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醫管局推出復活節假期門診服務 便利市民求診
醫院管理局
2025年4月13日
2025年4月13日,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宣布,為應對復活節假期市民的求診需求,將於4月14日起啟動特別措施,以減輕急症室的服務壓力。在復活節假期(4月18日至21日)期間,18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將提供公眾假期服務。
市民可透過電話預約系統或「HA Go」流動應用程式進行預約。醫管局發言人提醒市民在假日期間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並建議有呼吸道感染病徵的市民佩戴口罩並及早就醫。
此外,醫管局將推行急症室特別退款安排,讓病人在急症室等候期間若選擇轉診到其他機構,可申請退回已繳交的急症室收費。
在中醫方面,復活節假期期間亦會有四間中醫診所提供服務,市民可利用「18 區中醫診所」流動應用程式進行預約。醫管局呼籲市民善用這些資源,確保在假期期間的健康需求得到滿足。
持續肥胖或加速大腦退化 理大研究揭示重要發現
香港理工大學
2025年4月10日
2025年4月10日,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的教授仇安琪及其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關鍵研究,顯示持續的肥胖可能會加速大腦的退化,對成人的認知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該研究利用英國生物銀行的數據,分析了不同肥胖趨勢對中、老年人腦部結構和功能的影響。研究確定了五種肥胖模式:低穩定、中度穩定、高穩定、上升及下降。結果顯示,持續的肥胖與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漸進損害密切相關,特別是在前額和顳葉區域。
研究指出,與低穩定群組相比,持續肥胖的群組在認知表現上受到的影響最為明顯。尤其是上升和高穩定趨勢的群組,顯示出更大的大腦異常,並且在認知能力上出現顯著下降。
仇教授表示,這項研究強調了長期監測和管理肥胖的重要性,並指出持續肥胖可能成為評估大腦退化的潛在生物標記。隨著全球肥胖問題日益嚴重,這一發現為未來的健康干預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據。
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自然心理健康》期刊,為理解肥胖與大腦健康之間的關聯提供了新的視角,並為減輕肥胖的必要性提供了有力支持。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影響大腦健康的生物路徑,以應對日益嚴峻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挑戰。
港大醫學院首創光敏混合型免疫療法 助力癌症治療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4月10日
2025年4月10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宣布成功開發全球首創的光敏混合型免疫療法,這一突破性技術名為光敏混合型γδ-T細胞外泌體(hybrid γδ-T-Exos),旨在針對並摧毀癌細胞,為癌症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研究團隊的實驗室測試和動物研究顯示,這項新療法能顯著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長,且安全性較高。該療法結合了γδ-T細胞外泌體和光動力療法,利用光激活光敏劑產生的活性氧物質來攻擊癌細胞。
研究領導者涂文偉教授指出,這項研究是全球首次將γδ-T細胞外泌體與光動力療法相結合,具有精準、高效的治療潛力。研究結果已在期刊《ACS Nano》發表,顯示此療法在治療黑色素瘤方面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前景。
此項研究不僅為癌症治療開啟了新的方向,也為其他侵略性癌症如乳癌和結腸癌的治療提供了希望。研究團隊將持續探索這一創新療法的潛在應用,期望能夠改變癌症治療的現狀。
科大研發多款智能醫療器械 引領醫療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
2025年4月10日
2025年4月10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及其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三款突破性的智能醫療器械,涵蓋診療監測、手術輔助及術後復康,旨在解決當前醫療過程中的挑戰,提升醫療效率。
這三款器械包括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器人、AI手部觸覺交互系統PhyTac以及居家肺部功能檢測儀。這些創新技術結合了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將大幅改善醫療服務的質量。
主要研發成果
- 全球最小多功能手術機器人:
直徑僅0.95毫米,能夠在微創手術中執行精準導航、取樣及藥物傳送等功能。
- AI手部觸覺交互系統PhyTac:
此裝置設有368個感應單元,能夠準確反映手部的發力點,幫助醫生快速監測患者的康復進程,同時結合VR技
術設計遊戲,促進復健。
- 居家肺部功能檢測儀:
重量輕於智能手機,方便患者在家隨時進行肺部功能測試,並透過雲端數據平台實時傳輸結果,讓醫生遠程監控病情。
申教授表示,這些技術的研發不僅是醫療器械的創新,更是對醫療流程的改進,旨在提高診斷和治療的效率。團隊正積極與公私營機構合作,推動這些項目的臨床應用,期待在未來對醫療行業產生更大的影響。
外遊日本提高警覺 預防諾如病毒感染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5年3月8日
2025年3月8日,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發出警告,提醒市民在外遊時提高警覺,以預防諾如病毒感染。這一提醒是因應日本近期出現多宗因進食受污染食物而感染諾如病毒的病例。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表示,自上月以來,已有超過150人因光顧大阪府的一間日本料理店及鳥取縣的一家和菓子店而感染該病毒。日本當局的資料顯示,當地感染性腸胃炎的活躍程度有所上升,這引起了港府的高度關注。
徐醫生強調,諾如病毒在冬季較為活躍,且其高度傳染性使得即使接觸少量病毒也可能導致感染。病毒可通過進食受污染的食物、接觸感染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以及接觸被污染的物件等途徑傳播,可能引發大規模爆發。
為了降低感染風險,徐醫生建議市民在外就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避免進食生的海產。
- 小心選擇冷盤,特別是刺身、壽司及生蠔。
- 使用經巴士德消毒的蛋及蛋製品。
- 只光顧有牌照的食肆。
- 妥善貯存和翻熱食物。
- 確保食物徹底煮熟後再進食。
- 使用兩套筷子分開處理生和熟的食物。
- 飲用經煮沸的水,並避免使用鹽、醋等方法試圖殺菌。
諾如病毒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和腹痛,患者大多數情況下會在一至三天內自行痊癒。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在外遊期間保持高度警覺,並隨時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降低感染風險。
欲了解更多有關諾如病毒及預防建議的資訊,市民可參閱衞生防護中心的官方網站。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