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歐陽國樑醫生文章
歐陽國樑醫生(男)
Dr. Au Yeung Kwok Leung
精神科
值得推介 : 102
「死線」壓力引發心身症
工作接踵而來要「趕死線」,放工仍然要留意電郵、手機短訊「藍剔」,忐忑不安,壓力「爆煲」易患心身症。有四十歲「打工仔」面對裁員令工作量大增,胃痛、腸痛久久未止,輾轉花了數以十萬計的金錢看十幾個專科醫生,多次做內窺鏡檢查都找不出病因,大半年後才發現是心身症作怪。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大部分心身症患者的病徵在各身體器官展現,比抑鬱症更難診斷及治療。
「死線」是工作管理模式,有助促進員工工作效率,在指定時間內受適當壓力影響下完成工作。不過,「死線」愈多,壓力愈大,當超出個人負荷,精神壓力爆煲,就會引發抑鬱、焦慮、血壓飆升及各種痛症。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表示,曾有病人受焦慮症影響,即使服用四種降血壓藥,血壓仍維持二百七十幾度「超高水平」,及後才留意到因精神壓力所致,要轉介精神科跟進。
事業型女性高危
歐陽國樑說,焦慮症患者大多數自覺精神緊張,並會察覺異常而求醫。但心身症患者主要在身體出現各種毛病,令大部分患者察覺不到問題出自心理,延誤求醫。他解釋,心身症因情緒受困而導致神經傳訊物質傳遞失衡,影響心臟、腸道及腦部等器官,一般而言以女性患者較多,患者年齡大多三十幾歲、處於「事業黃金期」。
不解心結或復發
他曾遇過一名四十歲患者,因裁員及同事相繼離職,一人負擔數人的工作量。下班後仍要回覆上司的短訊及電郵,交代工作進度,工作「死線」逐個逼近。結果該名患者長期腸痛、胃痛,半年出入醫院三次。他輾轉向十幾個不同專科醫生求醫,接受內窺鏡檢查、電腦掃描、磁力共振及心電圖等測試,又服用多種止痛藥都無效。最終由家人勸告求醫精神科,經輔導解開心結,配合小量處方鎮靜劑,患者兩周後所有痛症消退。
心身症難以單靠藥物斷尾,若壓力來源不減,極大機會會再復發。歐陽國樑坦言,不少病人難擺脫心身症。他忠告,年約三、四十歲,將事業放首位者,為患病高危人士。若將精神過度集中於工作,忽略家庭及個人健康,經過一段時間,情緒病隨時來襲。
orientaldaily.on.cc
16/07/2016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專注力不足影響深 持續散漫應看醫生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是兒童常見的發展性障礙,患者的徵狀通常表達在兩大層面上︰欠缺專注力與集中力,以及在行為上常出現衝動、難以自控等情況。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兒童ADHD個案中,部分患者的徵狀較傾向於專注力不足的一方,可嘗試透過藥物改善。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表示,兒童ADHD問題是近年不少家長關心的題目,許多個案都是在升讀小學後,因學習問題及在課堂上的表現,繼而引起老師關注;家長帶子女接受醫生檢查後,最終被確診︰「ADHD兒童個案常同時出現專注力不足與過動的病徵,但臨牀上亦有約兩至三成個案,病徵只集中在專注力不足上,往往較難被及早發現。」
歐陽醫生解釋,這類以專注力不足為主的兒童患者,日常較少四處「搞破壞」、或因衝動行為導致老師需採取即時行動;相反,患者的徵狀包括上課不專心、善忘、習慣遲到、以至組織力及集中力弱等,較易被視為性格散漫、無心學習等。
結果,無論老師或家長,都可能傾向以強制手段處理,例如強迫他們花長時間把功課做好、上課時一不專心便立即罰站等,未必可在較早階段將有關問題與ADHD拉上關係。
常被視作無心學習
亦由於此,患者未能及早接受適當診治跟進,學業成績固然會未如理想,或「事倍功半」,花費極長時間才能完成一般學童很快做好的家課;在社交上,他們常被取笑為「大頭蝦」、「無手尾」等,有可能因此受排擠,長遠可令他們的自我形象變得低落;臨牀上亦有個案因長年的缺乏自信,最終誘發出抑鬱症等情緒問題,屆時在處理上更為複雜。
藥物助提升專注力
因此,若發現兒童持續出現上述問題,而其他方法輔助仍未有明顯改善,可考慮約見精神科專科醫生,作出診斷。歐陽國樑醫生表示,ADHD兒童個案,現時可透過藥物(例如「中央神經刺激劑」等),有效改善徵狀引伸的行為問題及提升專注力。配合認可的行為治療,可逐步減低ADHD對其學習、個人情緒以至成長的影響。
metrodaily.hk
選文:嘉樂 醫護研習組
過度活躍衍生偏激 長大或變反社會行為
課堂中擅自離座、騷擾同學、排隊打尖⋯⋯兒童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個案中,過動、衝動的行為常令患者備受批評、亦讓家長吃盡苦頭。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雖然典型的ADHD患者通常會同時出現專注力差、以及過度活躍的病徵,但臨牀上亦有部分個案的症狀集中在行為問題的一方。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表示,ADHD患者若未獲適當診治,症狀有機會一直延續至成人階段,更有部分患者因長期受父母責難,最終發展出反叛性格,甚至演變成更偏激的行為問題。
患者父母承受壓力
歐陽醫生表示,ADHD兒童個案中,約有兩成患者的症狀,集中在各種衝動、過動、過度活躍的行為問題上,具體表現包括︰在課堂中沒有依從老師指示守規則聽課、擅離座位、騷擾同學、排隊打尖,以至因衝動而常與同學吵嘴打架等。
相對於症狀集中在專注力不足的患者,這班兒童往往是校方眼中的「搞事分子」,操行低落,亦有部分被社工轉介至精神科醫生跟進,從而確診患上ADHD。
歐陽醫生又指,面對兒女常因行為問題被校方以至其他家長投訴,患者的父母往往承受巨大壓力,夫婦間又可能因決定子女接受治療與否而鬧出分歧,最終令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出現裂痕;另一方面,這班兒童持續被當成「搞破壞」一族,或被嚴厲處罰;在欠缺申訴或表達情感的機會下,容易與家人關係變得疏離。
及早診治非常重要
若欠缺適當診治及跟進,上述患者可衍生出反叛性格,一直累積的負面情緒,最終更可能引起「對立性違抗症」(ODD)問題:思想變得偏激,習慣故意與身邊人作對,成長後更有機會作出反社會的行為。
要避免兒童ADHD患者的病徵持續惡化,及早診治自然是非常重要。歐陽醫生指,現時精神科專科醫生若確診兒童患上ADHD,會根據其病情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安排相應的治療,除了透過藥物(例如「中央神經刺激劑」)改善衝動行為與提升專注力外,亦會因應患者的需要,安排認知行為治療、心理治療及行為模式訓練等,循序漸進改善他們的問題。
而作為ADHD兒童的家長,亦應一同參與行為治療,與子女共同面對困難,體諒他們的病情之餘,更應以「少批判、多關心」的心態,助他們克服ADHD引起的種種影響。
metrodaily.hk
選文:嘉樂 醫護研習組
失眠 - 都市人常見問題
失眠無疑是都市人常見問題,但凡睡眠時間或質素欠佳而影響日間生活作息,不論有否其他症狀,都可定義為失眠。若以失眠的情況分類,可分為難以入睡(如就寢超過半小時仍未進入夢鄉)、容易驚醒而醒後難以再入睡、過早醒來等三種。若以失眠的持續程度分類,則可分為短暫失眠(持續數天至一星期)、短期失眠(持續少於一個月)、長期失眠(持續六個月以上)等三種。
引致失眠的原因很多,我把它們分別歸類為時間、人物和地點。時間包括時差、輪班工作、太遲起牀、日間嗜睡等因素;人物包括壓力、情緒病、煙酒和藥物影響、身體的問題如痛症等;地點則包括睡覺環境的光暗、聲音、濕度、溫度、衣服被鋪不舒服等因素。
香港主要的失眠高危族群
簡單地說,本港主要的失眠高危族群包括中年、女性、離婚人士、非在職人士。男女失眠的比例大約是一比一點四七,即女性比男性多接近一半,而失眠率會隨年齡上升。
長期失眠可產生很多問題,例如會令人變得脾氣暴躁、焦慮、集中力和記憶力下降,而對身體的影響則包括引致血壓上升、免疫力下降,甚至導致肥胖。以上問題肯定影響工作或學業,如日間開會時忍不住打瞌睡。此外,對人際關係、駕車或操作機械時的安全也會造成影響。它對個人情緒的影響也值得關注:失眠會令情緒變得更壞,情緒愈壞又會令失眠愈惡化,造成惡性循環。所以及早處理好失眠是非常重要的。
失眠應在哪些情況下看醫生呢?
若懷疑自己有失眠問題,應在哪些情況下看醫生呢?我會告訴病人,當失眠持續逾一至兩個星期,或有明顯的精神或身體症狀,或經常使用酒精藥物助眠甚至幫助不大,或失眠但不清楚發生甚麼問題時,都應盡快見醫生,接受治療。
治療方面,第一步應研究有沒睡眠習慣問題,例如因睡不好日間太遲起牀,反而使人在晚上更難入睡。又或太早上牀而睡不着,會因為過久的輾轉反側,會增加對失眠的恐懼,睡不着的話寧可離開睡牀一會,去做一些能放鬆心情的事。有些人會嘗試用如維他命B、褪黑激素,或熱牛奶等健康食品,安全性高,但只對部份病人的輕微症狀有效。明顯失眠而就算改善了睡眠習慣也沒太大幫助便需考慮藥物治療。
藥物方面,有兩大種類,第一類是一般人認識的安眠藥(Benzodiazepine,Zopiclone, Zolpidem),好處是見效快而明顯,但主要用於治療難以入睡的失眠,但對易醒或早醒問題幫助不大。這些藥也不能長期使用,會出現耐藥、成癮及依賴等問題,所以只能幫助短期失眠,長期使用隨時會使失眠惡化。
治療易醒或早醒問題,又或已連續使用了安眠藥一段時間如數個月,便應考慮加入或轉用其他助眠藥物,如一些抗抑鬱藥、抗焦慮止痛藥或精神藥物,能幫助深層睡眠,睡眠時間也比一般安眠藥長,而且對長期失眠病人也不用擔心成癮問題。這些藥物改善失眠的同時,也能同時減輕抑鬱、焦慮,或有止痛效果。
可選擇的藥物有很多,最重要是先了解病人失眠的成因和種類,因應不同藥物成效,以及留意不同病人所擔心的副作用或成癮可能,再小心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去配合使用,在療效和安全方面才有保障。因此,絕不建議失眠病人自行購買失眠藥,除了未必適合,更可能觸犯法例。
選文:嘉樂 醫護研習組
抗抑鬱藥物選擇多 新藥效果好副作用溫和
抑鬱症是都市人普遍的情緒病,若能依循醫生指示接受治療,整體效果理想;但精神科專科歐陽國樑醫生表示,不少病人對於此症的藥物治療仍存憂慮偏見,或因擔憂藥物副作用而抗拒服藥。其實抗抑鬱藥物經多年研究改良,療效提升之餘,副作用亦較溫和,患者如有疑慮,應和醫生商討,制訂合適方案。
抑鬱症看來只是一個「心病」,但歐陽醫生指出,其實從生理層面上亦能找出病因︰「抑鬱症的產生與大腦內的傳導物質分泌出現問題有關(如血清素),令患者即使沒有外在環境的影響亦持續情緒低落、思想負面、缺乏動力、失眠、無法集中精神,甚至萌生自殺念頭。」
正因如此,一旦確診,除了可進行心理治療,亦可從生理方面入手,「適當處方抗抑鬱藥物有助抑制腦部傳導物質的回收,當這些物質回復正常水平,患者的情緒就會變得穩定。只要控制得當,藥物一般較心理治療快見效,當然亦可雙管齊下,有助加快復元速度。」
新一代藥物效果顯著
不過不少患者始終卻步於藥物治療的副作用,「早前就有一位30多歲的女士,確診抑鬱症已有一段長時間,亦曾向多位醫生求診,她本身並不抗拒服藥,但礙於醫生處方的傳統藥物,總是令她服藥後體重大幅上升,結果多次因副作用而自行停藥,令病情反覆不穩。」
這位女士的想法並不罕見,甚至有患者堅拒服藥,耽誤病情。「新一代的抗抑鬱藥物,不但有助穩定情緒,同時亦針對和改善不同腦傳導物質的水平,以獲得額外不同的效果,如幫助改善食慾、令人更精神、改善腦功能等,副作用亦較溫和。」歐陽醫生說。
歐陽醫生鼓勵患者遇到任何疑難,應與醫生商討,「每個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不同,某一種藥物不適合自己,不代表要『死忍』,盡快與醫生商討轉藥的可能性,只要給予耐性,定能找到幫助控制病情,而同時副作用較溫和的藥物。」
再次轉藥終穩定病情
歐陽醫生再以剛才的女士為例,「後來我為她處方另一款抗抑鬱藥,試第一款後發現效果不理想,於是再轉一次藥,服後已能有效穩定情緒,同時亦再無體重上升的問題,患者終能定時服藥,配合心理治療,現時情況十分穩定。」
因此,假如病人發現藥物效用不理想,或副作用影響較大,先不要胡亂停藥,可尋求精神科專科醫生的協助,「專科醫生的臨牀經驗和專業知識更深入豐富,為患者制訂有效的治療方案,若患者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後病情仍反覆不定,不妨向專科醫生求診。」
metrodaily.hk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上一頁
下一頁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