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食物安全中心指示暫停進口法國水域17.C.11出產生蠔
食物安全中心
2024年12月17日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CFS)今日(2024年12月17日)宣布,因應近期食物中毒事件,已指示業界立即暫停進口及在港出售來自法國水域17.C.11出產的生蠔。
此決定是基於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通報的七宗食物中毒個案。調查顯示,這些個案人士均曾在不同食肆進食生蠔,並且涉事食肆均有出售該水域的生蠔。為了確保市民的食品安全,食物安全中心已派員前往相關食肆進行調查。
中心發言人指出,生蠔因其進食方式會過濾大量海水,若養殖或採摘的水域存在病原體,這些物質會在蠔體內積聚。因此,食用生或未徹底煮熟的生蠔會增加感染風險,特別是對孕婦、幼童、長者及免疫力較弱的人士。
目前,食物安全中心已要求供應商及食肆立即停止供應及出售這些生蠔,並正追查產品的分銷情況。同時,中心將通知法國當局,並持續跟進事件,以保障市民的健康。
調查仍在進行中,食物安全中心再次提醒市民,應謹慎選擇海鮮產品,避免食用來自不明來源的生蠔,以確保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兩宗食物中毒個案群組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4年12月17日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CHP)今日(2024年12月17日)宣布,正在調查兩宗有流行病學關連的食物中毒個案群組,共涉及41人。中心呼籲市民在選擇到會餐飲服務時,應採取適當措施以保障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首宗個案涉及一名男性和11名女性,年齡介乎20至50歲。他們於12月13日晚上從觀塘的「到會家」食物製造廠購買到會食物,食用後約兩至15小時出現腹痛及腹瀉。第二宗個案則包括七名男性和22名女性,年齡範圍從5至77歲,同樣於同日晚上進食來自該製造廠的食物,並在三至18小時後出現類似症狀。
在41名受影響人士中,僅有一人求醫,並無人需要住院。初步調查顯示,受影響者均曾食用共同的食物,包括千島帆立貝海鮮薄餅、明太子墨魚忌廉酸辣意粉及含黑松露醬料的菜品。懷疑個案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
為了確保市民的健康安全,衞生防護中心及食物環境衛生署的食物安全中心人員已對該食物製造廠進行視察,並抽取食物樣本作化驗。該製造廠已被指示暫時停業,停止出售相關食品,並進行清洗和消毒工作。此外,廠方亦需改善食物製作流程,並向員工提供食物安全和環境衛生的培訓。
調查人員初步懷疑,相關食物可能因過早預製及存放在不適當的溫度而引發食物中毒事件。衞生防護中心表示,調查仍在繼續,並不排除個案會增加。
隨着節日臨近,中心提醒市民選擇信譽良好的持牌餐飲企業,並採取適當措施以保障食品安全,避免食源性疾病的風險。
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高血糖削弱免疫力
香港大學醫學院
2024年12月16日
香港大學醫學院(HKUMed)近日發表研究結果,顯示高血糖水平可能會削弱人體的免疫系統,增加感染風險。這項研究由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進行,為高血糖與免疫反應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見解。
研究顯示,當人體血糖水平過高時,免疫細胞的功能會受到影響,導致對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研究團隊透過實驗發現,高血糖能夠改變免疫細胞的活性,降低其有效性,這可能解釋了糖尿病患者在面對感染時更容易出現併發症的原因。
研究負責人強調,該研究成果對於預防及治療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具有重要意義。高血糖不僅影響血管和神經系統,還可能對免疫系統造成潛在危害,因此,控制血糖水平對於維持整體健康至關重要。
此外,研究團隊也呼籲臨床醫生在治療糖尿病患者時,應更加重視其免疫狀況,以降低感染風險。研究結果將有助於未來的臨床措施和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
這項研究的發表,為糖尿病與免疫系統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並強調了健康生活方式及適當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食物中毒個案群組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4年12月16日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CHP)今日(12月16日)宣布,正調查一宗涉及13人的食物中毒個案群組,並呼籲市民提高個人及環境衛生,以預防食物傳播疾病。
根據初步調查,這宗個案涉及12名男性和1名女性,年齡介乎27至61歲。他們於12月8日在大埔的小白鷺餐廳 Billow Bar Seafood Bistro享用自助午餐,約13至54小時後出現腹痛、噁心、嘔吐及腹瀉等病徵。至今已有六名受影響人士求醫,但均無需住院治療。
調查顯示,受影響人士均曾進食生蠔等同類食物,懷疑是由諾如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為確保食客安全,衞生防護中心及食物環境衛生署的專員已到訪該餐廳進行視察,並立即要求餐廳暫停供應涉事食物,並進行徹底清洗消毒。
諾如病毒是引致急性腸胃炎的常見病因,尤其與食用未經煮熟或生的貝殼類海產有關,且在冬季感染的風險較高。
為減低食物中毒風險,衞生防護中心建議市民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並在外進食時注意以下要點:
避免進食生海產;
- 小心選擇冷盤及自助餐的刺身、壽司和生蠔;
- 使用經巴士德消毒的蛋及相關產品;
- 光顧有牌照的食肆;
- 妥善儲存和重熱食物;
- 確保食物徹底煮熟後再食用;
- 在烹煮過程中徹底分開生熟食物;
- 飲用經煮沸的水;
- 進食前和如廁後要洗手。
衞生防護中心強調,市民應加強對食物安全的意識,避免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新增類鼻疽感染個案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4年12月13日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12月13日)宣布,過去一周錄得一宗新增類鼻疽感染確診個案。此病例涉及一名63歲男子,居住於深水埗,該男子有長期病患,於11月30日因發燒及氣促到明愛醫院求診並入院治療。不幸的是,他於12月4日因自身疾病去世,後經化驗確認其臨床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反應。
目前,中心正積極調查該個案的感染源頭,流行病學調查仍在進行中。據悉,香港今年共錄得23宗類鼻疽個案,而2023年錄得17宗。
中心發言人指出,類鼻疽病菌一般不會人傳人或經動物傳播,但可在本地環境中存活。根據文獻,感染個案在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因為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在這些情況下更容易暴露並散播。
發言人提醒市民,在颱風和暴雨期間應盡量待在室內,並避免前往可能出現水浸的地區,減少接觸泥水和土壤的風險。同時,高風險人士應避免使用雨水渠道附近的道路,以免接觸污水產生的氣溶膠。
為預防感染,市民應:
- 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
- 在進行可能接觸泥水的活動時,穿著適當的防護衣物;
- 如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記得清洗或淋浴;
- 及時清潔傷口,並用防水敷料覆蓋;
- 注意食物衛生,勿飲用未經煮沸的水。
中心呼籲市民,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較弱者,如出現病徵,應儘早求醫以獲得適當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如需更多有關類鼻疽的資料,市民可參考中心的官方網站。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