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劉玉麟醫生文章
劉玉麟醫生(男)
Dr. Lau Yuk Lun, Alexander
腦神經科
值得推介 : 0
並軌治療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為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相信是由中樞神經的髓鞘剝落和軸突流失,導致視神經、腦、腦幹、小腦或脊髓功能受損。當神經系統未能正確傳遞訊號,器官功能會受到影響,引致視力模糊、肢體無力、記憶力減退、排尿障礙等。
西醫之言:
發病初期病徵多數會於每次發病後緩解,但重複性的病發令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殘障。現時治療多發性硬化症一般會用干擾素,或口服藥物、靜脈注射式生物製劑等。雖然藥物已發展至將疾病控制至無惡化,或近乎治癒階段,磁力共振也偵測不到病變,但有逾八成患者於用藥後感到疲勞,四至六成患者感到認知能力受影響,嚴重者更未能自行下床行走,自理能力受阻礙。
中醫之言:
中醫指腦髓為腎所化生,而此病多屬腎虛之證。臨床上患者會於發病初期出現下肢乏力、頭暈、失眠,慢性期時出現疲倦、精神差、手足沉重等症狀,甚至有腰部、下肢乏力及冰冷,或下肢癱瘓等問題,症狀一般可透過中藥治療改善。另外,針灸本身能醒腦及疏通經絡,可助部份患者改善睡眠、疲倦、四肢乏力、手足痹痛及大小便不暢等。
西醫及中醫在多發性硬化症上有其施治方法,自2014年起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已嘗試組織醫學團隊,發掘合作治療可行性。今年2月,中心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先導計劃,患者在西藥治療期間,配以八星期中藥、針灸治療。中心的腦神經科醫生、中醫師、護士團隊會監察病情及康復進度,並透過系統分析以評估治療療效。若日後數據反映此為可行、更具效用治療方向,相信將有助促進中西醫學之間合作。
作者為:
中大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副醫務主管、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劉玉麟
中大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張海藝醫師
http://hkiim.cuhk.edu.hk/imc/tc/article/d/並軌治療多發性硬化症
http://hkiim.cuhk.edu.hk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把握中風後黃金康復期
中風是香港四大致死疾病之一,每年約有2.5萬宗病例,中風是一種腦部血液供應問題引致的急性疾病。無論是因血凝塊堵塞腦動脈形成的腦梗塞,還是腦動脈爆裂形成的出血,均可導致中風並使腦組織受損。患者有機會出現殘障甚至死亡。隨着醫學進步,現時患者在病情穩定後,亦可考慮接受中、西醫協作復康治療,改善中風後遺症。
西醫之言:
許多中風患者需面對如半身癱瘓、肢體僵硬、語言不利、吞嚥因難、認知障礙等多種殘障。中風後首3個月身體功能恢復一般較為理想,是患者復康的關鍵時間。近年發展中的中、西醫協作復康治療,會由雙方就中風患者病情分別作出評估,由西醫處方藥物、物理及職業治療的整合治療方案,其間監察患者的血壓、膽固醇和血糖等,並同時接受中醫的針灸治療,根據病情的進展與中醫共同調整其後的治療。
中醫之言:
中醫的針灸療法多年來均用以治療中風,其原理是以針刺激身體經絡上的穴位,達到疏通經絡、醒腦的作用。中風是源於腦細胞受損,針灸能透過刺激頭部的穴位來刺激腦神經。至於肢體方面,針灸則可達至疏通經絡的作用,令肢體的活動能力得以改善。治療期間中醫會觀察患者的舌象、脈象和體質變化,與西醫為後續治療方案作共同協商。
當為期3個月之康復計劃完結之時,中、西醫再次會為患者評估和會診,總結療程的康復成果。相信中、西醫協作中風康復治療能更有效地改善中風後遺症,體現在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之外,配合早期針灸治療所帶來的好處。
作者為:
中大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張海藝醫師
中大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副醫務主管、腦神經科專科劉玉麟醫生
http://hkiim.cuhk.edu.hk/imc/tc/article/d/把握中風後黃金康復期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