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外科專科】岑松年醫生執業資料更新告示
外科專科 - 岑松年醫生
2025年7月23日
醫務資料更新告示
岑松年醫生〈外科專科〉
相關之執業資料已更新為:
岑松年醫生醫務所
尖沙咀廣東道海港城海洋中心14/F 1428室
聯絡電話:2369 6028 / 5409 0330
Dr Henry Shum & Partners
Unit 1428, 14/F, Ocean Centre, Harbour City, 5 Canton Rd., Tsim Sha Tsui, Kowloon.
Tel: 2369 6028 / 5409 0330
( 已完成 Seedoctor 醫務資料認證程序 update: July 2025 )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兒童腸病毒嚴重個案 呼籲市民注意衛生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5年7月22日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7月22日)正在調查一起兒童感染腸病毒的嚴重個案,並提醒市民時刻注意手部及環境衛生,以防止病毒傳播。
這名五歲女童過往健康良好,於7月18日出現發燒、頭痛和嘔吐等症狀。她隨後於7月19日向私家醫生求醫,並於7月21日被送往基督教聯合醫院急診部接受治療,目前仍在留醫中。
經過檢查,病人的腦脊液樣本證實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臨床診斷為腦膜炎。衞生防護中心的初步調查顯示,病人在潛伏期內曾與四名同行者前往內地。其中一名同行者於7月18日出現咳嗽和流鼻水,已向私家醫生求診,而其他同行者目前尚未出現病徵。
衞生防護中心強調,腸病毒感染主要透過直接接觸病人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傳播。感染腸病毒的兒童應留在家中,直至完全康復後才可回校上課,以免傳染其他兒童。
為了降低感染風險,市民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飯前、如廁後及處理嬰兒尿片後徹底洗手;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蓋鼻口;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對於可能被鼻或口腔分泌物污染的玩具或用具,應徹底清洗。
衞生防護中心將繼續追蹤此個案,並呼籲市民保持警覺,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中大研發磁控螺旋微導管 助力中風治療新突破
香港中文大學
2025年7月22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近日宣布,由其醫學院與工程學院組成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革命性的磁控螺旋微導管(MSRM),這是全球首創的具主動旋轉功能的磁控微導管,專為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設計,旨在提供更精準、安全及快速的介入治療方案。
該微導管的設計靈感源於腦血管的複雜結構,研究團隊指出,手術過程中,失去遠端血管通路的風險較高,這使得精確的導航至關重要。每提前一分鐘進行治療,患者的無殘疾預期壽命便可延長,因此,提升治療效率對於中風患者的存活和恢復至關重要。
該微導管配備了柔性導尖,能夠透過外部磁場無線操控,實現精準導航。當導管到達血管阻塞位置後,MSRM不僅能注射溶栓藥物,還能直接機械性破碎血栓並安全回收碎片,避免頻繁更換工具的風險,顯著提升治療效率。
研究團隊的成員表示,這項技術在模擬人體腦血管的測試中表現出色,與傳統導絲相比,MSRM對血管壁的損傷程度顯著降低,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選擇。
在7月22日「世界腦健康日」的背景下,研究團隊呼籲大眾提高對中風風險因素的認識,並積極採取預防措施。高血壓、吸煙、肥胖和糖尿病等都是中風的高危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成果已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為中風治療的未來提供了新的希望。
中大研究團隊開發磁控生物粘附技術 助力外科手術精準治療
香港中文大學
2025年7月21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的研究團隊近日宣布,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的磁控生物粘附技術,該技術可精確控制醫用材料在生物組織表面的粘附性質,為外科手術術後護理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這項技術利用外加磁場,精準調整醫用材料的粘附強度,特別適用於腸道手術等高風險操作。研究團隊的領頭人張立教授表示,這種磁性納米貼紙能夠在不同生物組織上粘接水凝膠貼片,有效保護腸道傷口並減少併發症,從而加快傷口癒合。
該技術的核心在於通過外加旋轉磁場的方式,遠程操控粘附劑的強度,這不僅提高了粘附性能,還能在脆弱部位進行精確操作,避免醫用材料對腸道造成擠壓或狹窄的風險。
此次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並受到中大、研究資助局及多個機構的支持。研究團隊希望這項技術能在未來的臨床實踐中,為外科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重要保障。
隨著醫療技術的持續進步,這項磁控生物粘附技術無疑將為外科手術帶來新的可能性,為患者的康復提供更為精準和安全的治療選擇。
香港推出智能配對技術 提升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效果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25年7月20日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近日宣佈,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方案已經成功投入臨床應用,顯著提高了感染難辨梭菌患者的治癒率。這項技術通過精準配對合適的腸道微生物,將治癒率提升至90%以上。
69歲的周綺薇是這項技術的受益者。她曾遭受難辨梭菌感染,症狀嚴重,曾經每日拉肚子十多次並伴隨便血,花費數十萬元卻未見改善。接受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後,她的症狀迅速好轉,至今三年多未再復發。
這項MOZAIC技術由中文大學轄下的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研發,利用健康人士的糞便中提取有益菌群,經內視鏡注入患者腸道,重建其腸道微生態。該中心在科學園建立了亞洲最大的糞便樣本庫,收集來自不同年齡和國籍的樣本,以支持研究。
這項技術的成功得益於人工智能的應用,能夠快速分析大量數據,精確配對最適合的腸道微生物,顯著提升治療效果。醫院管理局已將該技術擴展至所有聯網,截止到今年5月,共進行超過50次治療,受益病人達到48人。
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表示,香港的科研水平卓越,將繼續支持科研團隊將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為社會和經濟作出貢獻。這項技術的推廣無疑將為腸道健康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並對未來醫療技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