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香港慢病共治計劃共付額調整 9月1日起生效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25年8月28日
香港醫務衞生局宣布,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下的家庭醫生篩查和治療階段診症共付額將於9月1日起進行調整。
根據新規定,篩查階段的診症共付額每年將按既定機制調整,家庭醫生可自行確定共付額,篩查階段的上限為120元。治療階段方面,目前參與計劃的971個服務點中,874個的共付額將保持不變,8個服務點的共付額會下調,而89個服務點則上調20元,調整後的共付額範圍為300元不等。整體而言,治療階段的診症共付額明年的上調幅度為3.1%。
此外,醫務衞生局還宣布,將分階段把適合的病人納入慢病共治計劃,這些病人目前在醫院管理局的普通科門診覆診,及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的參加者將會收到邀請,預計從9月和明年年初開始陸續加入。值得注意的是,門診協作計劃預計將於2028年結束。
這項調整旨在進一步提升慢性病患者的治療可及性,並促進醫療服務的整體效益。醫務衞生局呼籲所有合適病人積極參與,以便獲得更全面的健康管理。
中大與內地學者領導全球首個華人主理的《刺針》癌症委員會報告
香港中文大學
2025年8月27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與內地學者共同發表了全球首個由中國學者主理的《刺針》癌症委員會報告,該報告指出,預計到2050年,全球肝癌患者將翻倍,並強調超過60%的肝癌病例是可以預防的。
報告中提到,隨著全球肝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如果不採取措施,肝癌新症將從2022年的約87萬宗增至2050年的152萬宗,死亡人數也將相應增加。報告的主要作者、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的陳林教授指出,肝癌的主要成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過量飲酒及代謝相關的肝病。
報告強調,透過減少這些風險因素,包括加強肝炎疫苗接種、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全球有60%的肝癌病例是可以避免的。陳教授強調,對於中國的高危群體,加強疫苗接種和抗病毒治療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這份報告是《刺針》成立200多年來,首個由華人學者牽頭的癌症委員會報告,涵蓋了日本、韓國、美國等51位專家的貢獻。報告指出,針對肝癌的防治策略需因應地區差異進行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的黃煒燊教授表示,改善生活習慣,包括減少酒精攝取和保持健康的體重,對於預防慢性肝病至關重要。
隨著肝癌的威脅日益嚴重,專家們呼籲應加強全民早期篩查,以提高早期診斷率,從而提高治癒率。報告的發表不僅展示了中國在全球健康領域的關鍵角色,也為未來的肝癌防控提供了重要指導。
港大醫學院首創AI模型 精準辨識具受精能力精子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8月25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宣布,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全球首個人工智能(AI)技術,能夠準確識別具受精能力的人類精子,這一突破將為全球不孕不育症的診斷與輔助生殖治療帶來嶄新契機。
這項創新AI模型基於精子與卵子透明帶結合的形態特徵,實現了精子形態評估的自動化。臨床驗證結果顯示,該模型的準確率超過96%,顯著提高了男性生育能力評估的準確性,並有助於減少人為失誤,從而提升輔助生殖治療的成功率。
不孕不育症已成為全球健康問題,影響約六分之一的育齡夫婦,其中20%至70%的病例與男性因素有關。傳統的精液分析方法依賴人工觀察,容易受到技術人員主觀判斷的影響,導致評估結果存在顯著差異。
港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的楊樹標教授指出,傳統方法不僅耗時費力,還降低了男性生育能力評估的準確性。新的AI模型則能以卵子角度篩選精子,通過分析精子的形態特徵,自動識別具備透明帶結合能力的精子,為診斷提供了新的工具。
研究團隊對117位不孕或原因不明不孕的男性進行臨床驗證,分析超過40,000張影像,結果證實精子具備透明帶結合能力的比例與人工受孕的成功率密切相關。這一模型不僅為醫生提供了更準確的預測結果,也能幫助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婦產科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Open》,並在2025年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榮獲銀獎。
中大全球首創骨骼肌細胞衰老圖譜 揪出細胞衰老「開關」及抗衰老藥物
香港中文大學
2025年8月20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宣布,研究團隊成功繪製出全球首個人類骨骼肌細胞衰老圖譜,揭示了細胞衰老的調控機制,並發現了可逆轉肌少症的新藥物Maraviroc。
這項研究運用先進的單細胞多組學技術,整合了五個衰老基因數據庫,從而建立了細胞衰老的評分演算法。研究結果顯示,許多老年人的骨骼肌細胞中,SASP因子顯著上升,促進了慢性發炎及肌肉衰退。
研究團隊發現,Maraviroc這一CCR5拮抗藥物在小鼠實驗中展現出顯著的抗衰老效果,能有效延緩肌肉衰老。該藥物原本用於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如今有望成為治療肌少症的新選擇。
目前,全球60歲以上人口中約有10%患有肌少症,而在香港,65歲以上的長者中,每七人就有一人受到影響。由於缺乏有效藥物,肌少症的治療通常依賴物理治療及營養補充。
研究共同第一作者李揚博士表示,這一圖譜不僅有助於了解肌肉衰老的分子機理,也為新藥物的開發提供了重要參考。王添欣醫生補充,早期診斷及治療對於肌少症患者至關重要。
隨著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嚴重,中大的這項研究有望為抗衰老醫學開辟新的方向,未來計劃進行人體臨床試驗,探索更多針對肌少症的創新治療方案。
港大醫學院揭示錯誤標籤盤尼西林過敏與膝關節手術後感染風險增加有關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8月20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發表研究指出,錯誤標籤的盤尼西林過敏與膝關節手術後出現嚴重感染的風險顯著相關。研究顯示,若病人被誤標為對盤尼西林或β-內酰胺抗生素過敏,他們在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感染的機會可達一般患者的三倍。
這項研究分析了1993至2021年間在瑪麗醫院進行的超過4,700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數據,結果發現盤尼西林過敏標籤是人工關節感染的獨立風險因素,甚至使感染風險增加五倍。這類感染不僅造成術後劇烈疼痛,還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增加治療成本。
為應對這一重要醫療問題,港大醫學院推出全港首個藥劑師主導的盤尼西林過敏評估服務。這項服務允許患者無需醫生轉介,直接前往社區藥房進行專業評估。受過訓練的藥劑師將進行初步評估,必要時可轉介至免疫科醫生進行進一步檢查。
臨床醫學學院内科學系的李曦醫生表示,許多錯誤的過敏標籤源於病人在年幼時的皮疹反應或不當的皮膚測試,這些標籤往往阻礙病人獲得最佳治療。他強調,正確記錄病人過敏資訊至關重要。
港大醫學院的這一新舉措不僅提升了病人的就診體驗,還有助於減輕醫院過敏門診的需求,為社區過敏護理服務樹立新標準。傅俊謙醫生強調,更正錯誤的過敏標籤對病人的治療效果有重大影響,並鼓勵公眾檢視自己的病歷,特別是未經驗證的過敏標籤。透過正確測試,許多病人可以安全使用一線治療藥物,有效預防感染。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