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浸大將舉辦「五一中醫日」 義診活動預計惠及逾千人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2025年4月22日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中醫藥學院宣布,將於2025年5月1日舉辦「五一浸大中醫日」,提供免費中醫健康諮詢及治療服務,預計將惠及超過1,000名市民。
此次活動將有近40名中醫師在浸大的七間中醫藥診所提供專業服務,應診者更可免費獲贈兩劑基本中藥(草藥或顆粒)。診所分布於九龍塘、太子、旺角、尖沙咀、上環、銅鑼灣及北角,方便市民前往。
活動期間,市民還可在雷生春堂享用中醫養生飲品,並參加導賞團,以深入了解中醫藥的文化及歷史。報名將於4月16日開始,市民可透過網上預約系統、電話或親臨指定診所進行報名。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孫鋒教授表示,此次活動在名駒集團有限公司的慷慨捐助下得以擴大規模,期望能讓更多人認識中醫藥,並提升公眾的健康管理意識。
活動詳情如下:
免費中醫健康諮詢/治療
日期:2025年5月1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1時30分;下午2時30分至下午6時
地點:七間指定浸大中醫藥診所
中醫養生飲品贈飲
日期:2025年5月1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1時30分;下午2時30分至下午6時(先到先得)
地點:九龍旺角荔枝角道119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一雷生春堂
導賞團
日期:2025年5月1日
時間:上午11時及下午3時
地點:雷生春堂
這項義診活動不僅提供醫療服務,還旨在推廣中醫藥文化,讓市民更加關注自身健康。浸大邀請各界人士踴躍參加,共同享受這次難得的健康盛宴。
中大完成全球首個分析溫度對近3,000種血漿蛋白影響的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
2025年4月21日
2025年4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宣布,與牛津大學、復旦大學及倫敦衛生及熱帶醫學院合作,完成全球首個大規模研究,分析溫度對中國成年人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血漿蛋白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相關。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為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郭一童博士。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中國嘉道理生物銀行的近4,000名參與者的血液樣本,發現949種血漿蛋白對溫度變化顯著反應,這些蛋白質與炎症反應、免疫調節及血小板凝集等病理路徑有關。
研究指出,低於5°C和高於29.5°C的極端溫度對血漿蛋白的影響最為明顯,並強調了氣候變化對健康的潛在風險。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為理解極端氣候如何影響人類健康提供了重要見解。
通訊作者陳嘉鴻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突顯了特定蛋白質如何受環境因素影響,並為制定相應健康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共同通訊作者何建輝教授補充,該研究清晰描繪了溫度與血漿蛋白之間的關係,將有助於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健康挑戰。
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血漿蛋白的變化,以便開發針對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並加強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認識。
胃癌預防新方向:港大醫學院開發癌前模型推動研究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4月14日
2025年4月14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胃癌早期發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一發現有望改變現行的胃癌預防策略。研究指出,胃癌是全球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尤其在中國和東亞地區的發病率極高。
研究團隊分析了正常胃黏膜組織的基因突變,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胃黏膜中的基因突變數量顯著增加。研究顯示,正常胃腺體每年累積約28個突變,而胃癌患者的突變率是正常的兩倍。特別是在腸化生腺體中,這一現象尤為明顯。
此外,研究還揭示了早期接觸致癌突變源,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導致染色體異常,這在患者的青春期就已出現。港大醫學院的梁雪兒教授表示,這些發現為胃癌的早期檢測和預防策略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另一項研究中,港大醫學院與InnoHK腫瘤及免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建立全球首個腸化生的3D類器官生物庫,對胃癌的癌前病變「腸化生」進行深入研究。研究顯示,腸化生細胞具有混合的胃腸特徵,這可能與癌細胞的適應性增長有關。
這些研究的成果將為胃癌的早期檢測和風險評估提供新方法,未來有望開發出針對腸化生的藥物,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預後。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正致力於推動這些突破技術的臨床應用,期望能挽救更多生命。
醫管局推出復活節假期門診服務 便利市民求診
醫院管理局
2025年4月13日
2025年4月13日,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宣布,為應對復活節假期市民的求診需求,將於4月14日起啟動特別措施,以減輕急症室的服務壓力。在復活節假期(4月18日至21日)期間,18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將提供公眾假期服務。
市民可透過電話預約系統或「HA Go」流動應用程式進行預約。醫管局發言人提醒市民在假日期間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並建議有呼吸道感染病徵的市民佩戴口罩並及早就醫。
此外,醫管局將推行急症室特別退款安排,讓病人在急症室等候期間若選擇轉診到其他機構,可申請退回已繳交的急症室收費。
在中醫方面,復活節假期期間亦會有四間中醫診所提供服務,市民可利用「18 區中醫診所」流動應用程式進行預約。醫管局呼籲市民善用這些資源,確保在假期期間的健康需求得到滿足。
科大研發多款智能醫療器械 引領醫療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
2025年4月10日
2025年4月10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及其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三款突破性的智能醫療器械,涵蓋診療監測、手術輔助及術後復康,旨在解決當前醫療過程中的挑戰,提升醫療效率。
這三款器械包括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器人、AI手部觸覺交互系統PhyTac以及居家肺部功能檢測儀。這些創新技術結合了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將大幅改善醫療服務的質量。
主要研發成果
- 全球最小多功能手術機器人:
直徑僅0.95毫米,能夠在微創手術中執行精準導航、取樣及藥物傳送等功能。
- AI手部觸覺交互系統PhyTac:
此裝置設有368個感應單元,能夠準確反映手部的發力點,幫助醫生快速監測患者的康復進程,同時結合VR技
術設計遊戲,促進復健。
- 居家肺部功能檢測儀:
重量輕於智能手機,方便患者在家隨時進行肺部功能測試,並透過雲端數據平台實時傳輸結果,讓醫生遠程監控病情。
申教授表示,這些技術的研發不僅是醫療器械的創新,更是對醫療流程的改進,旨在提高診斷和治療的效率。團隊正積極與公私營機構合作,推動這些項目的臨床應用,期待在未來對醫療行業產生更大的影響。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