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何美怡醫生文章
何美怡醫生(女)
Dr. Ho Mei Yee Robyn
精神科
值得推介 : 10
人格障礙
每人都有自己的特質和生活態度,特別在青少年期進入成年期,我們的性格開始形成,亦漸漸變得明顯。有些性格較受別人歡迎,有些性格則不甚討好。那甚麼是人格障礙? 如果一個人的性格,長期及在多種場合,包括在生活上,工作上都造成了人際關係及控制自己情緒及行為的困難,而令人際關係、工作、學業、日常生活受影響,精神科把這情況名為「人格障礙」。
根據研究顯示,每20人中就有1個人患有人格障礙,但很多人都不自知,直至生活受到影響才會求醫。至今,人格障礙成因未明,但有研究指出,這可能與遺傳有關。另外環境因素也是主要誘因,例如童年遭受到可怕的經歷,如身體受到嚴重傷害、性虐待或家庭暴力等,亦可能增加患有人格障礙的機會。
確定患者有哪一種人格障礙
要準確地診斷一個人是否有人格障礙一點也不容易。因為精神科醫生需掌握到那個人接近大半生的經歷,找到因受人格障礙影響而形成的人際關係,導致工作及社會障礙的例子,才能確定他有人格障礙。很多時,認識患者超過十年的人,特別是那些在他們成年後一直一起相處的,能提供很多有助診斷的資料。另外,一些有關患者的紀錄,例如犯罪紀錄及轉工紀錄,都有助了解患者因其人格障礙所遇到的問題。除臨床診斷外,一些性格分析的問卷亦可輔助評估,進一步確定患者有哪一種人格障礙。
而每種人格障礙都有其特徵,主要可分為A、B、C三大類別,分別是:
A. 行為古怪類:包括凡事過分敏感的偏執型;冷漠自閉的類分裂型
B. 情緒起伏類:包括自毁傾向、情緒失控的邊緣型;衝動、暴力的反社會型
C. 緊張焦慮類:包括追求完美的強迫型;焦慮、缺乏安全感的迴避型
「偏執型」及「邊緣型」最常見
在人格障礙中,以「偏執型」及「邊緣型」最常見。前者屬於A類,病人通常疑心重,懷疑身邊人對自己一舉一動都是有目的,不懷好意的;又或是聽到伴侶與別人在電話中交談,便擔心對方出軌。這類病人特點是過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自己有惡意,而自己亦傾向對人懷恨,因此很多時會造成跟身邊的人的磨擦。治療藥物方面,可採用低劑量的抗思覺失調藥以助減輕疑慮,此方法只能改善病情,並不是針對人格障礙的治療。
而後者,即「邊緣型」,屬於B類,通常以女性為主,患者的情緒容易波動,甚至是一件瑣事都會觸動他的情緒,例如在街上與陌生人碰撞,一般人可能說聲對不起,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可能會有很大反應,破口大罵,因為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另外,此類病人經常感到空虛、苦悶,需常找人陪伴,要求對方時刻關注,令人際關係十分緊張。若跟家人有短暫的分離(如度假或出差),患者卻會高度敏感的覺得受到遺棄,從而作出憤怒及痛苦反應。此類患者做事衝動,不理後果,他有可能會𠝹手、自殘,甚至自殺等。而且,他們容易出現抑鬱、焦慮,亦可能有濫藥、酗酒、飲食失調等問題。這種不穩定行為會破壞家庭、工作、生活與長期規劃,甚至個人的自我認同。
最後,C類人格障礙與強迫症相似,要求所有東西都要整齊排好,放在指定位置。他們是執著及追求完美主義的,患者時常檢查東西,擔心自己做錯。由於他們有很高的道德標準,往往會要求身邊的人亦達到他們心目中的完美水平,對身邊的人造成不少麻煩和困擾。然而,不同的地方是,強迫症病人不是自願,而是腦內的想法迫使自己這樣做,因而感到困擾,相反,強迫型人格障礙則是自願的,沒有被迫的感覺。
選文:Anna 醫護研習組
腦磁激 治療抑鬱症的另類選擇
抑鬱症是常見的情緒病之一,根據統計,現時香港超過30萬人患上抑鬱症,而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亦顯示,全球患上抑鬱症的逾一億,不過只有少於四分一的患者尋求治療,世衛就2020年作出推算,估計那時抑鬱症的發病率會僅次於心臟病,更會成為全球疾病排行榜的第二位。面對這個疾病,傳統的治療有藥可服,最近香港引入改善抑鬱症的「腦磁激」(TMS)治療,病人透過腦磁激治療以控制病情,給予抑鬱症患者另類的選擇。
說到腦磁激治療,很多人都會自然想起電影中的「電腦」橋段,其實「『腦電盪』跟『腦磁激』大有不同。『腦電盪』是透過接通最小的電流,產生能量施行治療,這些電流能直接刺激腦部,令腦部產生羊癇狀態,從而作出治療,治療過程中必須全身麻醉,所以必須在醫院進行。『腦電盪』適合治療嚴重抑鬱症、精神分裂等患者。這種治療方法適用於對藥物無效而病情較嚴重的患者,例如有嚴重自殺傾向、不飲不食及多次因情緒病而尋死的患者。
臨床驗證非藥物治療
至於「腦磁激」的原理如磁力共振,儀器能以強力的磁場產生力量,直接刺激和情緒有關的腦部神經網絡(左額前葉),產生輕微電流,令局部神經原因電流的刺激而產生去極化作用,從而釋放神經遞質。當大腦控制情緒的系統接收到訊息後,原本有問題和缺乏動力的物質變得活躍,使血液流動,葡萄糖新陳代謝亦相繼提升,患者的情緒得以改善。
事實上「腦磁激」近年已非常流行,「腦磁激」現時是唯一擁有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及歐盟認證書,用作治療抑鬱症的設備。它亦是唯一臨床驗證非藥物治療,專為憂鬱症而設的療程,對於一些患有抑鬱症但對藥物療程無效或有很多副作用的病人來說是喜訊。
治療期間無須使用麻醉藥,患者或者會聽到噠噠聲,並感到儀器在額頭有輕微敲擊,這時儀器會產生高度集中一連串等同磁力共振的磁場波去刺激腦神經元,從而刺激原本有問題的部位,令其回復活躍的動力。整個療程為30次,患者只需每星期到診所3至5次,每次約37分鐘的「腦磁激」治療便可。研究顯示,患者在接受10至15次治療後,都會明顯感到有良好的效果,超過一半以上的人認為病情有好轉。
在治療效果方面,『腦磁激』與藥物治療的成效相約,不過藥物有一定副作用, 而且所需的療程較長,一般來說患者需要服藥7至10日才能見到藥物的成效,醫生這時才能開始評估藥物對病人的成效,這時才開始決定為病人加藥或是減藥,一般來說藥物需要6至8星期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用藥後,即使患者痊癒,也需要服藥約 6至9個月才能完全穩定病情。但新推出的『腦磁激』治療最快可以在三星期(9至15次治療)便可看見成效,加上『腦磁激』的副作用很少,只有少部分人在治療後,頭部有輕微敲打不適的感覺,而這感覺通常在第三次治療之後,因腦部區域已經適應這些敲擊, 所以不會感到痛楚。
美日已廣泛應用
在醫學的應用上,世界各地都廣泛使用「腦磁激」,例如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澳洲 ,用作治療抑鬱症,而日本更是現時擁有「腦磁激」儀器最多的亞洲國家,除了使用這個儀器用作治療抑鬱症的患者上,也用於經常有巨大壓力的人士上,在使用了「腦磁激」後,亦有一定的成效。至於美國亦有研究將「電磁激」用於過度活躍症患者身上,也取得相應的成效。
至於什麼人適合使用「腦磁激」呢?一般來說,「腦磁激」適合18歲以上人士使用,至於孕婦如有需要,則可應諮詢有關醫生的意見。「腦磁激」的出現,可以協助更多有其他疾病的抑鬱症患者。乳癌病人或心臟病患者因本身藥物與精神科藥物有抵觸 ,可以選擇的治療方案因此而減少,然而「腦磁激」治療面世後,病人可以選擇「腦磁激」取代藥物。舉例說 ,一些產後抑鬱症的病人,既要服藥但又希望餵哺人奶,經常因為病情而放棄餵哺人奶的決定,而造成心理上的壓力, 「腦磁激」無疑令這兩類人士增加了藥物治療以外的選擇。
24歲的Mandy剛大學畢業,眼見身邊的同學陸續找到工作,而自己卻遲遲未找到工作,因而患上了嚴重抑鬱症。Mandy對任何事物總是提不起勁,而且經常感到疲勞,於是經常賴在家中,最後終於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精神科診所求診。初時她服用三種精神科藥物,病情漸趨穩定,更能找到了工作。不過其中的一種藥物令她胃口大增, 經一年的治療後她的體重增加約20磅,雖然曾試換藥,但結果不如理想,結果原用該三種藥,而她的體重增加令她自信下降,未能完全走出陰霾,雖然我不建議她減藥,但她仍然堅持;及後她嘗試『腦磁激』治療取代藥物,在十次的治療後,Mandy已感覺到病情有明顯改善,治療期間亦沒有副作用。
『腦磁激』治療:
1. 新推出的『腦磁激』治療最快可以在三星期(9至15次治療)便可看見成效,比傳統服藥快,且無副作用。
2.「腦磁激」的原理有如磁力共振,儀器能以強力的磁場產生力量,直接刺激和情緒有關的左額前葉,達至治療的作用。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