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港大醫學院研發新型納米粒子 有效「餓死」癌細胞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6月3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日提出一種創新的癌症治療方法,通過新型納米粒子有效地「餓死」癌細胞。這項研究的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並已提交專利申請。
研究顯示,癌細胞能夠通過一種名為巨胞飲-蛋白酶體降解途徑的系統,攝取外部蛋白質並將其分解為氨基酸,以在營養不足的環境中生存。基於此發現,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特殊的pH響應性聚合物納米粒子,能釋放藥物來阻止癌細胞的內吞及蛋白質降解過程,從而實現高效的腫瘤饑餓治療。
在實驗中,研究團隊將這些納米粒子注射到肺癌小鼠模型中,結果顯示,納米粒子在酸性腫瘤微環境中能有效釋放藥物,成功阻止癌細胞攝取和降解外源性及內源性蛋白,達到協同治療效果。
汪衛平教授指出,這一新機制提示巨胞飲-蛋白酶體降解途徑可成為腫瘤饑餓治療的關鍵靶點。研究團隊希望這一策略能夠促進臨床轉化,為癌症治療帶來新的曙光。
該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未來將進一步探索其臨床應用潛力。
香港推出第二階段乳癌篩查先導計劃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25年6月3日
衞生署今天宣布,將於6月10日推出第二階段乳癌篩查先導計劃,旨在為年齡介乎35至74歲的高風險女性居民提供資助篩查服務,以期及早發現乳癌,提升患者康復機會。
衞生署非傳染病處主任奚安妮在記者會上表示,專家工作小組建議採用風險為本的乳癌篩查方法。符合條件的高風險婦女將從35歲起,每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檢查。
高風險婦女的定義包括帶有特定基因突變或有強烈家族乳癌、卵巢癌病史的女性。參加者必須持有有效的香港身份證或《豁免登記證明書》,並已登記加入醫健通。
本次篩查計劃將通過公私營合作,與香港乳癌基金會、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及基督教靈實協會等非政府組織合作提供服務。合資格婦女可於明日起聯絡指定診所進行預約,並安排於6月10日後接受檢查。
為鼓勵高風險婦女參與篩查,政府將提供高度資助,每次檢查的共付額不超過225元。這一措施旨在確保更多女性能夠及早接受檢查,及時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
第一階段先導計劃的成效顯著,共有27,807名婦女接受評估,並成功轉介7,785人進行篩查,其中68宗確診為乳癌,97%為第二期或以下,顯示早期篩查的重要性。
市民如有查詢,請致電3586 3088。
【皮膚科專科】李政謙醫生執業地址更新告示
皮膚科專科 - 李政謙醫生
2025年6月2日
醫務資料更新告示
李政謙醫生〈皮膚科專科〉
相關之執業地址已更新為:
SKIIN Medical and Aesthetic Dermatology
香港中環夏愨道12號美國銀行中心606室
聯絡電話:38517555
SKIIN Medical and Aesthetic Dermatology
Suite 606, 6/F, Bank of America Tower 12 Harcourt Road, Hong Kong
Tel: 38517555
( 已完成 Seedoctor 醫務資料認證程序 update: June 2025 )
醫管局優化藥物配發安排 提升用藥效率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25年6月27日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今日(六月二十七日)宣布,將自七月三日起優化藥物配發安排,以提升藥物使用效率,減少浪費。
根據新規定,病人將獲配發最多八周的指定藥物,這些藥物主要用於緩解偶發性不適症狀,如通便藥、化痰劑、去瘀膏和止痛藥膏等,僅在有需要時服用。
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表示,許多病人在家中會囤積「有需要時服用」的藥物,這一新安排將有效避免浪費,讓醫療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運用。
醫管局強調,這些指定藥物的名單將定期檢討並根據需要進行更新。市民可透過醫管局網站查閱有關配發藥物的新措施詳情,確保能夠及時了解最新的用藥政策。
此舉旨在加強藥物管理,提升患者的用藥體驗,並促進醫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都大聯合研發針對華人心腦血管疾病的高效AI預測模型
香港都會大學
2025年6月27日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護理及健康學院的學者近日與多個院校及醫療機構合作,成功開發出一款專為華人設計的高效人工智能(AI)預測模型,旨在評估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這款名為「PowerAI-CVD」的模型,利用香港及內地多地的健康數據,整合病人的醫療紀錄、生活方式與健康狀況,提供更準確的風險評估。研究團隊的副院長謝家偉教授表示,現有的風險評估工具多基於西方數據,缺乏針對華人的專屬工具,因此團隊決定開發這項模型。
自2019年以來,該團隊分析超過15萬名病人的匿名電子健康紀錄,經過多次測試與驗證,最終在2023年成功推出這一模型。根據初步分析,該模型的預測準確率可達90%,並能有效識別高風險及低風險病人。
謝教授進一步指出,這些預測模型不僅有助於早期識別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還能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醫療護理。模型目前已在部分香港私家診所和體檢中心使用,並計劃將其推廣至其他地區。
這一突破性發現標誌著AI技術在智慧醫療領域的重要應用,未來將有助於提高公共健康管理的效率,並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團隊希望透過持續的研究,進一步改善模型的準確性,並探索其他疾病的風險預測。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