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劉潔玲醫生文章
劉潔玲醫生(女)
Dr. LAU Kit Ling Phyllis
精神科
值得推介 : 19
兒童情緒病
孩子本應無憂無慮,但還是有可能出現情緒病,以焦慮症佔大多數。當中或有遺傳生理因素;此外,若父母表現緊張或過份保護,孩子也會「感染」家人的焦慮;另外,兒童若幼年時未能跟父母或照顧者建立良好依附關係,又或者家中常有爭執、父母不和等,孩童會缺乏安全感,性格便會傾向易敏感或緊張。
幼童身上最常見是分離焦慮症
焦慮症當中,在幼童身上,最常見是分離焦慮症,他們難以離開主要照顧者,必須寸步不離,如要離開便會表現不安甚至有生理徵狀。至於小學生和青少年身上,社交焦慮症和廣泛焦慮症會較為常見。
社交焦慮症患者害怕被人注意,過份擔心自己的行為表現是否恰當,他們在班上或社交場合中非常沉默,甚至只想盡快離開。他們常被視為害羞,若不妥善處理,成長後問題會更明顯,可以引致拒學,自信心和社交問題。廣泛焦慮症患者則對各種事情有太多和不切實際的焦慮,他們經常感到坐立不安、容易疲倦、難以集中精神、肌肉繃緊,甚至有失眠、胃痛腹瀉等情況。
發現兒女情緒問題 及早處理以免影響成長
抑鬱症在發育期前的兒童並不常見,大概只是百分之一,但發病率在發育期後的青少年就逐步上升,而女孩子比男孩子的發病率更高於一倍。所以,家長要是發現兒女情緒問題或上學時才出現身體不適等,應該及早處理,免得因拖延引至症狀更深,影響成長。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用藥減adhd患者受傷風險
全球兒童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發病率約為5%至10%,而本港6至16歲的兒童,ADHD的發病率與國際數字相若,近年確診個案持續上升,令家長愈來愈關注。
家長都聚焦於ADHD影響子女學業及人際關係,較少人知道的是,ADHD患者出現身體損傷的風險比常人高,小朋友容易「一仆一碌」,家長卻以為孩子只是比較「論盡」,不以為意,當子女發生意外或創傷時會不知所措。
全球兒童發病率5至10%
ADHD是發展性障礙,與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失調有關。患者大腦分泌的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分量較一般人偏低,因而無法有效篩選進入大腦中的信息,注意力無法集中;也缺乏行為控制的能力,並產生過動及衝動的徵狀。因為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分心,粗心大意,再加上活動量過高,經常紮紮跳、因而增加發生意外的風險。此外,ADHD患者自制能力比較低,行為衝動,當面對外界刺激時,可能容易激動,做出鹵莽行為,使他們容易受傷。有精神醫學研究報告指出,ADHD患者更容易出現身體傷害,包括交通事故、骨折和腦部損傷。其實,ADHD的問題有方法去改善,若能及早發現和治療,可大大減少意外和受傷的發生。
藥物治療在改善ADHD的徵狀非常有效,很多家長卻抗拒藥物,擔心為子女帶來不良影響。然而,2017年12月一份題目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藥物治療對防止身體受傷的效果:觀察性研究的系統回顧和統合分析》研究報告,結果指出ADHD藥物治療,有效減少患者受傷的風險。
該文獻由香港大學研究團隊發布,研究人員於PubMed、EMBASE、PsycINFO、CINAHL和CochraneReview資料庫搜索了截至2017年5月發布與ADHD藥物治療和受傷風險有關的相關研究,當中包括各種研究設計、所有年齡組(兒童和成人)和所有ADHD藥物(興奮劑和非興奮劑)的觀察性研究。研究人員從2001個相關文獻中找出符合篩選條件,提取了10個有關ADHD藥物使用與ADHD患者損傷風險之間的觀察性研究,並統合分析。這項研究是對現有文獻的系統回顧和統合分析,並估計ADHD藥物使用與身體損傷之間的整體關聯性。而受傷定義為住院,於急診或門診就診。
研究:用藥減13%受傷風險
根據研究結果,有6個研究均指出ADHD治療藥物對於減低患者受傷有明顯幫助,整體上能減少13%受傷風險,特別對青少年和成年患者的幫助更為顯著;另外4個研究亦觀察到ADHD藥物對減輕患者受傷風險有正面的影響。由此可見,藥物治療除了能改善ADHD的病情,亦可以減少身體損傷風險。
把握10歲前黃金治療期
治療ADHD的黃金時間為10歲前,一來趁子女還未深受ADHD徵狀影響社交和心理(例如感到挫折、自信心低),二來那時的兒童快將踏入青春期,未必再依從父母指示,若不盡快處理將來更難糾正。
ADHD主要因為腦內多巴胺分泌失調,故常用藥物為中樞神經刺激劑,以刺激負責傳遞腦部信息的多巴胺分泌,增加專注力。如果刺激劑不適合,也可考慮使用非刺激中樞神經藥物,但一般要數周後才見藥效。傳統ADHD藥物為短效藥物,患者每天需要服用2至3次,這樣會令血液中的藥物濃度時高時低,不但有機會使患者狀况隨藥物濃度的變化而受牽引,更可能因藥力迅速下降而引致情緒波動和疲倦等不適。其實,家長亦可考慮選用長效藥物,患者每天只需服用一次,其藥效會慢慢釋出,效力可維持12小時,身體亦有較長時間慢慢吸收,提高藥效穩定性,更可減少隨藥物濃度變化而引致的不適感。再者,短效藥物或會令患者情緒波動而作出發泄舉動,如踢桌椅或跑跳,亦有可能間接增加受傷的風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上一頁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