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GMS】可鎖式電子響鬧藥盒 助長者安全服藥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
2024年12月2日
在現今社會,越來越多的長者需要定期服用藥物,但忘記服藥或重複服藥的問題卻時常困擾著家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GMS公司推出了其最新產品——28格可鎖式電子響鬧藥盒,專為獨居長者及長期服藥患者而設計。
這款電子藥盒具備多項先進功能,包括自動轉盤和可設定的服藥時程。當到達服藥時間時,藥盒會透過英文語音提醒使用者,確保他們準時服藥。更重要的是,這款藥盒的設計考慮到長者的安全,採用了可鎖式設計,只有在使用者打開小蓋子後才能倒出藥物,從而有效防止因忘記服藥而造成的過量服藥情況。
希望通過這款藥盒,為長者提供一個可靠的服藥提醒和安全管理的解決方案,讓家庭成員能夠更安心。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這款電子響鬧藥盒的推出無疑將幫助更多家庭減少因服藥而引發的健康問題,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
調查疑似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個案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4年12月25日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今日(12月25日)宣布,正就一宗懷疑的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個案展開調查。事件涉及一名69歲女子,該名患者於昨日(12月24日)在家中食用青口後,約30分鐘出現口部及四肢麻痺、嘔吐和腹瀉等症狀。
該名女子隨即前往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急症室求醫,經過檢查後被安排入院接受治療,目前病情穩定。初步調查發現,受影響的海鮮來自柴灣街市一間海鮮檔。
衛生防護中心發言人指出,麻痺性貝類毒素在自然環境中可能存在於雙貝類體內,烹煮並不能去除這種耐熱毒素。該發言人解釋,麻痺性貝類中毒的症狀主要與神經系統有關,通常在進食貝類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初期症狀包括刺痛、口部及四肢麻痺、頭痛、暈眩及腸胃不適,雖然大多數病例會在數日內完全康復,但嚴重者可能會面臨吞嚥及發音困難、癱瘓、呼吸停頓,甚至死亡的風險。
發言人提醒市民,如出現麻痺性海產中毒的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保留餘下的食物以便進一步調查和化驗。為減少貝類中毒的風險,市民應遵循以下建議:
- 向可靠及持牌的海鮮店鋪購買貝類。
- 在烹煮貝類前先移除內臟、生殖器及卵子,並棄掉烹煮的汁液。
- 每次進食時應選擇較少的貝類份量。
- 若進食後出現中毒症狀,應立即求醫。
衛生防護中心的調查仍在繼續,市民應保持警覺,確保食品安全。
衞生署推出牙科街症網上登記系統
衞生署
2024年12月23日
衞生署今日宣布,牙科街症服務的網上登記系統將於下星期一(12月30日)正式投入服務。這一新系統的推出,旨在改善市民獲取緊急牙科服務的便利性,並減少現行的親身排隊取籌流程。
根據衞生署的說明,從下週一開始,市民將可以通過「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或衞生署的專門網站進行實名登記。每日的網上登記時間將提前至早上六時開始,並於上午十一時三十分結束,以方便需要緊急服務的市民。
衞生署發言人表示,這項新措施將取代目前的「初步登記」安排,市民不再需要到診所排隊。系統將以電腦自動抽籤的方式分配名額,每人每日僅能登記一次。特別的是,為了照顧長者,系統將保留一半的名額給65歲及以上的長者。
為了讓市民熟悉新系統的操作,衞生署已在官網上上載了簡報和示範短片。任何需要協助登記的人士,可以在早上八時三十分至十一時三十分前往任一牙科街症服務診所,現場由職員協助登記。
衞生署強調,牙科街症服務是為有緊急需要的市民而設,提醒市民勿濫用名額。隨著網上登記系統的啟用,署方將密切監察其運作情況,確保服務效率。
如市民在抽籤後仍有餘額,登記系統會即時公布相關診所名單,有關查詢亦可透過專線進行。為了進一步支持有需要的長者,衞生署亦已與多個地區網絡機構合作,提供登記協助。
這項新登記系統的推出,無疑將提升市民在獲取緊急牙科服務方面的便利性,並為牙科街症服務的運作帶來新的轉變。
瑜伽與社區營養:減肥的最佳搭檔!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2024年12月23日
瑜伽越來越普及,除了哈達(Hatha)、高溫瑜伽等外,近年亦興起空中(Aerial / Sky)瑜伽。它的好處在於只需一張瑜伽墊/吊床(Hammock)、充足的室內空間和舒適的衣服便可,相比街跑、游泳和羽毛球等運動,相對更有時間、地點或天氣上的靈活性。此外,瑜伽亦有助訓練呼吸、提升身體柔靱度和減壓放鬆等。筆者作為註冊營養師,常常會遇到病人問我:「那麼瑜伽有助減肥嗎?」若能夠的話,「那些瑜伽動作/式子(Asanas)較好?」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簡稱ACSM)和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簡稱AHA)建議成年人每星期進行最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帶氧體能運動、最少75分鐘劇烈強度帶氧運動,或相等於混合以上兩者時間的運動。運動的強度可以「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s, MET)來標示,代表身體進行日常工作或運動時消耗氧氣以提供熱量的速度。1 MET相等於成年人靜態坐著時每分鐘消耗氧氣的速度,而3 MET的速度便是靜態坐著(1 MET)時的三倍。MET數值卻高,運動的強度越大,身體能夠消耗的熱量亦越多。運動強度以MET分類如下:
< 3 METs:相等於低等強度的運動;
3-6 METs:相等於中等強度的運動;
> 6 METs:相等於劇烈強度的運動;
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於脂肪消耗的速率方面會較低等強度的運動高。
ACSM曾於2016年發表一項整合研究,發現一節完整的瑜伽的平均強度為MET 2.9(範圍:1.8-7.4);各種動作/式子(Individual asanas, holding poses or postures)的平均強度為MET 2.2(範圍:1.4-4.0);而呼吸動作/訓練(Pranayama, breathing control/exercise)的平均強度則只有MET 1.3。換言之,根據ACSM和AHA的運動分類,一節完整的瑜伽相等於低等至中等強度的運動,而大部分被界別為低等強度運動,脂肪消耗的速率相對較低,而高溫瑜伽的能量消耗亦不比其他瑜珈高。能夠被歸類為中等強度運動的式子,包括拜日式(Surya Namaskar)、平衡竿式(Tuladandasana)和站立後彎式(Dandayamana- Dhanurasana)等。MET亦取決於練習瑜伽者的速度和經驗,速度越快/經驗較多者,每分鐘能夠消耗的熱量亦較多。建議若於一天內累積進行以上的動作超過十分鐘,可以被計算作每天建議的中等強度運動內。進行瑜伽前,應該先諮詢醫生或健體教練了解是否適合,並接受正確的訓練,以免受傷或影響健康。
此外,亦應留意瑜伽前後的飲食,避免因為運動過後肚餓或高估實際熱量消耗而過量進食,以致大量攝取熱量。建議運動前後飲用適量的水分以免缺水,而運動前亦可選擇較健康的小食以補充體力,例如:新鮮水果、車厘茄、青瓜條、無添加糖的水果乾、包裝栗子、原味餅乾、提子包或全麥麵包、烚粟米或雞蛋、花生醬/吞拿魚/雞蛋三文治、原味低脂乳酪、低脂/脫脂奶或加鈣低糖豆漿等。
想認識更多營養資訊?請向社康註冊營養師查詢或瀏覽社區營養服務網頁:
https://www.ucn.org.hk/zh-hant/services/community-nutrition-service/
中醫專科服務:讓你汗出一身輕,重拾健康!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2024年12月23日
「蒸腳」和「汗蒸幕」 的目的都是令我們透過出汗,以排出身體毒素。眾所周知,常見的排毒方法有三種,一是排尿,二是排便,三是排汗;究竟蒸焗出汗和運動出汗有沒有分別呢?
雖然運動與蒸焗都能夠排毒,但是我們更強調的是透過主動運動,尤其是帶氧運動而出汗。因為帶氧運動的強度較小,而且有節奏,持續時間又較長,故能夠透過運動來燃燒體內脂肪,這才是深層次的出汗;相反,蒸焗出汗只是透過熱力令毛孔擴張出汗,是較淺層次及被動的出汗方式,假若蒸焗不得宜的話,更會增加健康風險,容易引發中暑、中風及虛脫等病變情況。
然而,值得商榷的是有些人群是比較難出汗的,中醫學認為此類人氣血陰陽虧虛,假若強以行之,必令元氣大傷,所以應先行作出相應的治療,以糾正其氣血陰陽之偏頗,若以蒸焗和運動方式排汗,非但不能排出體內毒素,而且更會為健康帶來風險。
此外,汗出又是否一身輕呢?中醫學認為部分人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以致出現汗液外泄,屬病理性出汗。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在白晝經常汗出,動則尤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稱為盜汗。一般來說,汗証以屬虛者為多,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
中醫主要把汗証分為五大証型,包括肺衞不固、營衞不和、心血不足、陰虛火旺及邪熱鬱蒸。而各個証型有不同表現,症狀如下:
肺衞不固:
表現為汗出惡風,稍勞汗出尤甚,易於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治療上以益氣固表為主。
營衞不和:
表現為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脈緩。治療上以調和營衛為主。
心血不足:
表現為自汗或盜汗,心悸少寐,神疲氣短,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治療上以補心養血。
陰虛火旺:
表現為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後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治療上以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邪熱鬱蒸:
表現為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象弦數。治療上以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自汗、盜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為共同病變,故可酌加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癟桃幹、牡蠣等固澀斂汗之品,以增強止汗的功能。中醫學強調藥膳同源,以下分別介紹幾款適用於自汗和盜汗者的湯水供讀者們參考:
自汗和盜汗湯水:
1) 北芪淮山浮小麥湯
材料:北芪20克、淮山15克、浮小麥10克、炒白術10克、豬肉1塊、紅棗5粒。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共放鍋內加水12碗煲1.5小時。
功效:補氣益肺,健脾止汗。
適用於氣虛自汗者。
2) 黑豆五味烏梅湯
材料:黑豆50克、五味子10克、烏梅10粒。
做法:先將黑豆、浮小麥分別洗凈,共放鍋內加水適量,用小火煮至黑豆熟爛,去渣取汁,飲用。每天一劑。
功效:養陰止汗。
適用於陰虛盜汗者。
3) 木耳浮小麥湯
材料:白木耳20克、百合20克、紅棗5粒、浮小麥30克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百合略浸泡,煎湯(大約6碗水煎成2碗水),每日分早晚各1碗飲用。
功效:補氣養血,安神止汗。
適用於心血不足盜汗者。
*由於各人體質有異,詳情請查詢中醫師
很多人認為出汗是一件好事,但對於一些人來說並非如此,而且出汗更是一件不容忽視的事。明代醫家張景嶽提出汗証六不治:「汗出而喘,汗出而脈脫,汗出而身痛苦,汗出而髮潤至巔,汗出如油,汗出如珠,皆屬不治之症」。所以凡見以上諸証,皆屬危急重証,不可妄自投藥,應從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想認識更多中醫資訊?請向社康註冊中醫師查詢或瀏覽中醫服務網頁:
https://www.ucn.org.hk/zh-hant/services/chinese-medicine-service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