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兒科專科】何慕清醫生執業資料更新告示
兒科專科 - 何慕清醫生
2025年6月23日
醫務資料更新告示
何慕清醫生〈兒科專科〉
相關之執業資料已更新為:
健寶兒科醫療
香港皇后大道中70号卡佛大廈20樓2008室
聯絡電話:2878 7633
Children 1st Paediatric clinic
Room 2008, 20th floor, Crawford House, 70 Queen’s Road Central
Tel: 2878 7633
( 已完成 Seedoctor 醫務資料認證程序 update: June 2025 )
中大研究揭示高危孕婦阿士匹靈預防妊娠毒血症失效的原因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
2025年6月20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揭示了為何部分高危孕婦在服用低劑量阿士匹靈後,仍無法有效預防妊娠毒血症(先兆子癇)。研究結果顯示,胎盤組織中的一種名為GLYAT的代謝酶是導致此現象的關鍵因素。
妊娠毒血症是一種嚴重的妊娠併發症,影響到全球2%至8%的孕婦,是孕期併發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大的研究發現,儘管低劑量阿士匹靈能降低高風險孕婦的妊娠毒血症風險,但在亞洲的數據中,仍有60%的孕婦可能出現此症狀。
研究團隊分析了母體基因變異和血漿中阿士匹靈的代謝,發現胎盤中的GLYAT代謝酶表達量在阿士匹靈無效的孕婦中顯著上升。GLYAT能將具活性的阿士匹靈轉化為無活性的代謝物,從而限制了藥物的療效。
負責研究的黃志超教授表示,這項發現不僅確認了胎盤在阿士匹靈療效中的重要性,也為未來的妊娠毒血症防治提供了新思路。黃教授指出,透過檢測母體血液中的遊離RNA,可以測量胎盤中的GLYAT水平,未來或可將其作為藥物標靶。
本研究的結果已在國際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上發表,為醫學界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促進了對妊娠毒血症的理解和治療進展。
【骨科專科】方子明醫生執業地址更新告示
骨科專科 - 方子明醫生
2025年6月20日
醫務資料更新告示
方子明醫生〈骨科專科〉
相關之執業地址已更新為:
仁明醫療
元朗安樂路65A號永興大廈地下6號舖
聯絡電話:23368711 / 56112225 / 24309118 / 93675567
Excellence Medical Centre
SHOP 6, G/F WING HING BUILDING WING HING BUILDING,
65A ON LOK ROAD NEW TERRITORIES YUEN LONG
Tel: 23368711 / 56112225 / 24309118 / 93675567
( 已完成 Seedoctor 醫務資料認證程序 update: June 2025 )
理大展示創新科研成果 參與BIO 2025國際生物科技大會
香港理工大學
2025年6月19日
【香港消息】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近日參加了於美國波士頓舉行的「國際生物科技大會2025」(BIO 2025),向全球業界領袖展示了多項突破性研究成果,突顯了該校在人工智能、醫學及工程領域的卓越實力。
在為期四天的會議中,理大展示了十項前沿創新,包括:
- PocNova™: 便攜式超快速核酸檢測系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李銘鴻教授領導)
- 多模態足踝機械人助中風患者遙距復康(副教授胡曉翎)
- 視覺訓練VR設備(高級講師鄧育明博士)
- 治療糖尿病及相關代謝併發症的創新激素(副教授王志明)
- 基於人工智能的手部衛生擴增實境工具(副教授楊琳)
- 首創新藥治療肥胖相關代謝疾病的ABarginase(教授梁潤松)
- 突破性抗生素療法(副教授馬聰)
- 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新型營養保健品(教授李銘源)
- 新型菇菌脂肪替代品抗肥胖和前期糖尿病劑(助理教授常金輝)
- 環保安全的抗菌材料(研究員張子恆)
理大的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憑藉堅實的學術基礎及卓越創新能力,推動了多項突破性技術,並獲得國際認可。他強調,理大一直積極參與BIO國際大會,利用這一全球平台展示其科研及創新實力。
此次參展不僅展示了理大的研究實力,也為香港在國際生物科技領域的發展貢獻了力量,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創新成果推動醫療科技的進步。
港大醫學院強調鋰劑安全使用 有效控制躁鬱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6月18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強調鋰劑在躁鬱症治療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項研究分析了長達16年的數據,證實鋰劑作為第一線情緒穩定劑的療效,並呼籲進行定期監測以減少潛在副作用。
研究結果已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顯示鋰劑治療的患者在甲狀腺和腎功能異常方面的發病率雖然略高於未使用鋰劑的患者,但整體發病率依然很低。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主任張頴宗醫生指出,鋰劑在控制情緒發作及降低自殺風險方面非常有效,應該得到充分利用。
張醫生強調,透過定期的血液監測,可以及早發現任何異常狀況,確保患者能在安全的條件下使用鋰劑。此外,研究團隊也提到,人工智能(AI)技術在風險預測方面的潛力,未來將有助於識別高風險患者。
這項研究不僅證實了鋰劑的治療價值,也強調了公眾教育在精神健康中的重要性。張醫生鼓勵患者以正面態度尋求專業幫助,消除心理健康治療的偏見。
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希望通過這項研究,推動精神健康護理向更個人化和預防為本的方向發展,為患者提供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療方案。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