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新冠活躍程度創一年新高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25年5月15日
根據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的最新報告,2019冠狀病毒病的主要監測指標數據已達到一年新高,顯示疫情活躍程度上升。衞生防護中心呼籲社會各界加強個人衛生和保護措施,並儘快接種初始劑次的新冠疫苗。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指出,疫情復常後,香港每隔半年至九個月會經歷一次新冠活躍周期。他表示,近期活躍周期與變異病毒株的變化及社區免疫力的下降有關。當前主流變異病毒株為XDV,雖然目前無證據顯示其會引發更嚴重疾病,但仍需保持警覺。
截至本月10日的一周內,污水監測顯示新冠病毒含量顯著上升,呼吸道樣本檢測陽性率亦從6.21%增至13.66%,創近一年來新高。徐樂堅預測,新冠的活躍程度將在未來數周內維持在較高水平。
在過去四周內,防護中心共錄得81宗成人新冠嚴重個案,其中30宗患者已不幸去世。值得注意的是,83%的嚴重個案患者年齡在65歲以上。此外,今年兒童中也錄得五宗嚴重個案,其中三宗患者未接種初始劑次。
徐樂堅再次呼籲高風險人士,包括長者和有長期病的患者,儘快接種新冠疫苗的額外加強劑,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家長亦應盡快帶子女完成疫苗接種,以提升群體免疫力。
港大醫學院啟動「運動健康」計劃 促進社會健康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5月14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於5月14日正式推出「運動健康」計劃,旨在革新本港的運動健康生態系統。該計劃旨在結合運動發展、醫學教育、科研創新與臨床服務,以建立更健康、更具活力的社區。
在啟動禮上,港大副校長(健康)及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強調,恆常運動對預防慢性疾病和維持整體健康至關重要。他表示,這項計劃將成為香港大學綜合基層醫療健康協作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社區力量與運動科學和臨床專業知識相結合,促進全民健康。
計劃中,運動健康教育將融入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讓醫學生深入理解運動在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中的關鍵角色。另外,學生還將在不同的矯形及創傷外科診所獲得實踐經驗,並參加運動處方及肌肉骨骼醫療的相關工作坊。
該計劃還將與教育機構建立策略合作夥伴關係,促進運動醫學教育和學術交流,並舉辦研討會探討運動健康的創新發展。
港大醫學院將致力於融合臨床專業與社區力量,重塑運動健康領域的發展模式,為醫療與復康服務樹立新標準。該計劃的推出,標誌著港大醫學院在推動社會健康方面的重要一步。
香港政府推出社區牙科支援計劃 助弱勢社群改善口腔健康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25年5月13日
2025年5月13日,香港衞生署宣布將於本月26日推出全新的社區牙科支援計劃,旨在為弱勢社群提供更全面的牙科服務。這一計劃將擴大現有的牙科治療津貼,預計每年可為約四萬人次提供服務,將牙科街症服務的名額至少增加兩倍。
參加社區牙科支援計劃的居民需持有香港身份證並已登記醫健通,並且是特定社會福利計劃的受益人,包括長者生活津貼和社區照顧服務的受助者等。參加者每180天可申請一次資助牙科服務,涵蓋預防性及治療性的口腔健康護理服務。
計劃中,合資格的參加者可在註冊牙醫的評估下,獲得包括口腔檢查、牙痛緩解藥物、X光檢查及補牙或拔牙等服務。參加者需要支付每顆牙齒50元的行政費,最多可處理三顆牙齒。
目前,已有32間非政府組織參與該計劃,提供近80個牙科服務地點,覆蓋全港18區。合資格居民可以透過專題網站選擇診所並預約牙科護理服務,以便在計劃正式啟動後及時獲得所需的醫療服務。
此外,衞生署計劃於下月增加牙科街症服務名額接近三成,並將推出優化的網上登記系統,簡化居民的登記流程。
此項計劃的推出,無疑將有助於改善弱勢社群的口腔健康,並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兩宗兒童嚴重新冠病例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5年5月12日
2025年5月12日,香港衞生署的衞生防護中心通報了兩宗兒童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的嚴重個案,提醒市民注意疫情的上升趨勢。
首宗個案涉及一名健康良好的17個月大女童。她於5月9日出現發燒和咳嗽,並於5月11日到瑪麗醫院就醫,目前在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院,情況危殆。該女童未接種新冠疫苗,並在潛伏期內無外遊紀錄。她的呼吸道樣本經檢測後,證實同時感染新冠病毒、腺病毒及鼻病毒。
第二宗個案是一名有長期病患的13歲女童。她於5月9日出現氣促,亦在瑪麗醫院接受治療,臨床診斷為新冠病毒併發肺炎。這名女童已接種新冠疫苗,但仍在醫院接受治療,情況嚴重。
衞生防護中心指出,自今年3月中以來,香港的2019冠狀病毒病活躍程度持續上升。最新數據顯示,污水監測中的新冠病毒含量已顯著增加,並且呼吸道樣本的檢測陽性率達到一年來的新高。
中心呼籲未接種疫苗的人士,包括幼兒和兒童,盡快接種新冠疫苗,而高風險人士則應儘快接種加強劑,以減少重症及死亡風險。同時,市民需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以預防病毒傳播。
這一系列個案和疫情的發展,再次凸顯了持續關注新冠疫情的重要性,呼籲大家共同防範,保護自身及社區的健康。
港大醫學院研發新臨床工具 助中風患者控制高血壓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5月12日
2025年5月12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宣布成功研發一款新型臨床工具「腦出血後用藥評分」(TRICH評分),旨在幫助醫生識別腦出血高風險患者,並及早處方抗高血壓藥物。此工具的推出,標誌著對於腦出血病患高血壓管理的重大進展。
研究由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及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HKU Stroke)合作進行,TRICH評分整合了462位腦出血患者的數據,能有效篩選出需要積極治療的患者,以降低其復發性腦出血及再次中風的風險。
臨床助理教授張記暢指出,腦出血後控制血壓至關重要。他表示,該工具可助醫生把握最佳治療時機,並確保患者獲得適當的藥物治療,這對於改善患者的預後至關重要。
此外,研究團隊還在探索利用遠程醫療技術進一步改善腦出血患者的高血壓管理。他們的研究名為MOBILE-ICH,旨在評估遠程管理的安全性及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腦出血是導致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亞洲地區。研究顯示,許多腦出血患者存在未被診斷或未接受治療的高血圧情況。港大醫學院的專家強調,及早發現和控制高血壓是預防中風的重要措施。
在即將到來的「世界高血壓日」之際,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希望這一新工具能提高公眾對高血壓管理的重視,並促進中風防治工作。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