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梁婉珊醫生文章
梁婉珊醫生(女)
Dr. Leung Yuen Shan
精神科
值得推介 : 8
假若孩子需要評估 該如何處理及向孩子解釋?
現今香港的學校不論幼稚園、小學或中學,每個老師及註校社工對學童的情緒、行為及心理都比以前認知更多。有時候老師或社工觀察到孩子一些行為情緒問題,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進行評估以及處理行為情緒問題。那麼父母該如何對孩子開口,講述關於評估的事情呢?
首先,當你聽到老師或社工建議孩子去做評估的時候,先要冷靜想想孩子的問題是否個別情況,還是持續性的問題,如果不是單一個別事件,而且問題於不同環境下重複發生,那就需要尋找專家進行評估。
準備資料 有助評估
當決定評估後,可先請老師及家人幫忙記錄孩子的日常情況及察覺到的問題,以便醫生或治療師診斷出引發情緒行為問題背後的成因。家長可先整理一份完整的觀察記錄,並準備孩子的測驗卷、功課及畫作等,因為以上資料準備有助醫生或治療師了解孩子的情況,有助評估之用。
當資料準備好後,家長應為孩子作心理準備,並解釋評估流程。一般孩子對醫生或診所,都較為敏感、焦慮或擔憂,甚至有抗拒感覺,所以為孩子作心理準備是非常重要。首先可與評估機構了解評估流程及方式,然後嘗試跟孩子講解評估,如果是較年幼的孩子,可以用溫柔並具同理心的方法告知,例如:「媽媽發現你有些不開心,爸爸媽媽希望你開心成長,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媽媽明天會帶你去一個地方,那裡的叔叔/姨姨可以幫忙,而且有玩具,可以放鬆地玩及聊天,整個過程媽媽都會在附近,不會離開你,有需要可以隨時找媽媽。」
情緒行為是警號 家長應提高警覺
如果孩子年齡較大,可用較直接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告知孩子將會去哪裡以及進行怎樣的評估,會見到怎樣的人,過程是怎樣,這樣可減低孩子到達陌生地方的恐懼和壓力。最重意要令孩子感覺到不是家長怪責自己有問題,而是父母希望孩子變得更開心快樂。
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是一個警號,家長應提高警覺,及早發現及處理背後成因,以免影響孩子身心成長,隱藏在每個孩子背後的原因都有所不同,如果發現有需要為孩子進行詳細評估,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有情緒問題,應該找「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還是「治療師」呢?
現今社會生活壓力大,家庭壓力、工作壓力,怎至感情壓力,當你壓力快要到達受不了的時候,心裡想尋求幫助,普遍都會想起「心理醫生」。
到底可以在哪裡找到「心理醫生」呢?其實在香港並沒有「心理醫生」這個專業。一般坊間所說的「心理醫生」通常是指「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這兩種職業,很多人不會分辨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接下來講解有關兩者之間的分別。
精神科專科醫生(Psychiatrist)
本港的精神科醫生在醫學院畢業後,需再接受六至七年專業培訓,到正式通過專業試後,才可稱得上是一位「精神科專科醫生」,就有如:婦科、腫瘤科、皮膚科、外科等專科,精神科同樣也是眾多專科其中之一。「精神科專科醫生」除了可以處方藥物治療患者外,亦可以為患者進行心理輔導,以醫療角度全面評估病人之身心機能狀況,並可為患者撰寫精神科醫療報告。「精神科專科醫生」主要以處方精神科藥物為患者治療,精神科藥物亦能有效治療心理疾病,有些精神科專科醫生,亦曾接受心理治療的訓練,診症時以心理輔導配合藥物,加速患者痊癒速度,這樣做同時亦有機會令復發率降低。
臨床心理學家(Clinical Psychologist)
臨床心理學家大部份先主修心理學,他們受過專業嚴謹的訓練,學歷爲碩士或以上,而且必須經過實習,方可成爲合資格的臨床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生不同之處就是他們不能為病人處方藥物,此外,臨床心理學家主要是運用心理學原理為患者作出臨床評估及提供心理治療,從而減輕患者的精神及情緒困擾。一般常用的方法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正向心理學、正念療法等等。
心理輔導員/治療師
心理輔導員或治療師通常是經過某種心理治療法的訓練,及得到某機構的認證,例如遊戲治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催眠治療、婚姻輔導等等。透過不同治療方法處理情緒及行為問題。
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心理輔導員和治療所提供的服務及治療技術各有不同,效果是相輔相成的,部份個案甚至會配合社工、物理治療師、營養師或其他專科醫生,成為患者最理想的專業醫療團隊。建議患者先要了解自己哪一方面需要幫助,例如:情緒問題、婚姻問題、藥物濫用等,再尋求可提供這些服務的專家。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個案分享:精神病的標籤令我很難堪
精神病的誤解十分普遍,很多人認為軟弱或抗壓力低的人才會患有精神病,甚至乎有些人認為精神病會瘋瘋顛顛,做出古怪或危險的行為,但研究發現有八至九成都屬於輕度至中度精神問題,自毀或傷害性行為實屬罕見。
逃避公眾場所 感覺無力
曾經有一位二十多歲的女孩,有抑鬱症狀,經常情緒低落、哭泣、不願上街、不接觸人群、害怕吵鬧聲音、逃避公眾場所、感覺無力,最壞的時侯連踏出房間的氣力也沒有。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身體出現問題,感覺呼吸不了,身體發抖,所以最終決定尋求協助及專業意見。經過評估及診斷後,証實患有中度抑鬱症併有焦慮徵狀,當她知道診斷結果後,一方面內心非常渴望尋求幫助,但同時也害怕精神病這個標籤,不想被別人知道自己的情況。
對精神病患者帶有標籤或誤解
經過幾次治癒後,她的抑鬱症續漸好轉,她告訴我她的家人催促她要快點康復及停止服藥,並不能告知親友,這個反應讓她感覺到患有抑鬱症是很不體面的事情,好像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她查考資料後發現,抑鬱症是因為腦部血清素失調引致,家人卻不斷強調盡快停止藥物治療,認為她想開點、多做運動就可以痊癒。她沒有放棄,繼續積極藥物治療並同時改變心態,查看不同有關精神問題的書籍及資料,還參與精神科義工團隊,最後她發現,抑鬱症並沒有想像中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對精神病患者帶有標籤或誤解,這種標籤會擔誤了患者的治療及產生歧視等問題。
患者及親友應跳出思想框架,從多角度去客觀了解精神病,因為精神病的成因複雜,是由基因、性格、壓力、外在環境、心理質素等因素互圍影響導致,因此切勿妄下結論,認為抑鬱症患者是不夠堅強、抗壓力低或固執,這些偏見和誤解,會為患者做成不必要的壓力和標籤。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精神科藥物會上癮嗎?
很多病人都對精神科藥物有很多疑問,例如服藥後會上癮嗎?會神志不清嗎?
精神科藥物有很多不同種類,現時治療抑鬱症和焦慮症的藥物主要針對三種腦神經傳導物質,分別為:血清素(Serotonin)、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及多巴胺(Dopamine)。總括來說,它們都可以令患者恢復正常情緒及提升動力,絕對不會上癮。但如果由高劑量突然停藥,有機會出現停藥反應 (Discontinuation Sydrome),如焦慮增加、失眠、煩躁、頭痛等,很多個案若慢慢按照醫生建議停藥,就不會有不良反應。其實精神科藥物並不是懵仔丸,如果選擇正確,就如可以利用藥物改善失眠,得到甜美安睡的一晚,壓力減少,細胞得到修復,日間也可以重拾動力和興趣,做回自己。
鎮靜劑不能與「上癮 」劃成等號
大部份精神科藥物,也不會令人上癮,但「鎮靜劑」是會令人產生一種輕鬆舒緩情緒、煩惱全消的感覺,如果份量高,有機會出現極度暢快、放鬆及忘記煩惱的感覺,因此有一些人會濫用鎮靜劑如藍精靈及白瓜子等。鎮靜劑不能與「上癮 」劃成等號,要視乎服用者的心態及服用的劑量,如果沒有在醫生的指示下自行增加劑量或自行購買並定時服用,追求飄飄然的感覺,這樣便算是濫用鎮靜劑,產生依賴或上癮。
加藥減藥一定要向醫生問過明白
因為要防患於未然,加藥或減藥需與醫生商量,但如果每星期有一兩天的「休藥期」,亦會將這些鎮靜劑的依賴機會減到最低。最重要是,要向醫生了解每隻藥的不同特性,不要道聽塗說,因為坊間有很多不同的資訊,這些資訊未必可以應用到不同病人的身上,因此一定要向醫生問過明白。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潔癖是性格還是強迫症?
有一些比較喜歡整潔乾淨,注重個人衛生,或者性格在衛生範籌要求較高的人,我們會容形為有「潔癖」傾向,「潔癖」是我們日常會使用的名詞,但以醫學的角度來說,則需要診斷患者是否有強迫症的問題。
嚴重影響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曾經有一個個案,他本身比較愛整潔,起初他出外回家後,一定要先洗澡才能返回睡房,因為他害怕弄髒房間。但情況漸漸惡化,洗澡的時間愈來愈長,而且一定要按指定的程序去沖洗身體,例如:手臂要洗擦十次,膊頭要洗擦五次,整個過程需要1至2小時才能完成。即使下班後已經很疲累,但仍然消耗大量時間洗澡,影響作息時間。本來有一份穩定的長工,但因為日間經常受自己不潔的思想困擾,經常花大量的時間清潔身體,因此他轉為兼職。
好像這樣的個案,本來只是性格上有愛好整潔的傾向,直至情況變壞,內心的掙扎加強,明知道不合理及不需要去做的,但不做心裡又不舒服,嚴重影響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這樣便有機會是患上了強迫症。
長期處於壓力之中 引致情緒低落甚至抑鬱
強迫症患者會出現強迫性的反覆行為或思想,若患者強行控制自己的強迫行為或思想,便會感到緊張不安。一般人都以為強迫症只是不停洗手,其實還有其他強迫行為,例如:不停點數物件、重覆檢查,不容許別人打亂物品的擺放次序、角度或步驟。強迫症患者認為這些重覆行為並不愉快,並且是困擾和負擔,感覺痛苦。
強迫思想是指一些腦海內不斷浮現的思想或影像,這些思想或影像可能會有色情和暴力的成份,例如一些令人不愉快,震驚或褻瀆的單字或短句;或擔心做出一些和你的性格完全不符的暴力或色情行為。患者雖然知道這些思想是多餘的、不理性的,但卻阻止不了這些思想的出現,覺得非常厭惡,並引起很多的焦慮。
這些強迫思想和行為會消耗患者很多時間,以致患者很久才能外出或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嚴重的會引起其他身體的問題(例如經常洗手會導致皮膚發炎)。
這樣的困擾假若持續,有機會令患者長期處於壓力之中,引致情緒低落,甚至抑鬱。
以上的情況可透過心理及藥物治療,效果亦非常理想,若自己或身邊的人懷疑患上強迫症,建議盡快求醫。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