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港大醫學院開發新研究顯示單次口服瑪巴洛沙韋可降低家庭流感傳播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4月24日
2025年4月24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聯合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一項重要研究,證實單次口服瑪巴洛沙韋能顯著降低家庭內的流感傳播率,這一成果標誌著流感管理方面的重大進展。
這項名為「CENTERSTONE」的臨床試驗於2019年至2024年期間進行,涉及15個國家,共招募1,457名確診流感患者及2,681名家庭接觸者。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瑪巴洛沙韋的患者能使未接受治療的家庭成員感染流感的機率降低32%。
研究的主要發現還包括:
症狀性流感減少:服用瑪巴洛沙韋後,家庭接觸者出現流感症狀的比率為5.8%,低於安慰劑組的7.6%。
病毒載量快速減少:瑪巴洛沙韋能更快減少源頭病人的病毒載量,三天內的平均降低幅度為2.22 log₁₀ TCID₅₀/mL,相較於安慰劑組的1.85 log₁₀ TCID₅₀/mL。
安全性:未發現新的安全性問題,接受瑪巴洛沙韋的患者中有4.6%出現不良事件,而安慰劑組為7%。
共同作者、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施玉榮教授指出,這項研究結果顯示瑪巴洛沙韋不僅能有效治療流感,還能有效減少流感病毒在社區中的傳播,這一雙重效益將改變我們對季節性流感及未來流感大流行的應對方式。
這項研究強調了抗病毒藥物與疫苗接種的互補作用,特別是在疫苗尚未可用或無法接種的情況下,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尤為重要。
CENTERSTONE試驗由羅氏和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共同資助,研究成果已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將為流感防治提供新的科學依據。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兒童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及人類偏肺病毒的嚴重個案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5年4月23日
2025年4月23日,香港衞生署的衞生防護中心(中心)通報了一宗兒童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及人類偏肺病毒的嚴重個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該個案涉及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八個月大女童,於4月19日首次出現發燒和流鼻水的症狀,隨後因咳嗽及氣促於22日被送至瑪嘉烈醫院兒童深切治療部。經檢測,病人確診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和人類偏肺病毒,並臨床診斷為併發嘶吼症,目前情況危殆。
初步調查顯示,該名女童並未接種新冠疫苗,且在潛伏期內沒有外遊記錄。其家庭中兩名接觸者曾出現呼吸道病徵,但現已康復。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表示,近期本港新冠病毒的活躍程度有所上升,污水監測顯示新冠病毒含量顯著上升,並且基因分析顯示目前流行的病毒株為JN.1及其相關變異株。他強調,高風險人士應儘快接種新冠疫苗及加強劑,以減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人類偏肺病毒感染可引致支氣管炎或肺炎,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及呼吸困難。雖然該病毒可以在全年任何時間感染,但在春末至夏季的高峰期間較為常見。
為了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及其他呼吸道疾病,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並遵循相關衛生建議,包括佩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室內通風等。
該中心提醒民眾,尤其是高危群組,應儘快接種疫苗,以保護自己和社區的健康。
浸大將舉辦「五一中醫日」 義診活動預計惠及逾千人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2025年4月22日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中醫藥學院宣布,將於2025年5月1日舉辦「五一浸大中醫日」,提供免費中醫健康諮詢及治療服務,預計將惠及超過1,000名市民。
此次活動將有近40名中醫師在浸大的七間中醫藥診所提供專業服務,應診者更可免費獲贈兩劑基本中藥(草藥或顆粒)。診所分布於九龍塘、太子、旺角、尖沙咀、上環、銅鑼灣及北角,方便市民前往。
活動期間,市民還可在雷生春堂享用中醫養生飲品,並參加導賞團,以深入了解中醫藥的文化及歷史。報名將於4月16日開始,市民可透過網上預約系統、電話或親臨指定診所進行報名。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孫鋒教授表示,此次活動在名駒集團有限公司的慷慨捐助下得以擴大規模,期望能讓更多人認識中醫藥,並提升公眾的健康管理意識。
活動詳情如下:
免費中醫健康諮詢/治療
日期:2025年5月1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1時30分;下午2時30分至下午6時
地點:七間指定浸大中醫藥診所
中醫養生飲品贈飲
日期:2025年5月1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1時30分;下午2時30分至下午6時(先到先得)
地點:九龍旺角荔枝角道119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一雷生春堂
導賞團
日期:2025年5月1日
時間:上午11時及下午3時
地點:雷生春堂
這項義診活動不僅提供醫療服務,還旨在推廣中醫藥文化,讓市民更加關注自身健康。浸大邀請各界人士踴躍參加,共同享受這次難得的健康盛宴。
中大完成全球首個分析溫度對近3,000種血漿蛋白影響的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
2025年4月21日
2025年4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宣布,與牛津大學、復旦大學及倫敦衛生及熱帶醫學院合作,完成全球首個大規模研究,分析溫度對中國成年人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血漿蛋白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相關。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為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郭一童博士。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中國嘉道理生物銀行的近4,000名參與者的血液樣本,發現949種血漿蛋白對溫度變化顯著反應,這些蛋白質與炎症反應、免疫調節及血小板凝集等病理路徑有關。
研究指出,低於5°C和高於29.5°C的極端溫度對血漿蛋白的影響最為明顯,並強調了氣候變化對健康的潛在風險。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為理解極端氣候如何影響人類健康提供了重要見解。
通訊作者陳嘉鴻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突顯了特定蛋白質如何受環境因素影響,並為制定相應健康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共同通訊作者何建輝教授補充,該研究清晰描繪了溫度與血漿蛋白之間的關係,將有助於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健康挑戰。
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血漿蛋白的變化,以便開發針對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並加強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認識。
胃癌預防新方向:港大醫學院開發癌前模型推動研究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4月14日
2025年4月14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胃癌早期發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一發現有望改變現行的胃癌預防策略。研究指出,胃癌是全球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尤其在中國和東亞地區的發病率極高。
研究團隊分析了正常胃黏膜組織的基因突變,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胃黏膜中的基因突變數量顯著增加。研究顯示,正常胃腺體每年累積約28個突變,而胃癌患者的突變率是正常的兩倍。特別是在腸化生腺體中,這一現象尤為明顯。
此外,研究還揭示了早期接觸致癌突變源,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導致染色體異常,這在患者的青春期就已出現。港大醫學院的梁雪兒教授表示,這些發現為胃癌的早期檢測和預防策略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另一項研究中,港大醫學院與InnoHK腫瘤及免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建立全球首個腸化生的3D類器官生物庫,對胃癌的癌前病變「腸化生」進行深入研究。研究顯示,腸化生細胞具有混合的胃腸特徵,這可能與癌細胞的適應性增長有關。
這些研究的成果將為胃癌的早期檢測和風險評估提供新方法,未來有望開發出針對腸化生的藥物,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預後。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正致力於推動這些突破技術的臨床應用,期望能挽救更多生命。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