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陳愷怡醫生文章
陳愷怡醫生(女)
Dr. Chan Hoi Yee, Catalina
外科
值得推介 : 26
不要怕尷尬!認識痔瘡!
人的肛門有三條血管,但因各種的因素如長期便秘、腹腔壓力增加等導致血管腫脹,當血管腫脹時便會形成痔瘡,嚴重時便可能會有出血的情況。
患痔瘡的高危險群
• 長期便秘、腹瀉
• 熬夜、作息不正常
• 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
• 坐廁太久
• 懷孕
• 缺乏運動
痔瘡的類別
痔瘡分為內痔與外痔,而內痔是有分四期。
痔瘡第一期
排便時可能出現少量出血,或伴隨搔癢感與分泌物,痔瘡不脫出肛門。
痔瘡第二期
除出血外,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肛門,但便後會自動縮回。
痔瘡第三期
痔瘡持續增大,排便脫出肛門後,必須用手將其推回肛門。
痔瘡第四期
內痔會露出肛門形成腫塊和不適或疼痛,嚴重的亦會大便大量出血而引致貧血。
外痔
由直腸下靜脈叢擴大曲張或反復發炎而成,週邊為肛門上皮鱗狀細胞,形狀較不規則且不易出血,以疼痛腫脹、搔癢、異物感為主要表現,疼痛及搔癢感較為明顯。
治療痔瘡的方法
治療痔瘡的方法是視乎病徵及嚴重程度的。
痔瘡第一期
痔瘡大部份都不需要特別治療,注意飲食和調整生活習慣便可。
痔瘡第二期
可以使用藥物、橡皮圈結紮或硬化治療法。
橡皮圈結紮法是用橡皮圈綁住內痔的底部而令痔瘡萎縮。病人不需住院,治療後也不會有痛楚。橡皮圈會在10-14天后脫落,隨著大便排出。除了橡皮圈結紮法,也可以注射硬化物於痔瘡內,這也可以使痔瘡萎縮。
痔瘡第三、四期
如痔瘡是第三或第四期,便要用手術方法治療。手術方法有傳統切除手術或痔瘡槍手術。傳統切除手術是麻醉後將痔瘡割除,手術後傷口需要3-4周複元。而痔瘡槍手術是將痔瘡切除並將其固定在正常位置。
手術併發症包括術後大量出血,肛門收窄,大便失禁等。雖然痔瘡槍手術後的痛楚會比傳統手術少,但也會有較嚴重併發症,如盆腔發炎。而傳統切除手術亦對外痔的處理較佳。
如何預防痔瘡?
預防痔瘡要由基本生活習慣開始,進食多點高纖食物,應保持每天如廁時大便順暢。而大便的理想型態是條狀濕潤,如香蕉形般;不需用力排便,而且也不要坐廁太久,因坐廁時會用力,而令痔瘡情況嚴重。當然也要多做運動,令大腸蠕動健康。如大便習慣不改善(如長期便秘) ,無論任何治療後痔瘡都會有機會復發的。
謹記,如感到不適應立即求醫,切勿拖延。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孕婦應注意,懷孕期間患有痔瘡較常見!
孕婦會因妊娠引起腹部壓力增高,隨著子宮逐漸擴大,下腔靜脈受壓也日益加重,妨礙下肢血液回流,使得痔核經常在充血狀態,胎位不正時壓迫更為明顯。
痔瘡的主要症狀是出血、疼痛、脫垂、肛癢、排便困難等。因為孕婦胃腸蠕動較差,容易引起便秘,當持續長時間便會有機會引發痔瘡。
不正常的排便方式可引發痔瘡
• 妊娠期間體內激素含量增加,水鈉滯留,腸蠕動減緩,使血管擴張。
• 孕婦的一般活動量降低,胃腸蠕動減慢,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糞便內水份被再吸收導致大便乾燥,更加重排便困難。
• 罹患痔瘡的孕婦往往因肛門劇烈疼痛,除了行動不便而且害怕排便,形成惡性循環。
• 孕婦分娩的時候用力過度,導致痔瘡情況嚴重,有機會造成脫肛、出血及劇痛。
痔瘡四期情況
各期內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大便帶血一般發生在排便過程中或便後,呈滴血或噴射狀,血色鮮紅,但血液與糞便不混合。而外痔除了大便出血外,也會有疼痛、腫脹的情況。
第一期
排便時可能出現少量出血,或伴隨搔癢感與分泌物,痔瘡不脫出肛門。
第二期
除出血外,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肛門,但便後會自動縮回。
第三期
痔瘡持續增大,排便脫出肛門後,必須用手將其推回肛門。
第四期
內痔會露出肛門形成腫塊和不適或疼痛,嚴重的亦會大便大量出血而引致貧血。
外痔
由直腸下靜脈叢擴大曲張或反復發炎而成,外圍為肛門上皮鱗狀細胞,形狀較不規則,以疼痛腫脹、搔癢、異物感為主要表現,疼痛及搔癢感較為明顯也會有大便出血的情況。
懷孕期間造成大便出血的其他原因
肛裂
肛裂導致的大便帶血,血色鮮紅,滴出或手紙擦後有血跡,且便後肛門會感到劇烈痛疼。
直腸、結腸息肉
出血混有黏液或呈膿血便,有部分病人有便頻的情況。
直腸癌
血色鮮紅或暗紅,呈滴狀附於大便表面;大便的形狀變成幼條、大便習慣改變、腹痛、消瘦和胃口減少。
上消化道出血
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又稱為柏油便。這是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上消化道出血時主要表現為黑便,往往伴有嘔血、心悸、乏力、貧血等其他症狀。若出血量較少,而且速度較慢,血液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由於腸液的作用排出的大便即為黑色;若出血量較多,在腸內停留時間較短,則排出的血液呈暗紅色;出血量特別大,而且很快排出時也可呈鮮紅色。
通常輕微的痔瘡流血幾天就會停,但如出血量多情況,大便習慣改變,大便伴有分泌物、腰痛等,或每天持續出血達一個月以上,應該迅速就診醫生並進行檢查。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糟糕!大便有血怎麼辦?是大腸癌還是痔瘡?
大腸癌跟痔瘡的的病徵很相似。近年來大家對醫療知識略為加強,發現大便帶血,便會十分憂心得了大腸癌;但反之,也有些人將血便誤以為是痔瘡發作,因此延誤了就醫的良機。
大便出血原因多
大便出血常見的有痔瘡、肛裂、肛門肉粒等,亦有可能是因為大腸瘜肉或癌症導致。如發現大便出血,應找醫生作詳細的檢查:醫生會進行做腹部和探肛的檢查,有需要會安排大腸鏡檢查。
注意,如有以下的徵狀,應儘早求醫。
• 大便習慣改變(長期便秘或肚瀉)
• 大便有粘液或變幼
• 大便隠血
• 長期腹痛
• 體重下降
• 家族大腸癌記錄
如何分辦大腸癌與痔瘡?
大腸癌患者會出現腹部疼痛或腫脹、體重莫名減輕、暈眩、喘不過氣等症狀;至於痔瘡患者,會感到肛門搔癢、輕微腫脹、痔瘡外露、上廁所時感覺疼痛等症狀,甚至擦拭肛門時,衛生紙上會有鮮紅的血跡。
痔瘡主要是因為肛門內的壓力,使得肛門直腸管黏膜下層的靜脈發生擴張及曲張而形成;輕微時,排便會少量出血;嚴重時,痔瘡可能隨著排便而拖出肛門,甚至長時間脫出,無法縮回肛門內。
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是利用一條柔軟而可彎曲的內視鏡由肛門進入直腸,經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直至盲腸部位進行大腸檢查。醫生在電視螢光幕觀察腸內的狀況或病變,如腫瘤、潰瘍或瘜肉等,有需要時,醫生會通過各種輔助儀器抽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或作止血或瘜肉切除。
病人於大腸鏡檢查前需服用瀉藥清腸。當檢查時會從肛門插入大腸鏡,過程中會在大腸內注入空氣或二氧化碳。大腸鏡會由肛門進入至迴腸末端作檢查,如發現瘜肉或腫瘤,便會即時切除或抽取組織。大腸鏡檢查時,病人可能會感到腹部氣脹或輕度不適。大部分病人可在檢查後稍作休息,便可回家。而較嚴重的風險包括刺穿大腸、或因麻醉藥物而引致的副作用,但大腸刺穿機會只有0.001%的機會。總括來說,大腸鏡是檢查大腸疾病最有效的方式。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長時間站立的工作群 患上靜脈曲張的風險較高!
在過去的數據顯示中患有靜脈曲張的患者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但現今社會的生活型態有所改變,近年來已有年輕化的趨勢,如需要久坐、久站都是高風險族群。「今年35歲從事產品銷售的黃小姐,因為每天上班都需要站立的關係,以致雙腳小腿出現靜脈曲張,她表示穿着短裙時十分難看,經外科醫生建議後她決定進行射頻消融術,徹底根治這個頑疾。」
靜脈曲張
靜脈主要是負責把身體血液輸送回心臟,由於腿部靜脈距離心臟較遠,血液回流的動力需要來自下肢肌肉縮放的輔助,以及靜脈瓣膜的引導。正常情況下,下肢血液在肌肉與瓣膜的協助下應當順利回流至心臟,如果靜脈瓣膜的功能減弱或閉鎖不全,容易使過多血液瘀積在下肢部位,進而增加下肢靜脈的壓力,誘發靜脈曲張。
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
靜脈曲張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或小腿僅有細微藍色的血管紋路。當出現症狀時,患者可能自覺小腿皮膚癢、水腫、腿部酸痛、容易抽筋、腿部沉重感等。在大腿或小腿的皮膚外觀上,會冒出蜘蛛網狀、蚯蚓狀的扭曲血管,隨著病情發展,足踝皮膚還可能變色、潰爛。
久站、久坐是高風險族群
靜脈循環、回流心臟的狀況不良,下肢部位長時間承受壓力、腹部壓力增加等,且大多跟工作型態有關,也是形成靜脈曲張的原因。
先天因素(如先天血管瓣膜功能不全)
懷孕
肥胖
吸煙者
年長者
長期咳嗽
經常便秘
常舉重物(如搬運工)
久站、久坐(如老師、銷售員、醫護人員)
治療方式
靜脈曲張的治療主要為外科手術,並無藥物能有效治療此病。由於受損的靜脈瓣膜是無法復原的,穿壓力襪並不能治癒靜脈曲張,只能控制病情。
外科手術
外科醫生會在大腿及小腿切開一個數厘米的傷口,然後將擴張了的靜脈結紮及抽出。若有以下情況則不宜進行手術治療,如局部發炎或感染、出血傾向、懷孕、過度肥胖、深部靜脈阻塞、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淋巴水腫等。
靜脈腔內射頻消融術
醫生首先利用超聲波確定靜脈擴張的位置,然後在大腿製造一個如針孔大的開口,再將導管經皮膚放入靜脈中。當導管進入靜脈後,便會發放射頻能量,以燒灼靜脈壁令其萎縮。
硬化劑治療
在超聲波監察下,醫生將硬化劑注入擴張的靜脈中,藉以破壞血管內膜,使血管產生發炎反應而硬化、萎縮,短時間可能會有瘀青的情況。
4大預防靜脈曲張
1. 避免久站或是久坐:雙腳一旦不是平放,都會增加腿部靜脈的血壓,靜脈血壓長期過高會增加靜脈曲張的風險。
如久坐工作者,應盡量每小時起身活動約5分鐘;如久站工作者,可穿壓力襪,促進血液循環。
2. 足夠運動:有助鍛鍊小腿肌肉,幫助血液回流。
3. 穿壓力襪:若需要長時間站著工作,應穿著合適的醫療級壓力襪,這能減少腿部的負擔,幫助血液回流。
4. 控制體重:減重可以緩解腿部壓力,延緩血管退化。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