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港大醫學院成功完成首宗CAR-T細胞治療 末期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獲新希望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3月26日
2025年3月26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宣布成功為首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進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細胞)療法,這一突破性治療不僅顯示出顯著的療效,且未出現嚴重併發症,為傳統療法無效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此次治療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與瑪麗醫院的臨床團隊合作完成,標誌著香港首次使用內地製造的先進CAR-T細胞產品,為香港引入內地新型細胞治療技術開創了先例。
多發性骨髓瘤的挑戰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惡性腫瘤,主要影響40至50歲的患者,會導致貧血、骨質破壞及腎功能損傷。對於標準治療無效或復發的患者,選擇有限,傳統方案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許多患者病情惡化,面臨不治之症的風險。
創新治療方法
CAR-T細胞療法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這一療法的過程包括從患者的外周血中提取T淋巴細胞,進行基因改造後再注入患者體內。此次治療中,研究團隊使用了針對B細胞成熟抗原(BCMA)的CAR-T細胞產品,這一產品自2020年起在內地廣泛應用,並於2023年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
治療成果與未來展望
研究顯示,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患者在隨後的檢查中顯示出理想的療效,幾乎完全康復,能夠自理並獨立前往診所。鄺沃林教授表示,瑪麗醫院是香港唯一提供骨髓瘤CAR-T細胞免疫療法的醫院,未來計劃每年為五至十名骨髓瘤患者提供治療。
謝偉財教授強調,BCMA CAR-T細胞治療將對香港的骨髓瘤治療管理產生深遠影響,為對標準療法無效的患者帶來生機。
此次成功的CAR-T細胞治療不僅展示了內地先進臨床技術的應用潛力,也為香港未來從內地引進更多創新治療策略奠定了基礎。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將持續致力於研發更先進的臨床治療技術,惠及更多患者。
香港中文大學研發全球首創「抗菌膜」液態機械人 精準清除植入物感染
香港中文大學
2025年3月25日
2025年3月25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全球首款「抗菌膜」磁控液態機械人,為治療植入物感染開創了全新方向。該機械人能夠變成液態模式,深入病人體內的縫隙,有效清除頑固的菌膜。
三重協同抗菌機制
這款液態機械人具備三重協同抗菌膜機制,包括物理破壞菌膜、化學細菌滅活及智能吸附,能夠精準針對感染,防止重複感染的風險。研究團隊表示,這一突破性技術大幅提升了清除菌膜的效率,對於傳統抗生素治療的不足之處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微型機器人手術平台
團隊還開發了微型機器人手術平台,用以控制和導航機械人,確保其能夠靈活應對不同的操作環境。研究顯示,經過機械人處理的植入物菌膜減少了高達87%的細菌活性,顯示出卓越的治療效果。
全球公共衛生挑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抗菌素耐藥性是當今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每年造成近五百萬人死亡。由於細菌在醫療植入物表面形成的菌膜,傳統抗生素療法往往難以穿透這一屏障,因此,這款新型液態機械人的研發無疑為臨床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期待臨床應用
研究團隊正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計劃在大型動物模型中進行進一步測試,並準備推行人體臨床試驗。張立教授表示,這項技術的推出將有助於提升植入物治療的成功率,並為未來的醫療應用鋪平道路。
這一創新成果不僅展示了中大在微型醫療機械人領域的領導地位,更為改善全球醫療衛生狀況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期待。
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急症室收費擬增至每次400元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25年3月25日
2025年3月25日,香港政府宣布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計劃將急症室的收費調整至每次400元。此次改革旨在引導非危急病人使用非急症服務,同時加強對重症和急症病人的保障。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記者會上表示,自2017年以來,公營醫療服務的收費未曾調整,因此此次檢討是必要的。他強調,政府對市民的健康承擔不會減少,改革所產生的額外收入將全數投放回公營醫療服務中。
改革方案包括五大原則:
健康承擔不變:政府將繼續承擔對市民健康的責任。
能者共付:輕症病人亦應承擔部分費用,政府將擴展共付機制,確保費用可負擔。
保障與減少浪費:改革將加強對貧困及重症病人的保障,同時減少資源浪費。
高度資助:改革後,政府仍目標維持九成的整體公營資助率。
循序漸進:改革將於未來五年內逐步實施,以便市民理解和接受。
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補充,住院急症病床的收費將調整至每日300元,而普通科門診和家庭醫學專科門診的收費則建議統一為150元。此外,為了加強醫療保障,將增設每年一萬元的住院及門診費用上限,該上限適用於全港約750萬名市民。
盧寵茂表示,這些改革措施將幫助確保有限的醫療資源用於最需要的病人,希望公眾能夠支持這次醫療改革,共同構建一個更安全的醫療環境。
醫院管理局推動公營醫療收費改革 加強病人保障(附有新收費表)
醫院管理局
2025年3月25日
2025年3月25日,香港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宣佈已完成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檢討,並向醫務衞生局提交了政策建議。此項改革旨在透過理順醫療服務、減少資源浪費,以及加強醫療保障,來提升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
收費改革的背景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表示,香港的公立醫療系統面臨人口老化及服務需求增加的挑戰,為了確保系統運作正常,醫管局決定進行全面的收費改革。根據現行制度,政府對醫管局的資助率高達97.6%,但隨著服務需求的增長,仍需調整資助架構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改革的主要措施
理順資助架構:根據不同醫療服務設定資助水準和市民共付比例,確保資源能夠精準投放到有需要的病人身上。
減少資源浪費:對非緊急的放射診斷及病理檢驗服務引入共付收費模式,旨在改變市民的求醫習慣。
加強醫療保障:
擴大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支援。
設立每年一萬元的住院及門診費用上限,更好地照顧重病病人。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醫生指出,改革後市民的共付比例將保持在可承擔的水平,並將全數將收費所得的額外收入用於醫療服務,特別是對於癌症及罕見疾病患者。
具體收費調整
新的收費標準將於2026年1月1日生效,住院服務的入院費和每日住院費用將有所上調,急症室的收費也將增加至每次400元。此外,專科門診的首次診療費用將從135元提高至250元。
范鴻齡強調,這些改革措施將有助於提升公立醫院的服務質量,確保有限的醫療資源能夠有效地用於最需要的病人身上。
結語
醫管局的收費改革計劃,旨在應對香港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並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的持續性和效率。隨著改革的逐步實施,期待能為香港市民提供更高質素的醫療保障。
港安醫院檢查燈墜落事件引發關注 衞生署展開調查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25年3月24日
2025年3月24日,香港港安醫院發生一起檢查燈墜落事件,事件中兩名醫護人員受到輕傷。據悉,該事件發生在荃灣一間治療室,當時一名醫生在為病人完成急診程序後,協助的醫護人員試圖調整檢查燈,卻意外導致燈具突然墜落,擊中兩名醫護人員。幸運的是,兩人未受重傷,無需留院治療,而治療室內的病人並未受到影響。
事發後,港安醫院迅速停用涉事治療室,並要求供應商Draeger Hong Kong立即檢查所有同型號的Polaris® 50檢查燈,以確保安全。此外,醫院還要求供應商檢查院內所有由同一供應商提供的不同型號檢查燈,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衞生署表示,已對事件展開積極跟進,要求港安醫院提交詳細調查報告,並發出特別警示,通知使用同一型號檢查燈的相關持份者迅速聯絡供應商以進行檢查。衞生署強調,將仔細評估調查結果及醫院所採取的安全措施,並持續關注病人安全問題。
此外,衞生署已聯絡Draeger Hong Kong,要求該供應商主動通知所有受影響的客戶,並督促與醫院管理局、私家醫院及相關醫療專業團體分享此次事件的詳情,以確保所有使用該型號設備的機構能夠及時跟進檢查。
此次事件再次引發了對醫療設備安全的討論,社會各界對醫療環境的安全性表示關注。衞生署的後續行動將成為未來關注的焦點。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