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何嘉棋醫生文章
何嘉棋醫生(男)
Dr. Ho Ka Ki
骨科
值得推介 : 9
女性荷爾蒙令十字韌帶易撕裂
重建手術最快60分鐘 3個月後可做運動
不少人一聽見前十字韌帶撕裂都只認為與運動員有關,但日常生活中不慎滑倒或跌倒亦有機會撕裂。年約30歲的文員Cathleen,洗澡後不慎滑倒導致前十字韌帶撕裂,但原來撕裂了她亦不自知!當時她洗澡後,因地板濕滑不慎跌倒,「右腳是橫向的扭向左,當下右腳十分乏力,並非很疼痛,但當我嘗試站起來,卻難以站立。」休息數分鐘後,Cathleen能勉強站起來,雖然沒有皮外傷,但感受到骨骼間的不順暢感,並形容像骨骼間似鬆脫了。
不過當時她不以為然,認為只是普通扭傷,因此受傷後前往跌打醫館求醫,「我第一次去醫師跟我說沒有大礙,當醫師揉搓及敷藥後,拆開繃帶時便發現膝頭腫得如足球般,但醫師說是正常的,把瘀血揉散便會康復。」不過覆診數次後,她認為膝頭的不穩妥感仍持續,因而轉向物理治療師求醫,經物理治療師初步診斷後,認為她是前十字韌帶撕裂,終把她轉介至骨科專科醫生。幾經轉折,進行了磁力共振(MRI)掃描後,終確診為前十字韌帶撕裂,當時Cathleen亦很愕然,「以前只聽說打籃球時,人們聽見『卜』一聲便是前十字韌帶撕裂,但沒想過普通扭傷亦可能是。」
女性或過重較易撕裂
骨科專科醫生何嘉棋表示,前十字韌帶正位於膝頭的正中央,主要有兩個作用,第一是限制小腿骨的前移,第二是用作固定或穩定旋轉動作,當膝頭出現扭動的動作,前十字韌帶會限制拉扯的幅度,令其不再轉動,但當扭動幅度大於前十字韌帶可負荷的極限時,便會撕裂。醫生又補充,女性的前十字韌帶韌帶受傷的機率較大,因為女性懷孕期間會受荷爾蒙影響,令盆骨韌帶變得鬆弛,生產過程會更容易,但同時令全身韌帶變得鬆弛,所以增加韌帶受傷機率,尤其中年女士較中年男士受傷機率更高。但由於職業運動員以男性多,因此在20至30歲患者層而言,的確是男性居多。其次由於前十字韌帶的粗幼與體重不成正比,若體重較重人士作出扭動時,前十字韌帶所承受的拉扯亦較多,不過醫生強調視乎該人士,是否經常進行高強度的運動。
前十字韌帶撕裂有分急性與慢性
而前十字韌帶的撕裂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撕裂即患者在單一次的受傷而導致,就如Cathleen的例子,患者會感受到即時的疼痛、難以伸直或站立、膝頭紅腫、部份活動時膝關節不穩,甚至受傷時或聽見「卜」一聲;而慢性撕裂則是多次受傷後導致,受傷後患者未必感受到很強烈的痛楚,日常活動亦未必受到很大影響,但進行轉向動作或下樓梯時,會感到膝關節有不穩感。醫生會因應個人情況,而判斷治療方案,當中包括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物理治療及肌力鍛煉,但若是年輕患者,醫生大多會建議進行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因他們對膝頭的活動強度及需求較高,而且手術非大手術,過程只需60至90分鐘。
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可分為傳統式開放或微創式,前者會在膝頭下的臏骨取出筋鍵,作新韌帶之用,好處是可獲得較粗的韌帶,但術後的傷口會較為明顯;後者則於大腿後側取出筋鍵,其後亦需在膝頭兩側鑽兩個小孔,置入內窺鏡,但傷口十分微小不顯眼。而韌帶的粗幼主要是取決於患者日應進行活動的強度,若屬職業運動員,醫生大多會建議開放式的重建手術。
人工骨螺絲加快康復
手術中,醫生會先移除舊有的十字韌帶, 並在取出新韌帶後準確量度新韌帶的闊度,其後在膝頭的大腿骨及小腿骨上鑽出同一闊度的隧道,以作放入新韌帶之用,當新韌帶穿過骨隧道便由固定鈕扣固定,醫生會檢查韌帶的活動情況,調整好韌帶的鬆緊後,醫生會用人工骨螺絲把新韌帶固定。何醫生解釋,身體能自行吸收人工骨螺絲,較過往的金屬螺絲舒適,亦比聚合物螺絲堅硬,所以術後的復康能更進取,患者亦可盡快回歸日常生活。手術除了重建前十字韌帶,同時能保護到膝頭其他重要部位,如軟骨或半月板等,令它們不會過早退化及磨蝕。
手術過後,Cathleen現時已回歸日常生活,「康復速度比我預期快很多,術後三個多月我已能夠正常走路。」不過術後一年多,她仍不時聽見膝頭有聲響,何醫生表示出現聲響有機會是大腿的四頭肌耐力不足,未必與前十字韌帶有關,因為受傷過後會令該腿的運動量大減,因此必須多加鍛鍊。何醫生再三強調,「我認為技術上非大手術,但對自己身體是一個很大的承諾。」因手術只是康復的第一步,術後的復康才是最關鍵的一環。
applehealth.com.hk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新引入移動式半膝關節 近半患者受惠
年紀漸長要飽受膝頭痛之苦,患上退化性關節炎似乎是正常不過之事,骨科專科醫生何嘉棋解釋,由於膝關節的軟骨會隨時間磨損退化,軟骨會越來越薄,終致骨與骨間的磨擦,從而產生痛楚及膝頭變形。何醫生補充,年長人士的膝關節均有不同程度退化,但未必所有人認為對生活構成影響,但若痛楚影響工作或日常生活,便建議盡快求醫。
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可分為兩大類,第一為痛楚,患者會產生痛楚導致步行時間縮短,痛楚程度會日漸嚴重,膝頭難以彎曲及蹲下。其次,外觀亦有改變,患者雙腿會呈O型或X型腳,走路時左搖右罷,或雙腿分離等。不論任何年長人士,亦有機會患退化性關節炎,但肥胖、家族史、長時間站立的職業及有膝關節創傷記錄,均為高危因素,因此保持健康體重及訓練膝頭與大腿前的四頭肌,可有效預防該病。
中年發病屬常態
雖然患者從中年至老年不等,但不少患者早於中年已出現膝頭痛情況,現年六十歲已退休的Joyce便是典型例子。早於十年前,Joyce已察覺自己患上退化性關節炎,她表示:「當時膝頭和腳踭忽然十分疼痛,走路或上下樓梯亦舉步維艱,想走得優雅一點但根本無暇顧及步姿。」當時任職文員的Joyce工作未受太大影響,但她直言:「從前可連續步行五至六小時,但發病後步行一兩小時便要休息。」生活質素大打折扣,Joyce便決心求醫。
何醫生表示,一般會先建議患者減肥、進行物理治療或服食消炎止痛藥,緩解膝頭疼痛,若成效未如理想,醫生便建議進行入侵性注射治療,在膝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令膝頭活動更順暢,大部份患者的痛楚能得到五至七成改善,可維持6至12個月。現時亦有另一種較新的注射治療,便是富血漿血小板注射,對某部份患者而言,能達致較好的鎮痛效果,時效較透明質酸持久,大概能維持一至兩年。
在醫生的建議下,Joyce曾進行兩次透明質酸注射及一次富血漿血小板注射,雖然注射後有明顯改善,但效果來得快去得亦快,她深知注射治標不治本,因此今年便下定決心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她表示:「不想每隔一年便要注射,而且一隻腳痛時便倚重另一隻腳,我並不希望令另一隻腳勞損得更快。」
手術治療效果最長久
膝關節置換手術原理是把受損的軟骨、骨頭及骨刺移除,再放入人工膝關節,不過手術亦可分為全膝關節置換及半膝關節置換。何醫生表示,人的膝頭由三個關節面構成,包括膝頭內側、外側及膝頭蓋下臏骨的部份,若患者早期只有膝頭內側疼痛,其他關節面沒有損壞,這批患者便適合進行半膝關節置換,但若然其他關節面已磨損退化,便要考慮進行全膝關節置換。何醫生表示兩者雖然有一定分別,但病患須要考慮自身病情、復康時間及日後更換膝關節的年齡再作決定。
新引入關節 更多人受惠
Joyce的膝關節勞損未算嚴重,因而符合條件進行移動式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何醫生補充,半膝關節置換亦可分為固定式及移動式,分別在於關節的人工半月板能否移動,及進行手術的所需條件。本港一直沿用的固定式半膝關節,由於使用條件較為嚴謹及容錯性較低,因此過去在十個患者中,只有一至兩位符合使用條件,因此較少患者可進行半膝關節置換。
但情況在2018年後有所逆轉,何醫生表示因該年新引入移動式半膝關節,由於移動式使用條件相對寬鬆及容錯性較高,在十個患者中有四至五位能選擇移動式半膝關節,變相令患者更多選擇,令以往未別適合選擇固定式的人,亦可進行半膝關節置換。但不論是固定式或移動式,只要用於合適患者身上,九成患者亦能使用10至15年。
Joyce完成手術至今已三個多月,雖仍在復康階段,雖然持續進行物理治療,但活動情況已有所改善,她笑言:「完成手術至今的感覺頗良好,骨與骨之間磨擦痛楚亦不復在,現需更多時間恢復。」手術後的Joyce,毋須再忍受痛楚,能盡情享受退休生活。
applehealth.com.hk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手指出現麻痺痛楚 是否患上「腕管綜合症」
腕管綜合症是由於手腕內的神經受壓迫所致。正中神經功用是控制頭四隻手指的感覺及拇指的肌肉。因此當神經受壓時,患者會在頭四隻手指出現麻痺及痛感,症狀在晚上特別明顯,甚至會讓患者痛醒或痺醒,需擺動手腕才獲得緩解。這些不適會在手腕向下延伸到整個手掌,較少會向上延伸到前臂或上臂。患者在屈曲手腕時,症狀會更加明顯。
置之不理情況會逐漸惡化
在早期症狀出現時置之不理,情況會逐漸惡化,其後會令拇指肌肉萎縮;手指喪失感覺、用力困難,最後令手部靈活性及功能大減。
治療方法
醫生會先安排神經傳導測試以確定病人的腕管綜合症程度
初期至中期(手指及手掌出現痺痛):
⁃ 讓手部休息,減少手腕重複性動作
⁃ 服食消炎藥
⁃ 物理治療
- 佩戴護托,避免手腕長時間彎曲,減少腕管內的壓力
後期(手指無力、手部肌肉萎縮及活動能力下降)
-以微創手術治療,時間約30分鐘
- 傷口在手腕位置約2cm
- 將壓迫神經線的腕管韌帶打開,緩解神經的壓力
⁃ 復發機會極低
- 術後患者要多活動手腕關節,以減低傷口疤痕產生黏連及影響日後活動幅度的情況。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指頭黏液囊腫 [ Digital Mucous Cyst ]
指頭黏液囊腫(又稱:啫喱瘤)的形成多是手指關節內增生或骨刺,經過長時間的摩擦使皮膚表面出現粒狀凸起。常見於手指指甲根部或關節附近,外觀呈半透明啫喱般的增生、大小約0.5-1cm。如果囊腫生長於指甲根部,有機會造成指甲變形。
九成的囊腫會再次出現
最簡單的治療是用針刺抽出囊腫內的啫喱,但由源頭(關節增生或骨刺)沒有處理,超過九成的囊腫會再次出現。
徹底的解決方法是用手術移除囊腫及其根部,並將誘發囊腫的源頭移除。手術前,先要照X光確定囊腫附近有否存在任何關節增生、骨刺。以個案為例,X光中見到骨刺便是囊腫形成的主因。
問題需由始源清除
手術時會把整個囊腫移除,隨後將誘發的骨刺拿走。手術創口大小和囊腫相約,需施行皮瓣轉移的方法去縫合傷口。由於問題的始源已清除,因此復發機會亦減到最低。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前十字韌帶撕裂治療方法
前十字韌帶是膝關節韌帶之一
主要功用為維持急停及扭轉時膝關節的穩定性,防止膝關節受傷。
[ 治療方法 ]
前十字韌帶輕微損傷
- 可以透過運動強化大腿四頭肌以補償前十字韌帶的部分功能
前十字韌帶嚴重撕裂
- 建議以微創手術方式將其重組
- 移除已撕裂的前十字韌帶,以髕骨肌腱或後大腿筋,移植到前十字韌帶位置,韌帶兩端分別以金屬栓和人工骨螺釘固定。
- 手術後,一般人士需要約4-6個月的物理治療。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下一頁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