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首批非本地培訓牙醫正式上任 增加香港牙科服務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25年4月9日
2025年4月9日,香港衛生署宣布,首批非本地培訓牙醫已於今年首季正式加入,開始為公眾提供牙科服務。這一舉措標誌著香港牙科服務的擴展,旨在應對日益增長的需求。
根據立法會去年7月通過的《2024年牙醫註冊(修訂)條例草案》,香港開闢了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的新途徑,包括有限度註冊和專科牙醫的特別註冊。衞生署隨即展開全球招聘工作,收到超過90份申請,經過嚴格的遴選後,最終發出12份聘書。
首批三名非本地培訓牙醫均在內地及海外院校取得牙醫專業資格,並曾在內地、英國及澳洲執業,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流利的粵語能力。這三名牙醫在完成一週的入職培訓後,已被派往設有牙科街症服務的政府牙科診所工作。
衛生署表示,這一措施將有助於提升本地牙科服務質量,並滿足市民對牙科護理的需求,特別是在面對人口老化和健康需求增加的挑戰下。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劉達泉華人腦衰退疾病科研中心 針對年齡相關腦部疾病
香港中文大學
2025年4月8日
2025年4月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舉行了劉達泉華人腦衰退疾病科研中心的命名典禮,該中心旨在研究和開發針對與年齡相關的腦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策略。此中心的成立得到捐款人劉達泉先生的慷慨支持。
中大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典禮上表示,腦退化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素和自理能力有重大影響,隨著香港人口老化,這些疾病的患病率預計在未來30年內將增加兩至三倍。因此,制定有效的預防策略至關重要。
研究中心將專注於針對華人社群的早期阿茲海默症和腦小血管病的篩查方法,並探索一種抗糖尿病藥物在延緩腦小血管病進展中的效果。研究團隊計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基於視網膜影像數據開發新型檢測模型,以便在社區中早期識別和治療相關疾病。
莫仲棠教授,該中心的主任,強調早期檢測的重要性,指出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如果能在亞臨床階段被識別,將有助於延緩疾病的進展。
這一新中心的成立,標誌著中大在腦退化疾病研究領域的進一步發展,並期望為香港及全球的公共健康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香港去年新增365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 連續九年下降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25年4月3日
2025年4月3日,香港衛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新增365宗愛滋病病毒(HIV)感染個案,這是自2015年以來連續九年下降的趨勢。自1984年以來,香港累計報告的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已達12,403宗。
根據報告,新增個案中,男性佔297宗,女性則有68宗。傳染途徑方面,216宗感染者經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96宗則是經異性性接觸傳播。
儘管新增個案數字持續下降,但防護中心提醒,近年來晚發現感染者的比例高達四至五成,這顯示部分市民對愛滋病的認識及檢測意識仍需加強。為了減低感染風險,防護中心呼籲市民恆常且正確使用安全套。
自1985年以來,香港累積的愛滋病確診個案已達2,557宗,顯示公共衛生措施在防控愛滋病方面仍然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專家強調,持續的教育和宣傳對於降低愛滋病病毒的傳播至關重要,並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提升對這一公共健康議題的關注和認識。
港大醫學院復活七億年前基因 開啟新世代幹細胞療法之路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4月29日
2025年4月29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宣布,其生物醫學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功復活七億年前的基因,生成多能幹細胞,這一突破性發現有望為再生醫學和疾病研究開闢全新道路。
此次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聯合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及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學研究所的專家共同進行。研究團隊追溯了幹細胞關鍵基因的古老起源,發現古老單細胞生物的工具能重建早期生命的蛋白質,並成功將小鼠的體細胞轉化為多能幹細胞。這一成就顛覆了學界對幹細胞基因的傳統認知,顯示這些基因亦存在於某些單細胞生物中。
研究團隊利用名為領鞭毛蟲的水生生物,成功重建了SOX基因的序列,並復原了七億年前的蛋白Ur-SOX。在實驗中,Ur-SOX蛋白的功能與現代動物的SOX蛋白相似,能有效將普通細胞轉化為多能幹細胞,證明這一能力早在多細胞動物出現之前就已存在。
這項研究不僅為幹細胞療法提供了新的思路,還可能促進更精準的疾病模型系統的開發,從而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研究病理機制和測試藥物。
港大醫學院副教授Ralf Jauch表示,Ur-SOX蛋白是一種可隨時使用的分子工具,這一發現顯示了大自然在啟發創新方面的潛力。研究的第一作者高雅博士補充說,透過對古老基因的研究,科學家能設計出更有效的人工蛋白質,為未來醫學帶來突破。
未來,研究團隊計劃將這些工程化蛋白質應用於細胞編程,協助瀕危物種的保育以及生產更高質量的再生醫學幹細胞。這一研究不僅深化了對生命演化的理解,還為應對醫學、衰老及生態挑戰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疑針灸染食肉菌需肢截肢手術個案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
2025年4月29日
2025年4月29日,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公布,正在調查一起感染甲類鏈球菌併發壞死性筋膜炎的個案。這名47歲男子有長期病患,於4月11日出現發燒及左腿疼痛,隨即到港島一間私家醫院就診。經診斷後,他被轉送到瑪麗醫院接受治療,並於4月13日進行左下肢截肢手術,目前病情穩定。
根據初步流行病學調查,該男子在4月6日因提起重物意外扭傷,隨後出現臀部及腿部不適。他在潛伏期間沒有外遊,亦未曾有傷口或皮膚破損。調查人員發現,他曾接受兩名註冊中醫師的針灸治療,並對相關診所進行了調查。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其中一間診所的環境樣本檢測出甲類鏈球菌,並與患者的樣本屬於相同類型。衛生署已考慮對涉嫌未遵循感染控制程序的中醫師進行專業失當調查。
衛生署強調,甲類鏈球菌感染可透過接觸和飛沫傳播,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如壞死性筋膜炎。市民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妥善處理傷口,並在出現感染症狀時及時就醫。
這一事件提醒社會關注甲類鏈球菌的潛在風險,特別是對於有長期病患或免疫力低下的人士。在保持衛生的同時,及早識別病徵是防止嚴重後果的關鍵。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