陪伴、熱鬧過節。但情緒病患者,尤其患抑鬱症、過去一年經歷心理創傷的人,過節時或倍感孤獨冷清。聖誕節時有可能出現心情低落、抑鬱、緊張、恐懼過節;甚至有社交恐懼,害怕見到親友,農曆年時選擇避年。
別勉強赴大型聚會
雖然研究未有證實節日的自殺率較高,但礙於節日容易觸動人的情緒、勾起內心的「傷口」。歐陽國樑表示,臨床上會有較多情緒病患者,要求在節日前提早覆診,除想了解自己病情外,也想向醫生請教過節錦囊。他建議病人「要面對現在,唔好活在過去,諗虛無縹緲嘅嘢又冇意思,不如活在當下,多陪家人。」情況較嚴重的人士,應嘗試放開熱鬧過節的執着,「聖誕節年年都有,唔好太着重節日」。
談到歐陽醫生最難忘的個案,他曾於03年處理屯門公路巴士墮山意外的一名死者遺孀。年約30多歲的女病人,事發時為新移民,來港不久後卻與丈夫永別,情緒崩潰,對所有事情都無反應,屬嚴重抑鬱症。但由於要照顧三名年幼子女,女病人積極面對病情,抑鬱症漸漸好轉。
經歷重大心理創傷的人士、或情緒病患者,他建議在大節前,應及早安排活動,但宜量力而為,別勉強赴大型聚會。
除了與親友見面聚聚,也可嘗試一個人投入節日,佈置裝飾或自選禮物,令自己變得快樂。此外,也可籌備應變計劃,預先尋找輔導熱線,或假期開診的醫生資料。若情緒持續低落,如感到絕望、失眠、暴食、不明的身體不適等,應及早求診。
由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組成醫療組織「HELP」的《健康智庫》訪問系列
Apple.nextmedia
選文:嘉樂 醫護研習組
我有思覺失調嗎?
大雄這幾個月開始,懷疑因為之前自己超速駕駛,被警察跟蹤,而且還在他家中安裝了很多閉路電視,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阿芬自從兩星期前聽了兩個沒有聲音的電話,便開始懷疑丈夫對自己不忠,第三者用這個方法來測試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丈夫偷情。阿明有濫藥的習慣,時常聽到一些聲音說他的壞話,脾氣變得很暴燥,時常和聲音對罵,近來就算沒有濫藥時聲音也持續。小方在升上中五後,性情大轉,覺得同學不斷取笑他,一放學只躲在家中,成績大倒退。
「思覺失調」是一種早期不正常的精神狀態,是指人的「思想」和「感覺」的不正常狀況,由於那些思想感覺是因為腦內失去平衡的神經傳導物質所產生,很多時與真實無異,亦不是意志力所能控制,對患者的情感、行為、工作、社交都會做成一定程度的困擾,甚至會因此而做出傷害自己,或因被害感覺而做出報復行為。
那些感覺雖對患者來說極為真實,但身邊的人當然明白是不正常,患者有可能因此覺得沒人明白他,而更孤立無助,更收藏自己而延遲治療,而演變成更嚴重 的精神問題。其實當有很多懷疑時,隨了相信自己感覺外,相信家人朋友,一同找出解決方法,或找一個醫生商量一下,總好過自己一人面對。
家人朋友像有思覺失調,我應怎辦?
阿怡的大兒子近來學業退步了很多,不願見人,常看見他自言自語,說了很多不明白的怪事情。阿玲對面的同事時常無原無故說別人針對她,顯得很容易驚慌,還胡言亂語。輝仔的好朋友近來次次約他都不出來,發覺他家中凌亂不堪,而且行為十分奇怪。
每個思覺失調的病情並不一樣,於早期更不易被一般人發覺,只覺得病者顯得奇奇怪怪,未必想起是精神問題,不會想起需要醫治,更可能被家人朋友責罵,覺得他們找麻煩。
如發現家人朋友有精神問題,應先多關心詢問他們問題所在,如察覺到患者思想感覺有不正常的地方,要保持耐性,慢慢引導他們多說出來,避免爭論,也不用扮作認同。而通常家人朋友遇到最困難的是怎樣說服他們去看醫生,每每愈關心愈緊張,有時連家人朋友的情緒也有負面影響。
如說服患者有困難時,可多從患者角度出發,用他比較易接受和關注的問題入手,如失眠、不開心、冇記性、甚至其他身體不適如頭痛,使患者比較容易接 受,也避免爭論那些思想感覺的真與假。家人亦可在帶病人去看醫生前,先自己找醫生說明患者的真實情況,這樣能避免在患者面前談及情況而刺激患者,也能和醫生詳細的根據患者的性格特質去想方法說服患者。
思覺失調的診斷與治療
思覺失調是一種早期不正常的精神狀態,常見的症狀有妄想、幻覺、思想及言語紊亂等。當一個人出現思覺失調時,他的思想、情感、感覺會脫離現實。產生 思覺失調的成因有很多,常見的斷診有精神分裂、兩極性情緒病、妄想症、抑鬱症等,而有些時候,身體的問題如腦退化、腦腫瘤、癲癇症或一些內分泌問題,都有 機會引致思覺失調。
如能及早察覺和治療,是可以減低思覺失調所帶來的傷害和避免誘發更嚴重的精神病。醫生會分辨患者的患病成因,而作出需要的檢查和適當的處方。 請不要自行嘗試非醫生處方的藥物,因不同成因的治療方法也不同,胡亂使用不當的藥物有機會使病情更嚴重。
常用的思覺失調藥以口服為主,而所謂新藥舊藥,主要是副作用方面不同,療效未必很大分別。醫生在處方藥物時會根據病人的目標病徵,和考慮不同副作用 對患者生活工作的影響,從而選擇最適合使用之藥物。有些時候,醫生也有機會建議患者使用約每月一次的長效針劑,使患者得到最穩定的治療。
其實那一種治療,最重要還是和醫生坦誠溝通,無論是治療無效、藥物有副作用、不想服藥、沒有跟指示服藥、或使用了處方以外的藥物甚至毒品。只要慢慢商討,總能找到一個有效而患者能夠接受的好辦法。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成人ADHD
病徵發白日夢遲到講是非
返工經常發白日夢、遲到、鍾意講是非、做事無記性?這些普遍打工仔都有的「症狀」,原來可與成年專注力不足或稱過度活躍症(ADHD)有關。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大眾對成人ADHD認知不足,容易被誤診為情緒病,例如抑鬱及焦慮症,以致延誤病情。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指出,ADHD兒童在學習上表現出專注力不足,經常欠交功課,不聽教及過度活躍。成年患者症狀較集中在專注力不足方面,以致影響工作表現,「張枱亂七八糟呀,鍾意坐喺位度發夢,容易分心、無記性及欠組織力,呢啲都可以係ADHD症狀。」
他又補充,「ADHD患者成日做漏嘢,工作拖得就拖,所以重要工作一定唔會畀佢做,工作上多數淪為打雜角色」。此外,患者「同一份工往往做唔長」。患者與同事關係欠佳,因同事對其工作表現欠信心,「好易當佢哋係出氣袋。」
常被誤診為情緒病
歐陽國樑說,由於社會對ADHD認知不足,加上公營醫療並沒有ADHD成人門診服務,常被誤診為情緒病。但患者長期犯錯而被上司、同事及家人怪責,最終亦可能因長期受壓而誘發真正情緒病,治療上甚為困難。
orientaldaily.on.cc
選文:嘉樂 醫護研習組
每25成人 1患過動症
專注力不足或稱過度活躍症(ADHD,亦稱過動症)並非兒童「專利」,也會發生在成年人身上。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ADHD的成人症狀與兒童不同,不易察覺。在成年人當中,每二十五人便有一人是患者。曾有年輕的小學教師因專注力差,開會經常打瞌睡,又習慣「臨急抱佛腳」,嚴重影響教學表現,直到自己教導的學生因同樣情況被確診ADHD時,才赫然發現自己「同病相憐」。
該名三十多歲的小學男教師,自幼十分頑皮及專注力差,比同齡多花幾倍努力才能追趕學業進度。他雖成功任職教師,但工作頻頻出錯。由於組織力差,他要花大量時間批改學生功課;做事「臨急抱佛腳」,長期靠「死線」壓力才推動完成工作;更因開會頻打瞌睡而收校方警告信。他直至病情嚴重影響教學表現及升職才求醫,終確診ADHD,但已因病情拖延而導致抑鬱症。
多屬遺傳或不知發病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表示,ADHD源於腦部多巴胺分泌不足,導致專注力不足及衝動行為。目前未完全了解病因,但大部分與遺傳有關。ADHD並不會在成年階段才發病,約六成半ADHD兒童將症狀持續到成人階段。但由於兒童與成年患者的臨床表現不完全相同,以致成年患者並不知道自己發病。成人症狀主要表現在專注力差方面,過度活躍的情況則較易受控。
行為訓練可改善病情
歐陽國樑指出,上述教師個案屬罕見例子。因ADHD患者大多受病情影響,學業及工作能力表現較差,未必能勝任專業範疇的職業。他留意到近年多了成年患者求診,主要為剛踏出社會的年輕人,由於工作上頻頻犯錯,始意識到自己可能受ADHD問題困擾。
ADHD患者可透過心理教育及行為訓練改善病情,例如將工作有條理劃分,管理好時間觀念等;亦需長期服用刺激中樞神經的藥物,以增加多巴胺。
成年ADHD患者改善工作表現方法
‧不要在辦公枱擺放過多雜物,以免分心
‧將工作根據重要性分類,順序完成
‧訂下工作目標「死線」,減少拖延
‧多聆聽他人意見,少說是非
‧作重要決定時,先諮詢意見,避免鹵莽行事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扣喉暴食陷厭食 女生瘦身勁傷身
「你瘦咗喎!」不少女士們為了這句話,減肥減出病。有精神科專科醫生表示,曾有身形標準的女大學生因朋友一句「讚美」而患厭食症,但愈節食愈想食,原來她滿腦子都是食物,經常半夜起床偷偷「狼吞虎嚥」,再強迫自己扣喉及狂做運動減磅。醫生指出,這種厭食及暴食反覆出現的症狀屬「暴食型厭食症」,比完全禁食的厭食症更為常見。
厭食症患者永遠覺得自己不夠瘦。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曾接觸一名年約廿歲、患厭食症女大學生,身高一米六,體重約一百一十磅,屬標準身形,卻認為自己過胖。輕微減磅後,獲朋友大讚「你瘦咗喎」令她飄飄然,想變得更瘦,自此戒絕所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食物,進行「地獄式」減肥,早午晚三餐只吃水果,終減去十磅。
「地獄式」減肥弄出情緒病
歐陽國樑表示,厭食症屬於精神病,常見於年輕女性,主要分為普遍人認知的約束型(或稱禁食型)厭食症,以及上述的暴食型厭食症。後者除極端節食外,還有暴食及扣喉行為,因患者並非失去食欲,相反很想進食,但暴食後又有罪惡感,結果靠不斷扣喉來維持體重。他表示,此類患者體重並不會明顯過瘦,外人很難察覺。
審美認知扭曲喜歡比較
歐陽醫生說,厭食症源於對身形或審美認知的扭曲,患者大多是完美主義者,喜歡與他人身形比較。近半患者同時有焦慮或抑鬱,多數拖延病情致出現情緒病後才求診。厭食症不但導致骨質疏鬆,患者更會有便秘、脫髮及腸胃問題。由於經常扣喉,患者牙齒、手指及喉嚨遭胃酸腐蝕,女性更會停經。
他說,厭食症主要依賴心理治療及行為治療,糾正患者扭曲的審美觀,並服用血清素藥物,配合健康飲食餐單,慢慢改善厭食情況。由於暴食型厭食症患者難以察覺,他建議家人多留意患者有否厭食症狀,或飲食失調情況。
東網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下一頁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