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政府資助篩查計劃詳情:50至75歲市民不可錯過!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5年3月3日
2025年3月3日,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呼籲市民響應大腸癌關注月,積極參加大腸癌篩查並實踐健康生活,以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徐醫生指出,每年的三月為大腸癌關注月,旨在強調篩查的重要性及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大腸癌是香港第三常見癌症,並且是致命癌症的第二位。根據2022年的數據,香港錄得5,190宗新病例,其中2,270宗因大腸癌而死亡。這一數字凸顯了提高預防意識的必要性。
徐醫生強調,健康生活模式是預防癌症的首要策略,而定期篩查則是輔助工具,能夠在症狀出現前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從而提高治癒率。他鼓勵50至75歲的居民參加政府資助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並在每兩年接受一次篩查。
自2016年推出以來,該計劃運作順利,去年參加人數達86,000人,創歷史新高。截至去年底,累計參加人數超過510,000,約77,000人的篩查結果呈陽性,並有約3,400人被確診為大腸癌。令人欣慰的是,這些確診病例中,約56%屬於早期個案,治癒率相對較高。
徐醫生還提到,香港市民的生活習慣亟需改善,調查顯示,14.8%的成年人缺乏足夠的體能活動,97.0%的市民攝取的水果和蔬菜不足。他提醒市民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增加運動、均衡飲食、保持健康體重及避免吸煙和酗酒。
此外,基層醫療署也在推廣健康人生計劃,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策略,幫助市民在不同人生階段進行疾病篩查及健康指導。
若想了解更多關於大腸癌篩查計劃的詳細資訊,包括參加資格和醫生名單,市民可訪問衞生署專題網站或致電熱線查詢。
大灣區醫管局病人先導計劃延長一年
醫務衞生局
2025年3月31日
2025年3月31日,香港醫務衛生局宣布,為了便利合資格病人在大灣區指定協作醫療機構接受資助診症服務,「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將延展一年,直至明年3月31日。此計劃目前適用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醫衞局局長盧寵茂表示,特區政府致力於推動大灣區醫療衛生合作,並強調「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盧教授指出,醫管局將繼續探索與合適機構的深入醫療協作項目,以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的效率,縮短病人的輪候時間。
隨著計劃的延長,醫衛局亦將優化措施。從即日起,參加計劃的合資格病人需根據其醫管局覆診預約的門診類別,在港大深圳醫院的對應科室接受診症服務,方可享用計劃提供的資助。
除了優化措施外,計劃延長後的資助診症服務範圍仍涵蓋醫管局提供的門診服務。然而,偶發性疾病、住院、日間住院和急症室服務則不在資助範圍內。
對於有意繼續參加計劃的病人,他們可透過現有途徑,向港大深圳醫院預約診症服務。若病人希望返回香港在醫管局門診覆診,港大深圳醫院將根據其臨床需要轉介回醫管局的相應門診。
此外,從未參與計劃的合資格病人或需要更新個人資料的人士,亦可從明日起向港大深圳醫院提出申請。
有關查詢,病人可致電2300 7070聯絡醫管局,或致電(86)0755 86913101聯絡港大深圳醫院。此計劃的延長無疑將為更多病人提供便利,促進大灣區醫療服務的發展。
港大醫學院研究揭示強化肌肉有助預防二型糖尿病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3月31日
2025年3月31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無論遺傳風險高低,強化肌肉力量可有效降低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超過四成。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BMC Medicine》期刊上,為預防這一常見慢性病提供了新的見解。
研究背景
二型糖尿病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代謝疾病之一,與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等多種併發症風險密切相關。研究指出,二型糖尿病的成因受遺傳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共同影響。然而,以往對於不同遺傳風險水平的個體,肌肉力量是否對預防二型糖尿病有顯著效果仍不清楚。
研究方法和結果
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庫的141,848名未患二型糖尿病的參與者數據。通過握力測試評估參與者的肌肉力量,並根據138種已知的基因變體估算其遺傳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增強肌肉力量可降低約44%的二型糖尿病相對風險,即使在高遺傳風險的個體中亦然。
研究意義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王夢瑤博士強調,無論遺傳風險如何,維持或增強肌肉力量對於中老年人預防二型糖尿病至關重要。助理教授歐陽兆倫指出,這項研究突顯了環境和遺傳因素對二型糖尿病風險的交互作用,未來將需要在其他族群中進行進一步研究。
總結
港大醫學院的研究結果呼籲大家重視肌肉力量的增強,並建議成年人每週至少進行兩天的肌肉增強活動,以降低二型糖尿病及其他相關疾病的風險。這一發現不僅對公共健康政策有指導意義,也為提升社會大眾的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據。
仁安醫院慶祝三十周年 擴建新翼開幕提升病人醫療體驗
仁安醫院
2025年3月28日
2025年3月28日,仁安醫院在香港舉行了三十周年啟動禮暨擴建新翼開幕儀式,活動吸引了政府官員、醫療界人士及社區代表參與,共同回顧仁安醫院三十年來的成就與貢獻。
此次啟動禮以「仁安與您同行三十載」為主題,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副主席林高演博士及仁安醫院院長李繼堯醫生等嘉賓共同主持揭幕儀式。盧教授表示,仁安醫院的新翼大樓將引進先進設施,為病人提供更舒適的醫療體驗,並強調私營醫療在香港醫療體系中的重要性。
仁安醫院自1995年開幕以來,致力於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並不斷擴展服務網絡,最近完成的新翼擴建工程則新增了多項設施,包括46間半私家單人房、婦產科專屬樓層以及全新設計的醫院餐廳。
新址的病理部實驗室面積擴大至8,000平方呎,引入了兩套頂尖的自動化檢測系統,能夠大幅提升檢測準確性和效率。這些創新技術將有助醫護人員更快地制定治療方案,改善病人就醫體驗。
在回顧過去的三十年中,仁安醫院獲得多項國際認證,包括ISO認證,並引入先進的醫療系統,提升服務質素。院長李繼堯醫生指出,「創新對仁安醫院及醫療發展極為重要」,醫院將持續致力於改善服務,並計劃未來引入機械人手術系統和更多人工智能技術。
仁安醫院同時重視社會責任,透過「仁心仁術慈善計劃」幫助經濟困難的病人,並與多個慈善機構合作,舉辦健康講座及免費檢測活動,促進社區健康意識。
此次擴建新翼的開幕,不僅是仁安醫院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更為未來的醫療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醫院期待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中,繼續為香港市民提供高質素的醫療服務。
中大醫學院創建亞洲首個膀胱癌類器官生物庫 開啟精準醫療新篇章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
2025年3月27日
2025年3月27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宣布成功建立亞洲首個膀胱癌患者類器官生物庫,這一突破性成就為香港及亞洲地區的膀胱癌研究和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生物庫的建立
中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從香港公營醫院系統內56名膀胱癌患者的腫瘤樣本中,成功構建了36個膀胱癌類器官模型。這些類器官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幹細胞培養而成的立體細胞結構,能夠模擬腫瘤的組織和功能,幫助醫生深入了解疾病的機制與進展。
先試後治的治療策略
這個生物庫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先試後治」的精準治療策略。透過類器官技術,研究團隊能夠在體外快速測試腫瘤對藥物的敏感度,從而縮短藥物敏感性測試的時間,並免去在人體內進行藥物測試,顯著提升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降低治療風險
膀胱癌因其「轉移性」及高復發率,使得臨床治療面臨諸多挑戰。據中大研究顯示,膀胱癌的復發率在一年內平均達35%,五年內逾五成。透過類器官生物庫,醫生將能更精確地預測患者對化療藥物及標靶治療的反應,避免無效治療及其副作用,進一步減輕患者的負擔。
未來展望
研究團隊的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趙宏達博士表示,這一生物庫不僅為膀胱癌患者提供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還有助於建立其他疾病的類器官生物庫,推動香港成為區域內的精準醫療研究中心。
通訊作者、副教授張源津醫生補充道,這項研究將有助於針對膀胱癌的微環境進行深入研究,開啟針對新藥的開發及精準醫療的新局面。
此次研究成果已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標誌著中大醫學院在膀胱癌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里程碑,為患者的未來治療提供了新的希望。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