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汪家智醫生文章
汪家智醫生(男)
Dr. Joseph K.C. Wong
脊骨神經科
值得推介 : 25
小童寒背醫治方法
坊間有很多不同的寒背帶,可供小童及成年人配載,作用是協助改善寒背的姿勢。但由於大部份的寒背帶非常束身,加上欠缺美觀,因此小朋友根本不會喜歡配載。配載寒背帶其實只是一種較為被動(Passive)的治療方法。想要真正醫治寒背就要立即行動,醫學名詞叫「主動治療」(Active Treatment)。當中的奧妙就是要啟發小朋友甚麼才是正確姿勢,讓小朋友自發性地去做預防及矯正寒背的運動。
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一組肌肉,是用來平衡我們的姿勢,這組肌肉叫做「姿勢肌肉」(Postural Muscle)。姿勢肌肉包括了我們的背肌、腹肌、臀部肌肉及四頭肌(前大腿肌)。當這組肌肉不夠強化時,會變得軟弱無力,不能支撐身體。因此,小朋友便會在走路時容易疲倦,挺不直身體。
想要改善就先學會強化我們的姿勢肌肉。導師會因應個人需要,獨立教授小朋友強化姿勢肌肉的運動,再配合一些有趣的動作,令小朋友對強化姿勢肌肉運動感興趣。最重要是從小培養他們用主動的態度,去正視自己的姿勢問題。
很多小朋友因為需要長時間背負沉重的書包,再加上做功課或使用電腦,會令身體的頸肌、胸肌、二頭肌、前手臂肌、後腿肌及小腿肌等變得緊張起來。如沒有適當的拉筋運動,便會變得愈來愈緊,影響肌肉不協調發展,形成寒背的發生。
因此,除了要強化姿勢肌肉外,還要學會拉筋的運動。在導師的指導下,小朋友可以慢慢學到正確的拉筋姿勢。而導師們亦非常鼓勵家長跟小朋友一起每天練習。因為很多家長其實也有寒背的問題,如果家長能陪同子女一起練習,不但可加強小朋友的恆心,更可以促進親子關係,亦有助改善自身寒背的問題。要醫治寒背,就應從脊骨矯正開始,再配合適當的強化及拉筋運動,效果會更理想。脊骨健康需要從小開始注意,避免真的患上寒背或脊椎側彎才看醫生!
選文:嘉樂 醫護研習組
兒童O形腿不必憂心
人體的結構主要由肌肉及骨骼所組成,由於骨頭與關節較不穩定,所以必須藉由韌帶、肌腱等軟組織來控制它的穩定性與進行運動。人體全身有650條肌肉,佔了體重的40%。藉由肌肉的收縮與放鬆,可進行「支撐」及「移動」等人體的工作。
人類常忽略了肌肉的繃緊或無力,對身體的軟組織或姿勢所造成變化,並對身體產生影響。過緊的肌肉會使身體的姿勢產生歪斜,而太弱的肌肉亦會相對促使正常的一邊肌肉異常繃緊。最好的例子是:如果腿外側的肌肉變短(即過緊),就會造成X形腿,因而磨損到膝關節外側。相反,當內側的肌肉變短,則產生O形腿,同時促使膝蓋內轉與外轉異常,磨損到膝關節內側。
幼兒於12至18個月會先用腳尖學走路,因而呈現O形腿,接著於1歲半至3歲時,為了直立行走與支撐身體,就會呈現X型腿。幼童下肢於O形腿與X形腿之間的變化被稱為「鐘擺現象」,也是成長的正常過程,家長不用太過擔心。但如果在幼兒3歲後仍出現X形腿或走路有內八字腳等情況,就一定要找醫生作詳細檢查,看看盤骨、髖關節等位置有否移位或肌肉發育不平衡,確保沒有患上關節內翻。
在成人之案例中,患上O形腿一般的成因是腿部過勞、老化或體能不佳所引致。由於足跟外側受力過大,會常以拇趾來代償身體的重擔;而患上X形腿一般的成因多為孩童期間運動不足、腳力不佳或身材過高的成年人。在這兩類腿形中,其實都會影響到身體的平衡、脊骨及膝關節的健康。在O形腿的病例中,嚴重者更要接受假膝蓋手術方能走路。
選文:嘉樂 醫護研習組
你可能也患上扁平足
扁平足是很常見的足部問題,大約每十個亞洲人當中,就有七位患上。扁平足初期患者是沒有任何徵狀的,因此大部份人都不會察覺自己已患上,直至出現痛症或接受足部、脊骨檢查時才發現。扁平足是腳內側腳橋下陷,足弓扁平不明顯,主要可分為先天和後天性兩種。先天性扁平足是在十歲前腳橋仍未能形成;而後天性扁平足多是由於長期負重,腳韌帶及肌腱損耗所致。
我們的腳是人體重要的承重支柱,當患上扁平足時,在同邊的內膝蓋及髖關節會出現內旋,造成同邊的盤骨向下移位,腰骨會被扭曲。因為連鎖效應,同邊的肩膀也會提升起來,這樣就造成身體左右不平衡,腰盤移位令神經線受壓而出現疼痛。
就算接受治療如:物理治療、針灸、推拿等,都只能暫時舒緩,並未能徹底根治。如患上扁平足而不加理會,長期走路或站立時,便會出現後遺症,如腳痛、腳底肌膜發炎、腳骨移位及增生骨刺等。因此,若你長期出現腰盤痛、膝蓋痛、腳痛、走路不自然或走路容易疲倦的話,建議先接受扁平足檢查。
一對矯形鞋墊絕對有助扁平足人士,可用來平衡身體,糾正扁平下塌的腳橋。再加上脊醫治療,矯正脊骨移位,解決疼痛情況。扁平足是有先天遺傳的,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先天性扁平足患者,其子女患上機會也很大。若兒童在十六歲或之前每天使用矯形鞋墊,由於骨骼還在發育中,比較柔軟,大約兩年左右,身體會適應正確的足弓弧度,腳橋下陷問題就能自動作出矯正。
相反,成年人骨骼已經生長完成,腳橋也固定了,鞋墊就只能作出輔助性矯正,用來防止因腳橋下塌而形成的後遺症。而最佳穿著矯形鞋墊的年齡是在六至十二歲,就算沒有出現扁平足的跡象,亦建議他們開始穿著。
由於小童的腳比較柔軟,在選擇方面可度身訂造較柔軟而又有足夠承托力的物料。坊間有很多不同的鞋墊,這些都只能作避震和舒緩痛楚之用,並未能真正有矯正腳橋的作用,在選購之前應向有關醫生或脊醫查詢清楚!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獨門手法治療瞓捩頸
在一次朋友聚會中談及到,究竟脊醫治療甚麼痛症最快見效?我想了一想,呀!最能即時見效的可算是醫治頸椎錯位,就好像瞓捩頸這類痛症。相信很多人都試過瞓捩頸,就算只是一小個動作,痛楚分分鐘可以纏擾你一整天,頸部僵硬無法靈活活動,是何其辛苦的!瞓捩頸其實是頸椎出現移位壓住神經線,再加上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令頸部肌肉僵硬收緊而形成。此情況通常會出現在睡醒後,導致患者頸部僵硬不能靈活轉動頭部,因此被人稱為「瞓捩頸」。
當遇上瞓捩頸時,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僵硬收緊的頸部肌肉問題,然後矯正移位的頸椎,這樣頸椎就可以很快回復活動範圍,痛楚減退。對於矯正頸椎移位,脊醫確是有一門獨有手法,很快很準的復位術,不需花巧的機器,也不用打針服藥,就能醫治好。
那是否治療一次以後就不會再患上瞓捩頸呢?大家別誤會瞓捩頸是一個病,其實瞓捩頸只是一個病徵,引發瞓捩頸的主要元兇是頸椎移位。頸椎移位可能已一直存在,只是未引發痛症出來而已。脊醫會透過X-RAY檢查找出脊骨移位的正確位置,之後便能準確地為患者進行手法矯正治療,重複地糾正脊椎舊有的錯誤記憶,讓其重新學習正確脊椎位置,這樣才能跟瞓捩頸說分手!
至於在日常生活中,如坐姿、睡姿等都是最容易令脊椎產生移位。小貼士提提你,謹記使用電腦工作時,上身不要經常向前傾,電腦螢光幕一定要與視線成水平,不可過低;睡覺時,無論是仰睡或側睡,枕頭也是相當重要,一定要有足夠高度和承托力來保護頸椎。
選文:嘉樂 醫護研習組
上一頁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