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衞生署就健康院錯誤接種疫苗致歉
衞生署
2025年2月20日
2025年2月20日,香港天水圍母嬰健康院發生一起錯誤接種事件,兩名原定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的兒童意外接種了肺炎鏈球菌疫苗。衞生署已對此事件表示嚴重關注,並展開調查。
事件發生於2月17日,天水圍母嬰健康院在服務時段結束後進行疫苗紀錄的覆核,發現當日下午使用的疫苗數量與應接種的數量不符。經查證後,確認在該時段內的七名兒童中,有兩名兒童錯誤接種了肺炎鏈球菌疫苗,導致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種不足。
據悉,受影響的兒童年齡介於一個月至七個月之間,目前並未出現不良反應,經兒科專科醫生評估後,認為該事件對其健康不構成風險。衞生署的醫護人員已聯繫所有受影響兒童的家長,並對此事件表示誠摯的歉意,解釋後續的跟進措施。
為了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衞生署已要求所有母嬰健康院加強前線人員的培訓,並嚴格遵循內部指引,確保在接種疫苗前仔細核對疫苗與病人資料。涉事的護士已被暫停接種職務,若發現其有違紀行為,將依照既定程序處理。
此事件再度凸顯了疫苗接種過程中對於準確性的重視,衞生署將繼續監察並加強相關措施,以保障公眾的健康安全。調查仍在進行中,衞生署表示將會持續更新進展。
港大醫學院發現新致病基因 破解罕見病遺傳因素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2月20日
2025年2月20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與國際遺傳學學者合作,成功識別了一種新的罕見病致病基因——DDX39B。該基因的變異會影響大腦功能,導致發育遲緩和肌張力減退等症狀,成為神經發育障礙綜合症的遺傳病因。
研究團隊由臨床副教授鍾侃言醫生領導,該團隊自2022年展開研究,發現香港每67人中就有1人患有罕見疾病,對社會經濟帶來重大負擔。鍾醫生表示,早期基因診斷是降低疾病成本和風險的關鍵。
此次研究利用先進的多組學技術,包括RNA測序和蛋白質組學,對一名患有肌張力不足的幼兒進行深入分析,最終確定DDX39B基因變異作為病因。研究結果顯示,全球共發現六名與該基因變異有關的患者,來自香港、美國、英國及愛爾蘭等地。
鍾醫生指出,這一發現不僅為罕見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訊,還有助於減少臨床不確定性,緩解患者家庭的焦慮。他希望這項研究能推動針對性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的開發,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該研究的成果已發表於期刊《Brain》,顯示了多組學在破解病因不明罕見病方面的潛力。鍾醫生計劃擴大研究範圍,探索與TREX複合體相關的其他基因,以進一步了解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這項突破性的研究不僅提升了對罕見病的認識,也為未來的臨床應用鋪平了道路,為全球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嚴重流感病例警示:未接種疫苗的風險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5年2月1日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通報了一宗嚴重流感病例,涉及一名19個月大的男童,該男童因感染甲型流感(H1)而住院,現時情況危殆。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名男童在本年度並未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據報導,男童於一月三十日開始出現發燒及咳嗽,經求醫後被確診為甲型流感併發嚴重肺炎。初步調查顯示,他在潛伏期內並未外遊,家中接觸者目前也沒有出現病徵。
衞生防護中心的發言人再次呼籲未接種疫苗的市民,尤其是兒童和長者,應立即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以減低重症和死亡風險。自流感季節開始以來,已累計九宗兒童感染流感病毒的嚴重個案,其中七宗患者未接種疫苗。
截至一月二十六日,六個月至未滿兩歲的幼兒接種率仍僅為20.9%,顯示此年齡組的疫苗接種率低於其他年齡段。為提升接種率,政府已特別開放衞生署母嬰健康院供六個月至兩歲或以下兒童接種疫苗。
衛生防護中心強調,除了接種疫苗,市民還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遵循以下預防措施:
病人應佩戴外科口罩以防病毒傳播。
經常洗手,使用酒精搓手液。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紙巾掩口鼻,並隨即處理用過的紙巾。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
衛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香港正處於流感季節,流感活躍程度可能進一步上升,大家應加強防護措施,保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
如需了解更多資訊,請訪問衞生防護中心的官方網站。
香港再批准兩款新藥 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5年2月19日
2025年2月19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宣布,根據全新的「1+」藥物批准機制,再有兩款新藥獲得登記批准。這些新藥主要用於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為香港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自2023年11月1日起,「1+」機制已正式實施,以促進用於治療危及生命或嚴重殘疾疾病的新藥在香港的登記。此機制擴展至所有新藥,包括新化學或生物實體、新適應症、疫苗及先進療法產品,並允許使用一個參考藥品監管機構的批准來申請登記,簡化了過去需提交兩個批准的流程。
這次批准的兩款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新藥,均已獲得中國大陸的藥品監管機構認可,並在香港提交了申請。根據香港藥物及毒藥管理局的註冊委員會評估臨床數據及相關資料後,認為這些新藥符合安全性、有效性及質量的標準,因而獲得批准。
自「1+」機制實施以來,共有11款新藥獲批。衛生署表示,該機制已吸引來自不同地區的藥品申請,並收到超過370個查詢,顯示出製藥公司對於在香港登記其產品的濃厚興趣。
根據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政府將加快推進藥物及醫療器械的批准機制改革,並計劃在今年上半年建立香港醫療產品監管中心,為實現「初步評估」奠定基礎,進一步提升患者對先進診斷及治療服務的獲取。
此次新藥的批准不僅增強了香港在藥品評估方面的能力,也為提升本地醫療創新及技術發展提供了契機。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三宗食物中毒個案群組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5年2月17日
2025年2月17日,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中心)宣布正調查三宗有流行病學關聯的食物中毒個案,這些個案共涉及11位市民。中心呼籲市民提高個人、食物及環境的衛生,以預防經食物傳播的疾病。
這三宗個案的受影響者包括五名男性和六名女性,年齡介乎28至35歲。受害者於2月10日至12日期間,在尖沙咀諾士佛臺一號七樓的Oyster Station(食肆牌照名稱:OS Oyster & Steak House)用餐,約16至61小時後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及嘔吐等症狀。六名病人已求醫,但均無需入院。
初步調查顯示,所有受影響人士曾在該餐廳進食共同食物,包括生蠔,懷疑是由諾如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食物環境衛生署的食物安全中心已對該餐廳進行視察,並指示暫停供應涉事食物,進行清洗和消毒,並向餐廳員工提供食物安全和環境衛生的教育。
衞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諾如病毒是導致急性腸胃炎的常見原因,尤其與食用未經煮熟或生的貝類海產有關。為預防食物傳播疾病,市民應定期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並在外進食時注意以下幾點:
- 避免進食生海產。
- 小心選擇冷盤食物,如刺身、壽司及生蠔。
- 使用經巴士德消毒的蛋及蛋製品。
- 光顧有牌照的餐廳。
- 妥善貯存和翻熱剩餘食物。
- 在烹煮過程中,分開處理生熟食物。
- 注意飲用經煮沸的水。
此次事件再次提醒大家對食物安全的重視,尤其是高危人士(如免疫力低下者、長者、孕婦及幼童)應更加謹慎,避免食用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