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持續肥胖或加速大腦退化 理大研究揭示重要發現
香港理工大學
2025年4月10日
2025年4月10日,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的教授仇安琪及其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關鍵研究,顯示持續的肥胖可能會加速大腦的退化,對成人的認知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該研究利用英國生物銀行的數據,分析了不同肥胖趨勢對中、老年人腦部結構和功能的影響。研究確定了五種肥胖模式:低穩定、中度穩定、高穩定、上升及下降。結果顯示,持續的肥胖與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漸進損害密切相關,特別是在前額和顳葉區域。
研究指出,與低穩定群組相比,持續肥胖的群組在認知表現上受到的影響最為明顯。尤其是上升和高穩定趨勢的群組,顯示出更大的大腦異常,並且在認知能力上出現顯著下降。
仇教授表示,這項研究強調了長期監測和管理肥胖的重要性,並指出持續肥胖可能成為評估大腦退化的潛在生物標記。隨著全球肥胖問題日益嚴重,這一發現為未來的健康干預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據。
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自然心理健康》期刊,為理解肥胖與大腦健康之間的關聯提供了新的視角,並為減輕肥胖的必要性提供了有力支持。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影響大腦健康的生物路徑,以應對日益嚴峻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挑戰。
外遊日本提高警覺 預防諾如病毒感染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5年3月8日
2025年3月8日,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發出警告,提醒市民在外遊時提高警覺,以預防諾如病毒感染。這一提醒是因應日本近期出現多宗因進食受污染食物而感染諾如病毒的病例。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表示,自上月以來,已有超過150人因光顧大阪府的一間日本料理店及鳥取縣的一家和菓子店而感染該病毒。日本當局的資料顯示,當地感染性腸胃炎的活躍程度有所上升,這引起了港府的高度關注。
徐醫生強調,諾如病毒在冬季較為活躍,且其高度傳染性使得即使接觸少量病毒也可能導致感染。病毒可通過進食受污染的食物、接觸感染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以及接觸被污染的物件等途徑傳播,可能引發大規模爆發。
為了降低感染風險,徐醫生建議市民在外就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避免進食生的海產。
- 小心選擇冷盤,特別是刺身、壽司及生蠔。
- 使用經巴士德消毒的蛋及蛋製品。
- 只光顧有牌照的食肆。
- 妥善貯存和翻熱食物。
- 確保食物徹底煮熟後再進食。
- 使用兩套筷子分開處理生和熟的食物。
- 飲用經煮沸的水,並避免使用鹽、醋等方法試圖殺菌。
諾如病毒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和腹痛,患者大多數情況下會在一至三天內自行痊癒。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在外遊期間保持高度警覺,並隨時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降低感染風險。
欲了解更多有關諾如病毒及預防建議的資訊,市民可參閱衞生防護中心的官方網站。
港怡醫院引入變革性Histotripsy技術,成為亞洲首家私營醫院提供肝癌治療
港怡醫院
2025年3月7日
港怡醫院於2025年3月7日宣布,成為亞洲首家私營醫院引入Histotripsy系統,這項無創的肝癌治療技術將於3月底正式投入使用。該技術利用高強度超聲波精確破壞癌細胞,為肝癌患者提供了一個新選擇。
Histotripsy技術自去年8月已在香港引入,由李嘉誠基金會捐贈給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並在公營醫療系統進行臨床試驗。港怡醫院的執行總裁曾慶亷醫生表示,這項創新技術的成功應用促使其擴展到私營醫療機構,並感謝李嘉誠基金會的支持。
據悉,接受Histotripsy治療的香港居民可享受超過15%的套餐折扣。此外,這項技術無需切口或輻射,相比傳統治療方法,通常引起的疼痛更輕微,副作用和併發症也較少,病人康復時間更短,部分病人可能在治療後第二天即可出院。
港怡醫院致力於不斷引入創新治療方案,推動個人化護理,並期待未來將Histotripsy技術應用於其他癌症類型,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醫院亦為國際患者提供第二醫療意見服務,進一步拓展其醫療服務範圍。
這一舉措不僅顯示了港怡醫院在肝癌治療上的領先地位,也為香港及區域內的癌症患者提供了更為多樣的治療選擇。
港大醫學院推出四年制醫科第二學位入學途徑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3月4日
2025年3月3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宣布推出全新的四年制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MBBS)第二學位入學途徑,旨在吸引持有學位的人士報讀。這項計劃已獲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批准,首年學額為25個,預計首批新生將於今年9月入學。申請截止日期為6月20日,學院將於3月12日舉辦入學資訊講座,歡迎有興趣的學生參加。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指出,這一新課程借鑒了全球頂尖醫學院的成功經驗,旨在提供靈活的學習途徑,以應對當前社會對醫療人員的需求。去年,學院便收到約300名持有本科學位人士的申請,顯示出對醫學教育的高度興趣。
新課程的結構與現行的六年制MBBS課程相似,第一年將進行密集的臨床前培訓,隨後的兩年則專注於臨床訓練,學生將與六年制MBBS課程的同學一起接受實際臨床經驗。此外,學生在完成課程後,還可以選擇增修一年制的醫學研究碩士(MRes[Med])課程,從而在五年內獲得兩個學位。
劉教授強調,這一新途徑不僅能幫助學生拓展醫學知識,還能促進跨學科的合作,為香港的醫療系統培養更多優秀的醫療人才。隨著社會面臨人口老化及醫療人手不足的挑戰,加快人才培訓成為當務之急。
新課程還提供豐富的臨床培訓機會,學生將在本港及大灣區的公私營醫院進行為期三年的臨床實習,確保他們在未來的醫療工作中具備充分的實踐經驗。
有興趣報讀的同學可參加即將舉行的入學資訊講座,了解更多課程詳情及申請要求。隨著這一新學位途徑的推出,港大醫學院將進一步壯大醫療人才庫,為未來的臨床科學發展奠定基礎。
政府資助篩查計劃詳情:50至75歲市民不可錯過!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5年3月3日
2025年3月3日,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呼籲市民響應大腸癌關注月,積極參加大腸癌篩查並實踐健康生活,以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徐醫生指出,每年的三月為大腸癌關注月,旨在強調篩查的重要性及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大腸癌是香港第三常見癌症,並且是致命癌症的第二位。根據2022年的數據,香港錄得5,190宗新病例,其中2,270宗因大腸癌而死亡。這一數字凸顯了提高預防意識的必要性。
徐醫生強調,健康生活模式是預防癌症的首要策略,而定期篩查則是輔助工具,能夠在症狀出現前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從而提高治癒率。他鼓勵50至75歲的居民參加政府資助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並在每兩年接受一次篩查。
自2016年推出以來,該計劃運作順利,去年參加人數達86,000人,創歷史新高。截至去年底,累計參加人數超過510,000,約77,000人的篩查結果呈陽性,並有約3,400人被確診為大腸癌。令人欣慰的是,這些確診病例中,約56%屬於早期個案,治癒率相對較高。
徐醫生還提到,香港市民的生活習慣亟需改善,調查顯示,14.8%的成年人缺乏足夠的體能活動,97.0%的市民攝取的水果和蔬菜不足。他提醒市民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增加運動、均衡飲食、保持健康體重及避免吸煙和酗酒。
此外,基層醫療署也在推廣健康人生計劃,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策略,幫助市民在不同人生階段進行疾病篩查及健康指導。
若想了解更多關於大腸癌篩查計劃的詳細資訊,包括參加資格和醫生名單,市民可訪問衞生署專題網站或致電熱線查詢。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