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鄭志樂醫生答問
鄭志樂醫生(男)
Dr. Chang Chi Lok
精神科
值得推介 : 1
會員# sausau
驚恐症藥物
我兩天看醫生,診斷我有驚恐症。當我病情嚴重病發時會像心臟病發,心跳很快,呼吸困難,手腳震同出汗,最辛苦是周圍事物很假,感覺抽離。現在情況好了些,有時有心跳,坐地鐵人多地方會驚,周圍環有d假。我媽媽也有驚恐症,有心跳,會有小小驚的情況出現,但沒我嚴重。她的主診醫生開了Sertrsline (HCL) tablet 50mg給她。而我的醫生就開了Akamon 1.5mg 和 S-oropram給我。請問Sertraline跟S-oropram有什麼分別?S-oropram是否比較利害,所以開給病情軟嚴重的我?感謝!
鄭志樂 醫生回覆
Sertraline 和 S-oropram 都是血清素調節劑,對治療驚恐症同樣有一定的功效。
Sertraline 的抗焦慮功能較佳,常用於驚恐症,但副作用是瞌睡,不是所有病人都能接受這副作用。
S-oropram較少有瞌睡副作用,部分病人服後甚至感到更有精神和體力。S-oropram 比 Sertraline更常用於抑鬱症。
鄭上。
會員# Kelvin
我好迷茫唔知點算
本人今年22歲 覺得隻眼好乾 判斷力同思考力都差左 有陣去大便都有深綠色的排泄物 有陣行路都聽到自己個腦發出“達達”聲 係咁脫髮 試過有次沖涼前想暈並面部麻痺 我好迷茫唔知點算
鄭志樂 醫生回覆
人的身體和心情有莫大的關聯。當心情差時,身體也會有相關的徵狀。眼乾, 判斷力同思考力轉差都可能是焦慮的症狀。焦慮症的其他症狀還有失眠,心悸,手震等。現今醫學能治療焦慮症,如血清素等藥物。此外,心理治療如靜觀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也有幫助。最重要是認清自己的目標,活在當下,不安自會減退。
鄭上。
會員#14680 梅晓辉
心理障碍
我兒十五歲,性格內向。在學校同學開玩笑說要脫他的褲子,晚上就真的很焦慮睡不著,第二天就不願返學校了。是不是心理問題?然後回到家裡,經常問我半夜是不是去他房間碰他摸他,說沒有,他不信,質問怎麼那麼像真的我在碰他,經常會無中生有一些小事問為什麼要那樣這樣。 。 。 。 。請教醫生到底他哪裡出了問題?我該怎樣處理?帶他去醫院看心理醫生或者精神科醫生,他說他沒病?
若要去你那裡看,需要準備些什麼手續?
鄭志樂 醫生回覆
現今學校欺凌事件並不罕見。如長期受到欺凌又不懂處理,情緒長期受到壓抑,容易患上情緒病。情緒病的其他徵狀還有沒精打采,失眠,食慾不振,精神不集中。另一方面,疑心大亦可能是思覺失調的早期病徵,要留意他有否自言自語,因這可能是幻聽的表現。無論情緒病還是思覺失調,都應及早求醫。公立醫院的專科診所需要轉介信,而私家的精神科診所一般都不需要轉介,直接致電診所約期便可。
鄭上
會員#14246 lws
焦慮症藥物
醫生們好,我有焦慮症和驚恐症,會有容易索氣問題(例如洗澡後),我只在晚間食利痛抑75mg,醫生最初說要加份量早晚各一粒75mg,之後又說不如就晚間食兩粒75mg...那我想問哪一種食法比較好比較見效?謝謝
鄭志樂 醫生回覆
Lyrica(利痛抑) 的常見副作用是渴睡。如你服用後沒有此副作用,可以早晚服用。否則晚上一次服用兩粒會好些。如以上都不奏效,也可試早上服用25mg利痛抑,晚上才服用75mg。
此外,也可與醫生相討有否需要額外服用血清素,如sertraline。
心理治療也很重要,尤其是後期減藥時。藥物加上心理治療,能增加痊癒的機會,不需長期服藥。
鄭上
會員# Simon
我有驚恐症
你好,謝醫生!本人因家庭壓力及親人離世引發咗驚恐症,今年2月已照了心電圖及甲狀線都正常,家庭醫生開咗lexapro10mg半粒,pralol10mg每日三次,每次半粒,laxotan1.5mg每日三次每次半粒,食咗兩個月後,病情反覆,跟住再睇另一家庭醫生,佢改咗pristiq50mg每日一粒代替lexapro半粒,其他照食,但改藥後食咗兩日,身體不適,焦慮不安,個頭嗱住嗱住,辛苦到又講唔出有咩唔舒服,返唔到工,我聯絡咗家庭醫生佢叫我明日改食半粒pristiq試吓,想請問謝醫生,我應該繼續食呢隻藥,還是轉去睇精神科醫生呢?謝謝!
鄭志樂 醫生回覆
Dear Simon,
在我個人經騇, Sertraline 比其他藥如 lexapro 和 pristiq 治療驚恐症的效果好。但首先要確實你患的是驚恐症而不是其他情緒病。
驚恐發作(Panic Attack)是一種突發性的緊張恐懼狀態, 形成強烈的害怕和不適感受,患者會突然地產生一些身體症狀,並在很短時間內達到極嚴重的程度,使患者感到失控、發狂或將要死亡,每次發作可能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 而且患者往往會在無預警之下重覆經歷驚恐發作。雖然約三分之一人在一生中,都會有過『驚恐』的經驗,卻不代表他們患上驚恐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次修訂本的定義,在四星期內有四次或以上恐慌發作才會診斷為驚恐症,嚴重者甚至可連續四星期每星期發作四次或以上。有部分的驚恐症患者會出現廣場恐懼症 (Agoraphobia), 即是對無法立刻離開的環境產生恐,懼,例如擠擁的人群中, 公眾場所, 公共交通工具, 較偏遠的地方等, 尤其害怕單獨到這些環境。由於患者常常擔心驚恐症發作,這會對家庭、社交、學業或工作造成困擾,影響日常生活。
驚恐症的成因可分為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生理方面是由於大腦內控制情緒的系統(尤其發放緊張信號的系統)失調,以致在不適當時候發放「大禍臨頭」的驚恐感覺。驚恐症是會遺傳的,研究顯示,如果雙胞胎其中一個患有驚恐症,另一個將有40%的機會患上這個疾病。雖然如此,驚恐症往往發生在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身上。心理方面,則由於壓力的累積引致,如長期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問題、婚姻失敗或朋友去世等。驚恐症發病有兩個高峰期,分別在15至24歲,以及45至54歲。早發病的患者多是童年或成長時經歷創傷,以致缺乏安全感及容易焦慮,一旦遭遇重大變故便會發病。治療這類個案需從解開心結入手,讓他們逐步擺脫童年陰影,面對及解決問題根源,才能紓緩內心的壓力。至於中年才發病的個案中,有不少這類在驚恐症患者其實本身已隱藏著抑鬱症,只是未被確診而已;部分人驚恐發作一兩次後,抑鬱症便開始浮現出來,這種「雙併」患者的自殺率比一般抑鬱症的高出四倍或以上。在治療驚恐症的同時,愈早治療患者的抑鬱症,便愈能減少不幸事件的發生.
生理和心理系统其實是互相影響的,生理病也可以引致心理或精神上的症狀。 某些內科疾病,包括心臟、內分泌、呼吸和神經系統疾病也可能出現和驚恐症相類似的症狀,例如甲狀腺亢進症,亦會引致心悸、焦慮、不安等病徵,容易與驚恐症混淆。因此醫生在診斷驚恐症之前,都會先排除相關的內科疾病,相應的檢驗(例如血液檢查)和治理會因症狀而不同,然後再進行精神狀態和心理的評估。此外,某些濫用藥物的症狀,可能跟驚恐症很相似。驚恐症患者也會嘗試以酒精或非法藥物處理他們的恐懼,變成藥物濫用,令到他們的精神問題更加複雜,更難醫治。
驚恐症的治療大致上可分為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
治療驚恐症的藥物主要有血清素調節劑和鎮靜劑,它們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作用,從而減少驚恐和相關症狀。血清素調節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能增加腦細胞之間的血清素有效濃度,使其回復平衡。例子有氟西汀(fluoxetine)、帕羅西汀(paroxetine)和舍曲林(sertraline)等。雖然血清素調節劑對治療驚恐症不會產生即時效果,但服用者的情緒往往在數星期後便會有所改善。血清素調節劑的副作用不多, 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冒汗等,部分服用者的性功能也會受到影響。這些副作用大多數只在療程的初期出現, 通常在服用後數天至數星期內便會逐漸減少, 而且血清素調節劑不會有耐受性和「上癮」等問題。苯二氮類鎮靜劑 (Benzodiazepines) 有快速的鎮靜作用,可以在短時間內減輕部分驚恐症狀。例子有地西泮(Diazepam)、氯氮 (Clonazepam) 和勞拉西泮(Lorazepam)等。可是長期服用會有機會對藥物出現耐受性,需要不斷提高劑量才能達到與初期服藥相若的效果。服用者亦有可能對藥物產生依賴,若突然停藥或減藥便會引致戒斷綜合症,出現焦慮、失眠、抑鬱、肌肉抽搐等病徵。服用過量亦會抑制呼吸系統及引致昏迷,所以必須要依照醫生的指示服用。其他副作用包括疲倦、昏睡、記憶力衰退、頭暈等,故患者服用這類藥物應避免操作機械或駕駛。由於苯二氮類鎮靜劑只是治標不治本, 不能令焦慮症全面痊癒,所以此類藥物只可以作為血清素調節劑治療初期的輔助藥物, 並不適合長期服用。在治療數星期後,當血清素調節劑發揮藥力,便應逐漸減低苯二氮類鎮靜劑的劑量。
心理治療
定時運動、充足的睡眠和有規律的飲食習慣可以幫助減少發作的頻率。減少和避免使用咖啡因和其他興奮劑也對減少發作有幫助。患者也可學習放鬆訓練 (Relaxation Training)和呼吸練習 (Breathing Retraining),藉著循序漸進的肌肉放鬆和緩慢腹部式呼吸練習,來解除因為壓力所產生的身體緊張狀態,從而控制本身的焦慮和恐懼。暴露療法 (Interoceptive Exposure Therapy) 是特別用於治療驚恐症的認知行為治療技術,它是建基於驚恐症的理論 - “害怕的害怕” 和 “害怕身體的感覺” ,目的是喚起驚恐症發作時的身體感覺,如過度呼吸 (hyperventilation) 、肌肉緊張 (muscle tension) 、搖晃頭部等等, 令患者在練習中反覆地經歷驚恐發作但同時仍能保持心境平靜,漸漸習慣這種感覺,從而不再害怕。
近年來西方精神醫學開始硏究靜觀 (mindfulness),並應用於心理治療中。治療師安排患者坐在一張舒適的椅子上,吩咐他閉起雙眼,讓身體放鬆,留意當下身、心的每一刻反應,注意思想和感受,從而進入靜觀狀態。透過靜觀,可把負面念頭除去,使心境保持平靜,培養不批評、無求、接納和隨緣的態度,驚恐也會隨之而去。
現今醫學界對驚恐症的治療已有一定的掌握,藥物和心理治療都十分有效。所以即使確診了驚恐症,亦不用驚恐。
鄭上
上一頁
下一頁
醫務信箱
致 鄭志樂醫生 提問:
名稱:
E-mail
標題:
患者年齡:
患者性別:
男
女
詳細問題
** 相關提問將轉至睇中醫網獲取更多專業意見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