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醫護資訊
港大醫學院揭示細胞微管新機制 助提升抗癌化療藥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5年2月6日
2025年2月6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與理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了一項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深入探討了化療藥物與細胞微管之間的關係。該研究已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期刊上發表,揭示了紫杉烷類化療藥物與微管蛋白乙醯化之間的複雜互動,對於提升癌症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顯示,細胞微管在細胞分裂和遷移等多個生物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而許多化療藥物正是通過影響微管來治療癌症。研究團隊發現,微管的化學修改,特別是微管蛋白的乙醯化,會影響癌細胞對紫杉醇的敏感性,這對抗耐藥性至關重要。
研究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的狄士傑教授領導,團隊利用高解析度冷凍電子顯微鏡和單分子螢光顯微鏡,揭示了微管蛋白乙醯轉移酶如何在微管內部進行功能性修改,並影響紫杉醇的療效。研究發現,當紫杉醇存在時,微管蛋白乙醯轉移酶的反應會受到抑制,這一過程對癌細胞的毒性反應至關重要。
狄士傑教授強調,這項研究不僅增進了我們對癌症生物學的理解,還為未來開發新療法奠定了基礎。他表示,透過調節微管蛋白乙醯轉移酶的活性,科學家們有望開發出針對與微管蛋白乙醯化異常相關疾病的新藥物,包括某些癌症及神經退化疾病。
這項研究的成果為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療效果提供了新的希望,尤其是針對最難對付的惡性腫瘤,如卵巢癌、乳腺癌和肺癌。研究團隊期待未來能在臨床應用中,進一步提升抗癌化療的效果。
香港科技大學發現阿爾茲海默症保護性遺傳因素
香港科技大學
2025年2月4日
2025年2月4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阿爾茲海默症的保護性遺傳因素,為了解這種複雜疾病的機制提供了新線索。研究團隊通過對東亞和歐洲人群進行基因分析,發現了一種名為SORL1的基因變異,該變異在對抗阿爾茲海默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顯示,SORL1基因的單倍型「Hap_A」在東亞人群中的出現頻率是歐洲人群的168倍,並與較佳的認知表現和SORL1的表達增加有關。這意味著攜帶該變異的個體可能在認知功能上擁有優勢,並能減緩阿爾茲海默症的進程。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表示,這項研究不僅提供了阿爾茲海默症的遺傳因素新見解,還展示了跨種族研究對揭示遺傳影響的潛力。研究團隊與倫敦大學學院及其他機構合作,利用國際公開數據進行了全面的基因關聯分析。
阿爾茲海默症影響全球超過5000萬人口,對社會與經濟造成重大負擔。儘管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仍然有限,但這項研究為未來的藥物開發提供了新的靶點,特別是在針對SORL1蛋白質的調節方面。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上,並將對阿爾茲海默症的研究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香港流感季節首四周錄得122宗死亡個案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25年2月3日
2025年2月3日,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自上月初進入流感季節以來,首四周已錄得122宗流感相關死亡個案。這一數字顯示出流感在本港的活躍程度正處於高水平,與北半球多個地區一致。
據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指出,這四周內共錄得199宗需入住深切治療部或致命的成人流感個案,較去年同期的127宗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七成的死亡個案並未接種流感疫苗,且近九成的死者年齡均在65歲或以上。
在兒童方面,中心累計接獲九宗流感相關的嚴重併發症個案,其中七宗的兒童亦未接種流感疫苗。徐樂堅強調,隨著流感活躍程度的持續上升,市民應提高警覺,並積極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以保護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政府呼籲計劃外遊的市民應留意目的地的流感情況,做好個人保護措施,並佩戴外科口罩,尤其是在擠迫的公共場所。此外,若出現任何呼吸道感染症狀,即使輕微,也應及時就醫。
截至目前,香港已有約193.2萬劑流感疫苗接種,較去年同期增加約6.4%。政府希望透過加強疫苗接種計劃,提升市民的健康防護意識,減少流感的影響。
隨著流感季節的持續,專家提醒市民應保持警惕,及時接種疫苗,以減低感染風險。
衞生防護中心呼籲:避開與獼猴接觸,保護自己!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5年2月28日
2025年2月28日,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中心)表示,為了有效對抗傳染病,中心始終堅持實時監測、迅速反應和適時通報風險的承諾。近期,該中心針對本港首宗人類感染B病毒(猴疱疹病毒)個案的調查和防控工作無任何延遲。
該宗個案於去年4月3日確診,患者隨即入院接受深切治療,並於當日發布新聞稿,詳細說明病例及預防措施。中心迅速通知漁農自然護理署採取相應措施,並將該病毒列入「對公共衞生有重要影響的其他疾病及情況」名單,以加強醫學監測。
為提高市民對B病毒的關注,衞生防護中心已印製宣傳單張,並在其網站和社交媒體上持續提供健康資訊。此外,中心於今年2月出版的《傳染病直擊》中,詳細闡述該個案的流行病學資料,以提醒公眾和醫護人員保持警覺。
衞生防護中心強調,將持續以公開和高透明度的原則,透過合適渠道向公眾和醫護人員提供傳染病的最新資訊和預防措施。對於有關個案的進一步調查和防控措施,中心已經展開必要的流行病學調查。
目前,香港僅錄得一宗人類感染B病毒的個案。由於該病毒可在獼猴的唾液、尿液和糞便中存在,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避免接近和接觸這些野生動物,並在被猴子咬傷或抓傷後,應立即用清水沖洗傷口並尋求醫療協助。
衞生防護中心將繼續加強對傳染病的監測和應對,以保障市民的健康安全。
衞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遊前確保接種麻疹疫苗以防感染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5年2月27日
2025年2月27日,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發出提醒,警告市民在前往海外旅遊前應確保已接種兩劑麻疹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這項提醒是因為近期部分國家的麻疹案例出現上升趨勢,特別是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該地自今年一月以來已確認至少124宗麻疹病例,其中大部分為未接種疫苗的兒童。
衞生防護中心指出,麻疹對未接種者的威脅尤其明顯,並強調接種疫苗是有效預防麻疹的最佳方法。根據香港的疫苗接種數據,整體接種率保持在95%以上,當地目前面臨大規模麻疹疫情的風險相對較低。然而,由於香港是一個國際旅遊繁忙的城市,仍需警惕潛在的輸入病例及社區傳播的風險。
徐樂堅醫生呼籲一九六七年或以後出生的市民,若尚未完成接種或不明疫苗接種史,應儘快諮詢家庭醫生以確保獲得足夠的免疫保護。在出發前往麻疹流行地區的旅客,建議提前檢查疫苗接種紀錄,並在出發前至少兩星期進行接種。
麻疹的潛伏期為7至21天,常見病徵包括發燒、皮膚紅疹、咳嗽、流鼻水及眼紅。若市民出現相關病徵,應即時戴上口罩,避免人多的地方,並尋求醫療幫助,同時告知醫護人員有麻疹接觸歷史。
衞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如需了解更多麻疹資訊,歡迎訪問其專頁及旅遊健康服務網,獲取最新的疫苗接種及疫情消息。
上一頁
下一頁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