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汪家智醫生文章
汪家智醫生(男)
Dr. Joseph K.C. Wong
脊骨神經科
值得推介 : 25
睡姿錯誤 後患無窮
都市人工作繁忙,睡覺的時間少之極少,但有時發現一覺醒來還是腰酸背痛,反而郁動過後身體肌肉更鬆弛。若有這種情況,很大機會是睡姿出現問題,要如何補救?現請教註冊脊骨神經科汪家智醫生,了解睡姿錯誤的影響,再學習正確睡姿並由習慣中改善過來!
談到睡姿,相信大家即時想起的問題就是:「睡覺的姿勢怎樣去控制?」汪醫生解釋每個人睡覺時正常是會不停轉動約 40 次或以上,這是屬自然現象,因肌肉長期受壓自然會移動作出紓緩,其實所指的正確睡眠姿勢,是睡於床後的第一個姿勢要正確,只要睡著後床褥是有足夠的承托力支撐脊椎,即使大家左搖右擺也是沒有問題。
治療靠伸展運動
汪醫生直言首要解決問題,就是將睡姿習慣改善,以及檢查床褥是否有足夠承托力。如果身體已發出麻痺、疼痛等症狀,就要靠脊醫先做檢查、照 X 光找到是否脊椎已壓住神經線,然後再做出復位嬌型,將扭曲的骨移回正確。
除了正確睡覺姿勢,同時也可於床上做拉筋運動,讓身體有一定的伸展。於一早醒來,先別急著起床,可在床上將頭擰左擰右,以紓緩頸位肌肉;之後再可以用手抱膝,為腰部作出鬆弛。
「節節」相關
其實整條脊骨每一節亦對應不同脊椎神經,若受到不良影響,就會導致出不同問題。
向左側睡壓著心臟?
坊間不時會聽到側睡也不要向左壓,因為心臟位於左邊,長期受壓會導致心臟問題,汪醫生認為這個說法沒有科學根據,事關心臟受肋骨保護,而肋骨是堅硬的骨頭,故此可造出相對的保護性。
4大睡姿宜忌
一般人的睡姿可分為仰臥、側睡、蜷曲以及伏睡,以下由汪家智醫生為大家講解以下 4 種睡姿所需要注意的事項。
仰臥最佳
仰臥的睡姿對脊骨最佳,因為當整個人垂直躺於床上,脊骨自然沒有任何歪曲狀態。惟有些人仰臥時依舊會感到腰部弧度位置疼痛,此時要先檢查床褥是否有足夠承托力,之後汪醫生建議可將一個枕頁頭放於膝蓋屈曲位置,這樣自然腰部就會緊貼床褥,至於頸部若枕頭是沒有弧型種類,同樣可用捲起毛巾墊在頸背位置,造成一個承托力支撐。
側睡腳要直
側睡同樣是不錯的睡姿,整個人垂直打側,脊骨能繼續保持正確姿勢,但要注意腳一定要伸直,如果想防止左右搖擺幅度,可在兩腿中間夾上薄枕頭或是毛巾,這個睡姿比較適合原先是蜷曲側睡的人用作漸漸改善睡姿的方法,不過最佳定時要換左右位置,否則只壓著一邊,會令手腳出現麻痺狀態,如果原先已有此情況出現的人,就會痛f上加痛。
伏睡脊變形
汪醫生表示此睡姿是對脊骨影響最大,因為會令整條脊骨完全扭曲。由於伏在床上時,頸部正常會扭曲一邊以作呼吸,此部份會令頸部神經線彎曲及受壓,常聽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等症狀正是此成因。若有人習慣伏睡多年,有機會令骨開始變形,漸漸退化或是生骨刺,這樣的情況就要及早看脊醫醫治。
蜷曲傷頸椎
此睡姿尤如 BB 在母親肚內的姿勢,俗稱「鬈弓蝦米」,有留意老人家會常常叫你避免這個睡姿,因為當在蜷曲的時候,原先頸椎、胸椎骨的弧度會被扭曲,頸椎若造成錯位或移位,就會出現手麻痺、頭痛、頭暈、耳鳴等問題,而不少會有寒背的現象,就是因胸椎骨長期這樣彎曲著,若胸椎骨移位,有機會影響心肺功能。尤其是小朋友較喜歡蜷曲側睡,這樣會嚴重影響成長。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腰椎椎間盤突出
最容易造成腰部疼痛的可說是「腰椎椎間盤突出」,其中以30至50歲的男性最容易患上此症狀。
工作力旺盛的年齡,相當容易因工作繁忙,日積月累大量的疲勞,就會為腰部帶來過分的負擔,是腰痛發生於這個年齡層的主要原因之一。
椎間盤的形狀像個圓盤,由一層一層的纖維環包圍,中央便是髓核。椎間盤是用來承擔上、下椎骨之間的壓力,讓骨與骨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有吸收震盪的作用,令我們可以靈活運動,減輕震盪對身體的傷害。所謂「椎間盤突出」,就是當椎間盤開始退化,再加上長期搬動重物、不正確的姿勢等,令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處突出,壓住脊椎神經,因而產生疼痛及麻痺等問題。此外,椎間盤突出最容易發生的兩個地方為:腰椎第四與第五節之間,及腰椎第五節與薦椎之間。
腰椎椎間盤突出所產生的疼痛,並不只局限於腰部,通常還會附帶左右腳下肢坐骨神經痛。因為從第四與第五節腰椎延伸出來的脊髓神經,會往下從大腿遍佈到小腿;因此,除了下肢會產生疼痛外,也會有麻痺無力感、知覺遲鈍、肌力及肌腱反射降低等。嚴重者下肢肌肉功能會嚴重受礙,引致下身癱瘓、肌肉萎縮或大小便失禁等情況。
由於疼痛的影響,身體要維持直立的姿勢就會愈來愈困難。通常會因為太過在意疼痛引起的肌肉緊張,而導致腰部周邊肌肉繃緊僵硬,或增加拖著腳走路的情況。
當椎間盤突出症發生時,應當立即接受適當的治療,如脊醫的脊骨矯正或軟組織的治療。一些情況嚴重者,建議患者選擇手術治療如微創手術等。除接受適當治療外,休息也是相當重要的,盡量減少進行讓椎間盤受壓的活動。要預防椎間盤突出症發生,除了要注意日常活動姿勢外,也要好好保護及保養脊骨,避免脊椎提早退化。
選文:Anna 醫護研習組
減慢腰及膝蓋關節退化
年齡的增長,加上日積月累的操勞工作,退化的問題就像呼吸一樣來得自然,勞損愈多,關節退化就愈快。想要減慢腰部和膝蓋關節退化的速度,可做的事情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要養成隨時保持正確姿勢的習慣,然後要記住如何維持不讓關節過度受壓的姿勢。
從年輕時就有壞習慣的人,隨著組織老化帶來肌力衰退所造成支撐力的下降,會讓保持正確姿勢變得相當困難。如不加以處理,姿勢的問題就會愈來愈嚴重,而導致無法平均分散關節承受的壓力,就會成為腰及膝蓋關節疼痛的來源。如果你是愛惜自身關節的人,現在就應該重新開始進行正確姿勢的訓練。
自我評估站立的正確姿勢
試著收緊下顎,肩膀放鬆不要用力。如果胸部可以挺起,讓肩膀到背部一帶不拱起來,並收緊臀部站立的話,這樣就合格了。
改善及訓練三要訣
改善站立姿勢的要訣:讓左右兩腳平均分擔身體的重量,再試著將腳拇趾根部緊貼地面,並感覺到支撐整個體重。剛開始的幾天或許會有肌肉疲勞的感覺,但只要養成習慣就會覺得全身舒暢。
站立姿勢訓練方法:距離牆壁30cm,背向牆壁站好。膝蓋微彎曲,讓背部緊貼牆壁。維持姿勢,將腳跟移往牆壁直到緊貼著牆壁。然後收緊下顎,讓膝蓋慢慢伸直,直到恢復原來筆直站立的姿勢為止。在訓練好站立姿勢後,接下來就是要以平衡的步伐來進行走路訓練。如果在走路時,膝蓋或腰部的痛症問題增加,走起路來就會有所顧忌,因而讓步伐變小;這麼一來,走路的方式就會變成讓體重偏向左右任意一邊。試著規律而有節奏的用左右均衡的步伐向前走吧!
訓練走路的基本方式:腳要在下意識的呈一直線前進,收緊下顎,挺直背部,利用背肌與腹肌支撐上半身,手掌輕輕握拳,由腳後跟開始著地至腳尖踩地前進,確保腳部伸直並有節奏地往前移動,慢慢加大步伐。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患脊柱側彎的後遺症
由於大家漸漸對脊骨保健意識加強,當有肩頸或腰痛出現時,都會立即找脊醫作詳細檢查及接受適當的治療。在為患者檢查中,大部份痛症患者亦會同時出現脊柱側彎的情況。
簡單地講解脊柱側彎的由來,就是因不同因素,脊骨在孩子發育時出現C形或S形的變化。
一般輕度側彎(少於15度)在外觀上不容易察覺到,也沒有任何痛楚;中度側彎人仕(15度至45度)的肩胛骨會輕微凸出,一邊肌肉會特別崩緊僵硬。
而45度以上則是嚴重側彎,患者會有明顯痛症及扭曲的外觀,影響內臟發展,此類型患者需要使用矯型枝架或手術治療。
一般來脊醫求診者多是輕度至中度的脊柱側彎,當中亦有部份人根本沒察覺到,要透過X-RAY才得知。
脊醫透過X-RAY便可計算出患者側彎的度數及方向,同時提供詳盡的治療方案,包括:脊骨手法矯正、肌肉治療、運動治療等。
兒童若在十至十二歲發現有輕度或中度側彎的情況,他們的康復機會會比成年或青年人高。因此脊醫常建議十歲或以上的孩子,每年接受一次脊柱側彎檢查,及每星期最少做一次護脊運動來強化肌肉及脊骨,幫助脊骨成長及預防側彎的形成。
在你不知情的時候,側彎問題可能已在發生,千萬不要輕視腰酸背痛。而有些患者會問,成年人骨頭都硬了,側彎還可治療嗎?
對!骨頭發育真的已固定下來,但每一節脊骨之間都是有一個可移動的關節位,像積木般一件接著一件。利用脊骨矯正術就可以慢慢為移位之脊骨做矯正。雖未能完全回復正常的位置,但一定可以為患者減少側彎度數,及減輕脊骨移位所帶來的痛楚!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脊椎骨刺臨床特徵
要確診神經有否受壓,必須要合乎這兩項條件:臨床特徵、放射線(x-ray)檢查出現的特徵。
在臨床特徵中,主要會出現以下三種:
1) 影響感覺神經:
受影響肢體會出現麻痺及感覺較遲鈍現象(也有些狀況是出現灼熱感或異常觸感疼痛之現象)。
2) 影響運動神經:
病患肌肉會較無力,當然這必須視乎哪條神經受壓,該神經所支配之肌肉就會出現無力現象,如果神經受壓時間較久,會導致肌肉萎縮的不良結果。
3) 影響反射功能:
在專業醫生檢查下,受壓神經的相關反射應會較弱或甚至沒有反應
在診斷脊椎骨刺最常需要之放射檢查有以下四類:
1) 普通x光檢查
這是最基本的一項檢查,X光可以顯示出脊椎骨整個外型排列整齊與否,有否錯位、退化症狀及有沒有明顯之病狀。有時候臨床上會加照一些特殊角度以張顯出該部位的嚴重狀況。
2) 脊髓顯影檢查
由於許多脊椎骨刺的起源是與軟組織結構有關,所以一般常規的X光檢查是無法顯示出來,如椎間盤突出症之軟骨突出的正確位置以及嚴重情況,均須查看神經構造才能確診,因此要讓神經的軟組織顯影出來是非常重要。此類檢查在過去是為患者注入脊椎腔內碘製劑,顯示出神經後,再加上X光即可取得較正確診斷,但是患者對藥物均有很大的不適反應,後來才改成水溶性顯影劑,並使用較細注射針頭,才減少許多藥物影響。但因為脊椎穿刺的緣故,仍有部分患者會有暫時性頭痛及頸部僵硬等反應。
3) 電腦斷層掃瞄
以往的X光檢查只能顯示骨骼狀況,對於軟骨、肌肉及一些病理問題,則無法發現。現在電腦斷層檢查則能清晰顯示出不同組織的對比,因此對於脊椎問題,尤其是神經受壓較易診斷出來。臨床上多半配合脊髓顯影一起施行,更能清楚診斷受壓之神經狀況。
4) 核磁共振(磁振造影術)
電腦斷層檢查固然在脊椎病變診斷上有很大的幫助,但是許多脊髓顯影副作用也的確帶來一些困擾;自從核磁共振檢查開始廣泛的採用後,在疾病診斷上帶來了新的突破。核磁造影不具輻射性,因此減少了患者吸收輻射線的顧慮,其最大優點在於提高軟組織之對比及解析度,並利用不同參數呈現組織特性,因此對於疾病判讀有更新的進展。
選文:嘉樂 醫護研習組
下一頁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