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港大醫學院創新療法顯著提高中晚期肝癌治療成功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5月22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日公布了一項令人振奮的成果:一種新型的局部和免疫治療聯合療法(LRT-IO療法)對中晚期肝癌患者展現出顯著的療效。研究顯示,接受該療法的46%患者無需手術即達到完全癌症控制。
這項研究於《JAMA Oncology》期刊發表,證實該療法對腫瘤體積較大且無法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具有持久的治療效果。研究團隊追踪了63名患者,結果顯示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治療後完全控制癌症,且三年存活率高達75%。
陳智仁教授與蔣子樑醫生共同領導這項研究,他們表示,這一療法不僅能控制晚期肝癌,還可能轉化為可治療的階段。研究結果為中晚期肝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日後的治療指南制訂提供了依據。
這項研究的成功預示著未來肝癌治療的新方向,並有望在香港及其他地區的醫療實踐中廣泛應用。
香港政府宣布診所牌照將於10月13日起接受申請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25年5月21日
香港政府今日(5月21日)宣布,根據《私營醫療機構條例》,診所牌照申請將於10月13日起開始接受,這是私營醫療機構監管計劃落實的重要一步。
根據新規定,所有營辦診所的醫生和牙醫必須持有合法牌照,並遵守相關條例及實務守則。政府表示,將於同日生效的《診所實務守則》已於今日刊憲,明確指明診所運作的要求。
對於在2018年11月30日之前已經運作的診所,營辦人將需要做出一定的調整以符合新規。作為過渡安排,這些診所的營辦人可於10月13日至明年4月13日之間提交牌照申請,並可考慮獲發暫准牌照,允許其在等待正式牌照期間繼續運作。
另外,對於在2018年11月30日之後開始運作的診所,營辦人則可直接申請正式牌照。此外,小型執業診所的營辦人也可於同日起要求發出豁免書,無需持牌即可繼續營運。
為了應對社會對不法醫療機構的關注,政府計劃在診所牌照及豁免書生效後,禁止未經批准的機構使用具誤導性的名稱或描述。
此次公告將於下周三的立法會會議上進行省覽,並進行先訂立後審議的程序。政府期望透過這些措施,提高私營醫療機構的監管標準,保障公眾的健康和安全。
【骨科專科】羅勤業醫生執業地址更新告示
骨科專科 - 羅勤業醫生
2025年5月19日
醫務資料更新告示
羅勤業醫生〈骨科專科〉
相關之執業地址已更新為:
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
九龍尖沙咀河內道五號普基商業中心五樓
聯絡電話:3468 7141
( 已完成 Seedoctor 醫務資料認證程序 update: May 2025 )
中大領導國際研究證實新藥D3S-001對多種癌症有效
香港中文大學
2025年5月19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領導的跨國研究近日發現,內地研發的新一代KRAS-G12C抑制劑D3S-001在治療肺癌、結直腸癌和胰腺癌等多種實體腫瘤方面展現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
這項研究的結果已發表於《自然醫學》期刊,為KRAS-G12C基因突變的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希望。KRAS基因突變是多種癌症的常見原因,尤其在非小細胞肺癌和結直腸癌中頻繁出現。
研究團隊由中大腫瘤學系的莫樹錦教授和龍浩鋒醫生領導,進行了一期臨床研究,分為劑量遞增和擴展兩個階段,共有62名患者參與。結果顯示,D3S-001在首次接受KRAS抑制劑治療的患者中,客觀緩解率超過70%,顯示出明顯的腫瘤縮小效果。
參與研究的患者中,有些在接受D3S-001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且副作用輕微,主要是噁心和腹瀉,程度輕至中等。
莫樹錦教授表示,這項研究不僅證實了D3S-001的高療效,也展示了香港與內地生物科技業界的緊密合作,對於推動全球生物醫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突破性發現為KRAS-G12C基因突變癌症患者帶來了新的生機,未來的治療選擇將更加多樣化。
人工耳蝸研究新突破:時序精準度或成空間聽覺的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
2025年5月16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德國弗萊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人工耳蝸的電刺激時序精準度對於失聰者的空間聽覺至關重要。這項研究有望提升失聰者的聲音定位能力,為他們帶來新的希望。
研究指出,目前全球超過一百萬名失聰患者依賴人工耳蝸助聽,這些裝置通過將聲音轉換為電脈衝來刺激聽覺神經。然而,許多使用者在辨識空間聲音和音高方面仍然面臨困難,這主要是因為現有的人工耳蝸在電脈衝時間設定上的不精準。
研究團隊使用動物模型進行實驗,發現失聰的大鼠對單一電脈衝的雙耳時間差極為敏感,能準確分辨聲音來源。相較之下,對以脈衝序列振幅設定的時間差敏感度則顯著降低。這顯示出重新設計人工耳蝸刺激方法的迫切性,以更好地模擬自然聽覺系統的敏感度。
中大醫學院的Jan Schnupp教授表示:“這項研究揭示了當前人工耳蝸在音訊處理上的局限,未來的設計需優先考慮電脈衝的時序特徵,以幫助更多失聰患者。”
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未來將進一步探索其在人類人工耳蝸的應用潛力,推動新一代「仿生耳」的實現。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