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科大研發人工智能大模型MOME 變革乳癌診斷
香港科技大學
2025年6月5日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近日宣布成功研發一款名為MOME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專為乳癌診斷而設。該模型利用全國最大的多參數磁力共振成像(mpMRI)數據,能夠準確區分良性及惡性腫瘤,診斷準確度可媲美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生。
這項研究由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主導,並與深圳市人民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及雲南省腫瘤醫院等超過十間醫療機構合作,展開大規模驗證,以進一步評估MOME模型的實際應用效果。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且致命的癌症之一,早期篩查和準確的分子亞型分類對於治療至關重要。MOME模型以「混合專家框架」和「Transformer」深度學習架構為基礎,能靈活融合多模態信息,即使在某些成像序列缺失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高穩定性。
在測試中,MOME模型對乳癌診斷的準確度達到了擁有五年以上經驗的放射科醫生的水平,能有效減少不必要的穿刺化驗,並預測患者對前輔助化療的反應。
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浩表示,MOME的高度適應性和解釋能力有潛力納入臨床診療流程,提升醫生的診斷可靠性,並推動無創及個人化癌症治療方案的發展。
該研究已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顯示人工智能在醫學影像領域的關鍵角色,未來有望進一步支持臨床醫生的工作,提升乳癌治療的效果。
【心臟科專科】陳智彬醫生執業地址更新告示
心臟科專科 - 陳智彬醫生
2025年6月5日
醫務資料更新告示
陳智彬醫生〈心臟科專科〉
相關之執業地址已更新為:
海洋之心
尖沙咀廣東道5號海港城海洋中心15樓1522-23室
聯絡電話:3792 0195
Ocean Heart Clinic
Suite 1522-23, 15/F, Ocean Centre, Harbour City, 5 Canton Road, Tsim Sha Tsui
Tel: 3792 0195
( 已完成 Seedoctor 醫務資料認證程序 update: June 2025 )
港大醫學院研究:過量脂肪可致肝癌免疫治療抗藥性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6月4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過量脂肪與肝癌患者對免疫治療的抗藥性存在密切關聯。這項研究與北京大學合作,揭示了脂肪如何重新編程免疫細胞,導致患者對一線免疫治療無效。
肝癌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五大原因,對公共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儘管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療法為晚期肝細胞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但僅約三成患者能從中受益。研究顯示,尤其是「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相關肝細胞癌」(MASH-HCC)患者對ICB療法的反應不佳,這一現象亟待解釋。
研究團隊發現,腫瘤內的脂肪與微環境中的其他因素協同作用,重新編程免疫細胞,使其分化為對患者有害的細胞。特別是,這些免疫細胞能分泌有助於腫瘤生長的因子,幫助腫瘤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從而增強對ICB療法的抗藥性。
研究表明,透過清除腫瘤小鼠中的有害免疫細胞,能有效使腫瘤重新對免疫治療產生反應,證實這些細胞在治療中的關鍵角色。
港大醫學院的寧珖聖教授表示,這項研究強調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對保護肝臟的重要性,並有助於改進對MASH-HCC患者的聯合免疫治療策略。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實驗醫學雜誌》,並獲得多項研究基金的支持。研究團隊希望這些發現能為肝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改善患者的治療預後。
市民需提高警覺!深圳注射肉毒桿菌後出現中毒個案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5年6月4日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6月4日)宣布正調查兩宗疑似肉毒中毒個案,這兩名女性患者在內地注射肉毒桿菌毒素後出現中毒症狀。
首宗個案涉及一名49歲女性。她於5月24日出現四肢乏力、視力模糊及呼吸困難,並在5月26日到深圳一醫院求診,當日入院。經治療後病情未見改善,她於5月28日返回香港,隨後在北區醫院入院,現時情況危殆。
第二宗個案為50歲女性,於5月27日開始出現四肢乏力、雙眼下垂及吞嚥困難。她在6月3日到基督教聯合醫院求診,需留院治療,目前情況穩定。
調查顯示,兩名患者為朋友,均在5月中旬前往深圳一家私人機構接受肉毒桿菌毒素美容注射,並懷疑注射人員並非專業醫護人員。
衞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應僅接受由註冊醫生進行的肉毒桿菌毒素注射,並建議在注射前詳細了解相關風險和並發症。若出現任何不適,應立即尋求合資格醫護專業人員的診治。
此外,注射後如出現肌肉無力、視力模糊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快就醫。市民亦可參考衞生署的相關網站以獲取更多資訊和建議。
港大醫學院研發新型納米粒子 有效「餓死」癌細胞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6月3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日提出一種創新的癌症治療方法,通過新型納米粒子有效地「餓死」癌細胞。這項研究的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並已提交專利申請。
研究顯示,癌細胞能夠通過一種名為巨胞飲-蛋白酶體降解途徑的系統,攝取外部蛋白質並將其分解為氨基酸,以在營養不足的環境中生存。基於此發現,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特殊的pH響應性聚合物納米粒子,能釋放藥物來阻止癌細胞的內吞及蛋白質降解過程,從而實現高效的腫瘤饑餓治療。
在實驗中,研究團隊將這些納米粒子注射到肺癌小鼠模型中,結果顯示,納米粒子在酸性腫瘤微環境中能有效釋放藥物,成功阻止癌細胞攝取和降解外源性及內源性蛋白,達到協同治療效果。
汪衛平教授指出,這一新機制提示巨胞飲-蛋白酶體降解途徑可成為腫瘤饑餓治療的關鍵靶點。研究團隊希望這一策略能夠促進臨床轉化,為癌症治療帶來新的曙光。
該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未來將進一步探索其臨床應用潛力。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