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彭家雄醫生文章
彭家雄醫生(男)
Dr. Pang Ka Hung, Peter
腦外科
值得推介 : 29
令人煩擾不安的耳鳴
大多數成年人一生中難免都遭遇過耳鳴問題的困擾,所幸大部分耳鳴都會在幾天或幾星期內自行消退。但如果耳鳴的症狀持續,而且問題根源並非出於耳鼻喉部位,該如何是好?
患者求診後,在排除耳鼻喉等器官問題導致耳鳴的可能性後,腦神經外科醫生就會為患者詳細檢查其腦部及頸項,了解是否因為神經或血管病變而引發耳鳴。
頸椎間盤突出 擠壓脊髓中樞神經
33歲任職文員的林先生一向生活健康、身體正常,唯獨在工作時偶爾有頸緊膊痛的小毛病。他最近三個月出現兩邊耳鳴的徵狀,看過了家庭醫生和耳鼻喉科醫生,雖然做了詳細檢查並且服了藥,但耳鳴還是日夜不間斷的纏擾着他。經由朋友介紹下,林先生向腦神經外科醫生求診做進一步診斷。磁力共振醫學造影顯示,林先生頸椎的第五、六和第六、七兩節頸椎間盤突出而擠壓到脊髓中樞神經,因而導致耳鳴症狀。由於情況只是輕微,並不需要動手術,只需要六個月的藥物和脊醫治療,林先生的耳鳴症狀便消失了。六個月後的磁力共振造影結果亦顯示,他的兩節頸椎間盤突出之情況大有改善。
動靜脈畸形血管交叉重疊造成血管型耳鳴
46歲的張女士在女兒陪同下求診。困擾了她三個月的左邊耳鳴與其他一般的耳鳴不同之處,患者求診後,在排除耳鼻喉等器官問題導致耳鳴的可能性後,腦神經外科醫生就會為患者詳細檢查其腦部及頸項,了解是否因為神經或血管病變而引發耳鳴。就是與心臟脈搏同步的耳鳴。臨床檢查顯示,醫生可以利用醫學聽筒在張女士左邊的頭顱和頸項上,聽到與心跳脈搏同步的雜聲,那就是典型由動靜脈畸形血管交叉重疊所造成的血管型耳鳴。
經過磁力共振血管造影檢查確診後,張女士接受了兩小時的微創針孔腦血管導管手術。腦血管外科醫生利用極微小的鈦金屬絲線圈,堵塞張女士左耳附近的不正常靜脈竇和腦動脈血管的重疊交替,以堵截不正常的動靜脈血液交叉流動,從而杜絕耳鳴。手術後一天,張女士在女兒陪同下高興的出院回家去。醫生說,除了耳鳴以外,由不正常動靜脈畸形血管而導致出血性中風的風險,亦隨之解除了。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非一般眼眉跳 小心半邊臉肌抽搐痙攣症
相信很多人都有眼眉跳的經驗,但非一般的眼眉跳可能另有病因。半邊臉肌抽搐痙攣症是一種神經肌肉失調的疾病,病人一邊眼瞼或面部肌肉會有不規律、非自主的收縮和抽搐。由於通常只是半側面部,左邊或右邊抽搐,故又稱為「半面痙攣」。
偶有病人兩邊眼眉或面部肌肉抽搐
人體的面部肌肉是由腦部,自頭顱底部腦幹起始的第7條腦神經,即面部神經(Facial Nerve)所控制。而在顱骨耳部下側由5束面部神經線分別控制不同位置的面部肌肉。半邊臉肌抽搐痙攣症(Hemifacial Spasm / HFS)的病人多於中年後發病,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病因是由位於腦幹的面部神經根出區域神經元受到外來壓迫或刺激,導致神經線產生異常興奮的錯誤神經訊號,猶如電線短路導致病人半邊的眼眉或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搐,兩邊臉同時抽搐亦偶有出現。剛病發時病人的眼瞼或臉部肌肉會無法控制地連續抽搐或痙攣,令人感到不適。隨着病情逐漸惡化,臉部一邊可能有眼眉跳、眨眼、嘴角抖動、臉皮皺縮,造成怪異表情等現象,不但影響生活作息、社交、人際關係,也波及病人的情緒。
面部神經受外來壓迫的常見原因
腦血管壓迫面部神經是造成大多數臉肌痙攣的主因,腦幹的脊椎動脈或微循環血管,因為膽固醇或退化而產生曲張現象。又或者基於其他原因,例如曾經發炎而導致血管黏附或壓到面神經而對其造成壓迫。此外腫瘤亦是常見成因,例如聽神經纖維瘤、膽脂瘤、血管瘤、腦膜瘤或皮樣囊腫等,都會壓迫面神經引起短路現象。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易被誤診的腦腫瘤: 聽覺神經瘤
聽覺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又稱為聽神經許旺氏細胞瘤(Schwannoma),或前庭神經鞘瘤(Vestibular Schwannoma),是許旺氏細胞瘤沿第8條腦神經線生長所致。聽覺神經瘤佔了所有顱內腫瘤(Brain Tumour)總數約8%。不過在區域性劃分上,聽覺神經瘤在小腦腦橋角(Cerebral – pontine Angle)是常見的腫瘤,大約佔了所有小腦腦橋角區域腫瘤(Cerebral-pontine Angle Tumor)的80至90%。
人體的聽覺神經和前庭神經線是從內耳連接到腦幹。聽覺神經瘤是緩慢生長的良性腫瘤,平均1年增長1至2毫米。一般來說,90%病人的腫瘤多為左側或右側單邊,而左右邊單側的機會率是相等的。10%病人的腫瘤為左右邊雙側,會同一時間,或以先後次序不同時間出現。提起聽覺神經瘤,人們會覺得這種腫瘤長在腦子裏一旦發病肯定很嚴重,其實不然。聽覺神經瘤起病平和、緩慢,初期症狀為耳鳴,但很容易誤診或漏診。
腫瘤變大可致臉部肌肉麻痺無力
主要是因為腫瘤壓迫到腦神經所造成的,可能被影響的有第5、7、8條的腦神經。
1.聽覺神經和前庭神經:
病人最常出現聽力喪失、耳鳴的症狀(95%),暈眩則較少見(61%)。
2.三叉神經:
17%的病人會有臉麻、臉部對感覺刺激特別敏感,或有疼痛的現象。
3.顏面神經:
約只有6%的病人會有臉部肌肉麻痺無力,或味覺異常的情況。
4.其他:
當腫瘤壓到第9、10、11腦神經時,病人會有吞嚥困難、發音問題。腫瘤如果太大,壓迫到小腦或腦幹則會出現肢體肌肉無力、軀體姿勢和平衡失調、步伐不穩定,如果情況更嚴重的話會有腦積水甚至死亡的風險。
磁力共振影像診斷
磁力共振醫學影像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及鑑別小腦腦橋角區域的腫瘤,例如腦膜瘤、表皮樣囊腫、三叉神經鞘瘤等的鑑別。
聽覺神經瘤的磁力共振影像特點: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的治療(上篇)
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 AVM)是先天性的腦血管病變,患者年齡廣泛,由4歲小童以至80多歲的老人家也有。先天性的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一旦破裂,能導致嚴重的出血性中風,對病人的腦神經功能及身心殘害影響至鉅,亦會令家庭親人背負沉重的身心及經濟負擔。
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致病原因
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致病原因不明,亦沒有遺傳基因導致。患者胎兒時在母親體內腦部發育時,動靜脈畸形的問題已經形成,是腦部某處血管不正常的畸形血管組織。畸形血管組織欠缺正常的微絲血管系統,讓腦動脈血管與靜脈血管直接相連。
正常人體腦部的供血是由心臟及頸項的大血管,再經由腦部的四條主動脈血管,經過分支血管再流至多條極細小的微絲血管系統。血液裏的氧氣和養分會經過微絲血管壁的滲透去供養腦細胞,之後血液就會經過靜脈血管系統排走,回流到頸項的靜脈,繼而流回心臟,完成一個循環。
除了提供氧氣和養分給腦細胞之外,微絲血管另一功能就是緩衝流入動脈血管血液所產生的壓力。可是先天性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的中心處,天生就是缺少了正常應該有的微絲血管系統,使得靜脈在沒有緩衝下承受着來自動脈血液的巨大壓力,令靜脈血管變得曲張脹大,其血管壁亦變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繼而引發出血性中風。
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患者性別、年齡分佈和症狀:
(1) 沒有任何症狀:大多數患者由出生至到畸形血管瘤爆破前,都沒有任何症狀。
(2) 腦部供血不穩之症狀:畸形血管可以令其附近腦細胞的接受供氧比例降低,因而引發一些神經症狀,例如偶爾說話困難不清、肢體麻痺無力、視力不穩,甚至癲癇症發作。
(3) 出血性中風:先天性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患者以女性較多,涵蓋的年齡層廣泛,由4歲小童以至80多歲的老人家也有。雖然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每年爆破的風險少於1%,但它卻是兒童、年輕人、孕婦、身體健康人士出血性中風的主因之一,病發者多數處於10多歲至40多歲的年齡層。患有先天性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的人通常由小到大都沒有任何症狀,直至血管瘤爆破時才有劇烈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神經功能失調、意識混亂、癲癇症發作,甚至昏迷的緊急症狀。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的治療(下篇)
延續上一期專欄關於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 AVM)的成因及診斷方式,本期將分享幾個真實個案,及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影響神經血管外科醫生治療決策的因素
依據美國中風協會的治療標準(ASA Guideline),我們可以依美國神經血管外科醫生Professor. Spetzler-Martin的研究將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的危險程度分成五級(見表一),來區分治療的方法:
低度危險(第一、二級)的AVM
神經血管外科醫生一般會使用微創顯微鏡腦血管外科切除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Microscopic Excision)來治療,若是畸形血管瘤的位置涉及重要腦神經功能之部位,醫生可以考慮使用放射療法(Radiosurgery)。
中度危險(第三級)的AVM
可以在微創顯微鏡腦血管外科切除手術後,再施以血管栓塞術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來作治療。
高度危險(第四、五級)的AVM
若任何治療方案的風險都偏高,一般醫生會以保守性治療來持續觀察。
真實個案分享
案例一:孕期中女性畸形血管瘤突然爆破
兩個分別15及16歲的少女,一向健康、沒有頭痛症狀,她們卻分別在懷孕初期及中期,發現腦內隱藏着計時炸彈。先天性的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突然爆破,引致嚴重出血,劇烈頭痛後急速昏迷休克。在緊急腦外科開顱手術清除瘀血及減低顱內壓後,神經血管外科醫生等待三個月等病人腦腫脹消退後,再以微創顯微鏡血管瘤切除手術根治,兩名少女和她們的小孩完全康復,沒有任何後遺症。
另一位39歲懷孕後期的女士就沒有那麼幸運。她病發在嬰兒就要出生而作動的一晚,丈夫英勇果斷的把她和孩子從鬼門關前拯救回來,嬰兒現在已是一個健康可愛的孩子了。不幸的是這位女士,由於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破裂引至嚴重的大腦功能損傷而成了植物人,醫生嘗試用各種治療方案亦不果,這位女士在醫院臥床了五年最終離世。
案例二:四歲稚子大腦神經永久損害
四歲小朋友,出生以來一切健康正常,沒有任何症狀,有一天隨母親逛街時突然感到頭部劇痛,然後急速昏迷。送到醫院證實是先天性大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爆破引致嚴重出血性中風。雖然從鬼門關被拯救出來,但即使經過五年多的醫治也不能逆轉中風對大腦神經的永久損害。如今小孩仍然患有嚴重殘疾,需要長期臥床,也無法與人溝通。
案例三:血管瘤破裂流血導致肢體無力
49歲的女士,接種疫苗兩週後感到左腿無力,雖然看了中醫和骨科醫生,更做了脊柱磁力共振 MRI造影仍然找不到原因。腦血管外科醫生經過臨床評估後,為她進行了3D三維立體磁力共振腦血管造影,顯示其大腦有先天性動靜脈畸形血管瘤並且已經輕微出血,瘀血壓着她右腦負責控制左腿功能的位置。在3D三維立體電腦導航、運動神經腦皮層反射和連續腦功能監測系統下,神經血管外科醫生在顯微鏡下徹底切除血管瘤和去除瘀血,病人腦部的神經功能得以完好恢復。手術後,病人左腿的力量恢復正常。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下一頁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