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彭志宏醫生文章
彭志宏醫生(男)
Dr. Pang Chi Wang, Peter
整形外科
值得推介 : 2
粉瘤、脂肪瘤 防不勝防
對於不少貪靚的人而言,平日生粒青春痘經已非常緊張,何況是皮膚生「瘤」?豈不是聞風喪膽?其實一般常見的粉瘤和脂肪瘤,基本上屬於良性腫瘤,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加上其成因多數不明,難以作出有效預防措施。想及早趕走不速之「瘤」,還是盡早求醫,以便診斷其屬性,從而作出適當診治。
粉瘤醫學名稱是表面囊腫,是一種皮膚深部囊狀的良性腫瘤。整形外科專科醫生彭志宏表示,人體皮膚本身具有油脂分泌腺,當這些油脂分泌腺出現閉塞,會把皮脂和角質層等分泌物積聚於皮膚底下,隨着積聚的角質層增加,久而久之便膨脹並形成囊腫。粉瘤的生長速度很緩慢,基本上沒有病徵,很多時候被大家誤認為暗瘡。
彭醫生解釋:「粉瘤與暗瘡的不同之處,在於有時粉瘤的中央常可見到一個黑點,當受到擠壓時,會流出粉狀的白色分泌物。」
至於脂肪瘤,則是指由成熟脂肪細胞增生形成的腫瘤,一般病發在皮下脂肪層,甚至是肌肉或內臟等,表面沒有異常。一般而言,長於皮下脂肪層的脂肪瘤,均屬於良性腫瘤,若深入肌肉層或內臟組織,則很大機會屬於惡性。
瘦人亦有脂肪瘤
平日感到頭暈身慶,我們便立即求醫,預防疾病,但是粉瘤或脂肪瘤沒有任何明顯徵狀,且成因多數不明,難以作出預防。彭醫生指出,粉瘤是常見的良性腫瘤,有機會生長在身體任何一個部分,常見部位是耳背、背部和面部。他說:「粉瘤的生長無分男女老幼,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特別是暗瘡較多的人,增加患上粉瘤的機會。」另外,脂肪瘤通常生長於皮脂腺分布較多的地方,如耳背、背部、面部、手及腳,甚或是男性陰囊。很多人望文生義,以為脂肪瘤的形成是與人體脂肪過多有關,其實屬於誤解,即使是身材瘦削的人也有可能患上。不過,有研究數據顯示,脂肪瘤常見於中年人身上,平均每100個40至60歲的中年人,就有一個患上脂肪瘤。
必須及早正視
由於粉瘤和脂肪瘤成因不明,至今仍沒有切實的預防方法,只有進行定期身體檢查,方能及早發現良性腫瘤的存在。彭醫生建議,由於良性腫瘤絕少無故消失,所以當發現良性腫瘤,可進行手術切除,有效減低復發機會。他補充:「粉瘤大多埋藏在皮膚或皮下組織,與皮膚黏連,一旦發炎便會出現紅腫,甚至流血,患者需要透過口服抗生素藥物,控制發炎徵狀,在炎症消退後才進行手術。在粉瘤發炎前施手術切除,很大機會能把整個粉瘤囊壁完整切除,減低復發機會;相反,若切除前有發炎或感染,擴大受影響的皮膚組織,即使切除後仍有殘存的組織,日後很有可能復發。」有別於粉瘤的組織,脂肪瘤大多與其他組織夾纏一起,例如神經組織、纖維組織及血管組織。
若生長在耳背、背部、手及腳的脂肪瘤,只需要進行小型的切除手術;相反,假如脂肪瘤生長在肌肉下的組織,甚至是內臟如胃部,造成胃潰瘍等問題,患者便需要承擔較大風險的切除手術。在此彭醫生提醒大家,若發現身體出現不明腫瘤,其生長速度又很快,加上皮膚表層出現紅筋,這很可能是癌症的先兆,有機會擴散至其他身體部位或組織,必須盡快求醫。
太陽報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