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黃國田醫生文章
黃國田醫生(男)
Dr. WONG KWOK TIN, MARTIN
泌尿外科
值得推介 : 4
飲水太多可致夜尿症
8杯水非定律 應留意生理狀況
「每日8杯水」就如一道魔咒,令不少人堅持每日要飲8杯水,但卻未有理會自己的生理狀況及飲食習慣,反而導致不少健康問題,如夜尿症或水中毒等。有泌尿科醫生指出,有患者每晚每小時必須起床兩至三次小便,嚴重影響睡眠質素及日間生活,故呼籲市民了解如何正確「飲水」,適量的吸收水分。
泌尿科專科醫生黃國田指出,以一個60公斤體重人士為例,每日應攝取1,500至1,800cc水分,但飲水多少應視乎個人的生活環境及活動量等,如常流汗或在冷氣房中工作,身體所需要的水分會增加,而有泌尿系統結石、尿酸過高或便秘問題的人,也需要多補充水分。他又稱,我們每日進食的食物、水果、果汁也含有水分,若再強迫自己喝8杯水,便可導致過量攝取水分,而醫學界建議每人每日不應飲用逾3,500cc的水。
現年七十多歲的文先生(圖右)有夜尿問題約廿年,從一開始每晚起床兩、三次,至早前每晚每小時起床兩、三次,令他生活大受影響。他說,本身演粵劇,晚上睡不好,早上真會不夠體力,難以支持整個演出;有時早上坐著看電視也會打瞌睡,因太太擔心而催促求醫。
過量攝取水分最常導致的問題是夜尿症。黃國田指出,根據國際理遺學會的定義,在夜晚睡眠時因有尿意而需要起床如廁的情況,即為夜尿症,故估計本港約有三成至五成人有夜尿問題。他稱,晚間飲水太多是其中一個夜尿症成因,正常來說,當入睡後,身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抑壓晚上造尿,但有些人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令入睡後仍然多尿。他亦建議市民若懷疑有夜尿問題,應及早求醫,目前已有藥物可減少排尿量,改善病情。
此外,水是身體的重要物質,當流汗、發燒、腹瀉等水分流失時,也應補充水分。但若在短時間內攝取過量水分,有可能產生水中毒現象,黃國田稱,水中毒即過量攝取水分,減少電解質,影響神經傳送,可引致疲勞及頭痛,嚴重者更會肺水腫及腦水腫等。因此,他建議市民飲水也應視乎生活及飲食習慣,無必要強迫自己每日飲8杯水。
AM730 05-11-2015
選文:Anna 醫護研習組
早防高危徵兆 炎夏易誘血尿
仲夏酷熱天氣,流汗量大,是尿道疾病的主要誘因之一,泌尿系統乃人體重要一環,如缺乏照料,嚴重者甚至會有血尿。常有人以為血尿只是「熱氣」所致誤解,但專家指出,血尿成因眾多,更有可能是泌尿系統的癌症先兆,不容忽視!
或為腫瘤惡化迹象
老一輩人遇到排血尿時,都只會聯想到熱氣,或者是飲水不足所致的結石問題,但事實上,當有血尿徵狀出現時,大約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機會有可能是泌尿系統癌症。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黃國田表示,血尿成因甚多,當中包括小型結石刮損輸尿管,或輸尿管黏膜發炎等,均可造成肉眼已可判別出來的血尿。
不過,如果是沒有痛楚的血尿,便要分外留神,因很有可能是由腫瘤引發。他解釋,情形就好像流鼻血,有可能是患鼻咽癌的症狀,肛門出血則可能是腸道癌徵兆一樣。當泌尿系統腫瘤組織惡化至一定程,便會有出血情況。
黃醫生續稱,在泌尿系統癌症中,又以膀胱癌最為常見,這是由於泌尿系統的癌症大多數都屬於移行性細胞癌,這種細胞癌的男性患者,百分之九十都是於膀胱組織出現病變及發展,在腎臟和輸尿管發生的情況只佔百分之十。因此當出現血尿時應首先進行膀胱內窺鏡檢查,以優先排除是否患膀胱癌的風險。「尤其是四十歲以上男性,因為風險更高,故必須在有徵狀時,立即進行檢查。」黃醫生強調。
年輕女性同具風險
很多人以為泌尿系統癌症只會發生在男性身上,雖然男女的病發比率是三比一,但仍有三分一的患者為女性,黃醫生表示,加上女性一般較少留意小便顏色,容易忽略血尿症狀,因此需要加倍留意。
至於青少年,同樣有可能患上泌尿系統癌。「十多年前曾有一位十七歲的男病人,出現血尿症狀而往公立醫院求診,但因不能忍受漫長輪候時間,便轉向我求診。第一次進行膀胱內窺鏡檢查時,已發現他的膀胱滿布腫瘤組織,需要立即接受治療。由此可見不論男女老幼,都應加倍留意血尿症狀,盡早接受檢查,以求安心。」黃醫生稱。
水分不足易致結石
除泌尿系統癌症外,結石也是常見的血尿成因之一。泌尿系統中的結石成因很多,但主要是尿液中的沉澱物濃度過高而結晶石化造成。人體新陳代謝中產生的沉澱物,經腎臟過濾後會與水分形成尿液排出體外,但受遺傳、藥物、新陳代謝異常、內分泌失衡、泌尿系統發炎或體內鈣磷含量過高等影響,可以令尿液中水分減少或沉澱物增多,從而增加結石風險。
細小腎石可排出
結石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但當情況惡化後就會出現非常疼痛的血尿。如結石體積較細小,有時只需要多飲水令尿量充足,亦有機會讓結石自行排出體外。其次採用能使輸尿管擴張的藥物,以至體外衝擊波碎石療法,都有助將結石擊碎而排出,但如延誤醫治,有可能令情況惡化,需要以內窺鏡手術,經尿道或皮膚進入體內,直接打散結石。要預防結石形成,日常必須從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做起。
良好習慣免後患
1.如非有腎病或心臟病,須遵照醫護指引攝取水分,每日應多飲清水,維持足夠尿量,幫助預防腎結石。
2.避免吸收過量的維他命C或維他命D,以免令尿液中的草酸濃度過高,增加結石風險。
3.減少攝取鹽分,因為鹽分中的鈉質過高會導致腎臟減少尿量,增加致病機會。
4.適量攝取鈣質,讓其與腸道中的草酸結合成不被吸收的草酸鈣,助防鈣質進入尿液而形成結石。
5.減少含過量草酸的飲食,例如進食深綠色蔬菜、豆腐;喝生啤酒、汽水及濃茶等。其次,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高糖飲食如白糖、糖果及汽水等,都屬於高危食品及飲料。
6.避免長期及長時間於高溫下工作,因流汗量過多會令尿量減少,增加患結石風險,避免過重亦可減少出汗,以防因而令尿液濃度過高。
星島日報 27-06-2016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