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范智豪醫生文章
范智豪醫生(男)
Dr. Fan Chi Ho, Jason
骨科
值得推介 : 16
局部膝關節置換術保留病人完整骨骼加快康復 最快術後一天可出院
隨著人口老化,膝關節退化的問題愈見普遍,截至2018年12月31日,新界東醫院聯網的「全關節置換術」輪候時間長達逾5年。聯網中的那打素醫院近年積極推行單次手術同時置換雙膝關節,以及「局部膝關節置換術」,自去年初引入新設計的人工關節後,適用病人大增幾倍。
曾在海關任職的梁耀榮今年初完成手術,三日後已可出院,兩個月後更可踩單車和游泳,康復神速,令他喜出望外。該院外科醫生指,局部換關節可保留病人完整骨骼,有助康復,病人術後最快一天已可出院。
腳痛十多年 終置換局部
今年68歲的梁耀榮在退休前任職海關,腳痛問題已纏繞他十多年,平常走路十多分鐘已需休息,行路過多更會腫痛、發炎,其後雙腳更惡化至變形,服食止痛藥、塗抹藥油、做針灸都無甚效用。他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求診,獲悉雙腳退化,但置換關節需輪候5、6年,醫生遂轉介他至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一年多後進行「局部膝關節置換術」,同時置換雙腳內側、外側膝關節及膝蓋關節。
術後三日出院 兩個月後已可踩單車
梁耀榮回想起今年1月做手術前,本十分擔心,沒想到早上剛完成手術,當天黃昏已可站立,「第二日已可落床,拎扶架去廁所,第三日已可出院,諗唔到咁快,出乎意外,好感恩。」 他出院後每兩星期到醫院接受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水療,不足兩個月已可踩單車和游泳,「行路唔再痛,行一、兩小時都無問題﹗」
單次換雙膝比分期換康復更快
那打素醫院矯形及創傷(骨)外科顧問醫生范智豪指,由於資源不足,雙膝關節有問題的患者一般在完成單膝的置換後,等一年才可進行另一邊膝關節的置換,惟不利於患者康復。該院自2016年起,為身體狀況良好的患者一次過置換雙膝關節,令病人節省約5.7日的住院、83分鐘的手術時間。
惟逾千人排隊置換關節
范智豪醫生表示,該院在12年前已引入「局部膝關節置換術」,技術保留了病人完整的關節、骨骼及十字韌帶,傷口較小,病人在術後的活動能力可更好,最快一天已可出院。局部人工關節的壽命亦與全膝關節的假體相若,約有15年。院方在去年1月更引進新款設計的人工關節,每年只會磨蝕0.01至0.02毫米,遠較舊式假體每年磨蝕0.13至0.15毫米為好。
他透露,在引入新式設計前,只有較輕微的病人可以做局部膝關節置換,「一百人中只有三、四人,現在有兩、三成人都可以。」那打素醫院在去年首8個月就完成77宗局部膝關節置換手術,是本港最多,惟該院目前仍有1,100宗輪候膝關節及髖關節的個案,當中膝關節佔約八、九成。
軟骨素無助改善關節問題
范智豪續指,服用軟骨素等補充劑並不能改善關節問題,提醒市民應在做運動前多做熱身,日常多透過做健身單車等方式鍛煉膝關節,並應控制體重,以免對膝關節造成負荷。
https://www.hk01.com/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大埔那打素醫院引入新物料令O形腳患者更快康復
O形腳是本港常見的膝關節病,因應嚴重程度需要更換「全部」或「局部」膝關節。以往很多病人擔心風險,不願接受手術。大埔那打素醫院去年一月引入可移動軟膠,令二至三成原本需要進行「全部」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可轉做「局部」的方式。
手術後一兩個月 已經不需要用拐杖
那打素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顧問醫生范智豪解釋,「局部」置換方式可保留患者的十字韌帶,加上康復速度快,手術後一、兩個月已經不需要用拐杖走路,比以往三至四個月快得多。
手術後三日已經出院
有接受手術的患者表示,雙腳痛了十多年,今年一月決定做手術置換局部雙膝關節,手術後三日已經出院,加上物理治療,現時已可以做簡單運動。
https://www.881903.com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