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陳愷怡醫生文章
陳愷怡醫生(女)
Dr. Chan Hoi Yee, Karina
精神科
值得推介 : 18
小一面試 從容面對 勿強操練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雙職媽媽的悲哀 易抑鬱及焦慮
抑鬱症復發
5年前,雙職媽媽38歲的Annie誕下兒子後,自覺是一名「不稱職的新手媽媽」,又認為自己生育後思考變得緩慢,害怕自己失去在職場上的競爭能力,令她終日鬱鬱寡歡,甚至擔心得晚上無法入睡。如此情況持續了好幾個星期,丈夫見她日漸憔悴,於是帶她求診,確診她患上產後 抑鬱症 。
經過藥物治療後,Annie的情緒有明顯改善,開始學會享受親子之樂。不過,近日兒子準備升讀小一,Annie再次弄得心力交瘁,她為此連夜失眠、食慾不振,於是再次求醫,醫生並確診她的抑鬱症復發。
媽媽們有不同的壓力
Annie的故事,是不少香港女性的寫照,不論是新手媽媽、雙職女性抑或家庭主婦,都會遇上大大小小不同的壓力,如子女升學、職場壓力、大小家務等,若未能好好處理,有機會引發情緒問題。就臨床所見,最常見的女性情緒病就是 抑鬱症 及焦慮症。
抑鬱症的徵狀包括失眠、食慾不振、精神萎靡、容易疲倦、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思想負面等。在女性身上較常見的例子是「產後抑鬱」。一般而言,產後的數天內較容易出現情緒波動是正常現象,可是若然發現抑鬱徵狀持續,便有機會是患上「產後 抑鬱症 」。
至於焦慮症方面,患者的病徵包括經常無故出現疼痛如頭痛、心悸、手震、腹部不適及頭暈等情況,以致沒法維持正常的生活及社交。如患者長期情緒低落、焦慮、緊張,不但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對子女的行為、學習及性格發展也有嚴重影響。比方說,當母親因壓力與丈夫發生磨擦爭執時,年幼的孩子會將父母爭執歸咎於自己「唔乖」,無形中影響他們的自我形象;更嚴重的是,有些母親因情緒問題,做出自殘行為,孩子有機會「有樣學樣」,認為自殘是解決問題的途徑。
藥物及心理治療也重要
若果發現自己的情緒開始起伏不定而無法自行紓緩時,便應及早求診,接受藥物治療。目前常用的藥物包括血清素調節劑(SSRI)、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調節劑(SNRI),這些藥物都能調節腦部化學物質分泌不平衡的情況。此外,Alpha 2 Delta 配體藥物(普加巴林)亦可有效地改善焦慮症的徵狀。除藥物幫助外,心理治療也是重要的一環。
要預防 抑鬱症 及焦慮症,身邊人的支持不可或缺。在朋友圈子中,媽媽們可互相傾訴,彼此分擔壓力;至於丈夫,則可為雙職及全職媽媽分擔家務,甚至可營造二人世界,哪怕只有半天時間,最重要是讓妻子有喘息的空間;若太太剛為人母,丈夫更應多予以讚美及肯定,幫助她們「打破」抑鬱、「踢走」焦慮。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停一停 想一想 留意情緒變化 互相支持
日前又有人離開了,其實醫生見到嘅只係冰山一角...
「靜儀是一個80後,她之前因工作壓力失眠求醫,最近提早覆診。她有參與遊行,希望為香港出力,但鋪天蓋地的新聞片段令她透不過氣來,情緒低落。每逢有衝突、自殺、新聞,她便徹夜難眠。家中和長輩時有口角,朋友群組意見不合紛紛離群。她工作餐廳的客人也變得暴躁,常無理取鬧。她家住屯門,發生新界衝突後一天她向公司請事假,整天留在床上,很緊張和失落、感覺向來引以為傲的香港變得悲哀,擔心將來...」
失眠焦慮 情緒變得波動
精神科專科陳愷怡醫生指出,靜儀的情況是現在大部份香港人的寫照。不少人因最近的社會氣氛出現失眠、焦慮、負面情緒等疑似抑鬱症狀,部分人因此求醫,亦有本來的病人情緒變得波動。
綜合近日情況,陳醫生有以下建議:
1, 建議多留意自己和身邊的人情緒變化,互相支持
2, 如被媒體報道牽動情緒,可盡量減少重複觀看報導
3, 即使和別人看法不同,請記着每個人的成長背景、教育、際遇各有不同、即使對方跟你的看法距離多大,可從對方角度出發,停一停,想一想,別因衝動做出令自己後悔的行為。
4, 如發現身邊人出現情緒問題,甚至有傷害自己或別人的念頭,請立即向專業人士求助。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上一頁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