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劉詠恩醫生文章
劉詠恩醫生(女)
Dr. Lau Wing Yan
內分泌及糖尿科
值得推介 : 11
嚴重可致命慎防甲狀腺風暴
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為自體免疫失調疾病,男女發病比例1:9,女性尤其是20-45歲人士患病更屬常見。除了手震、心跳、眼凸、消瘦等典型徵狀,甲亢更會誘發心律不正、骨質疏鬆,嚴重有休克,甚至致命可能,市民應提高警覺。
甲亢主要成因為免疫系統異常,產生抗體,刺激甲狀腺分泌大量甲狀腺素,最終引起甲狀腺機能亢進。亦有少部分患者的發病成因為甲狀腺結節,即俗稱的大頸泡。
併發症遍及全身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劉詠恩醫生解釋,甲狀腺掌管人體新陳代謝,如甲狀腺素分泌過高,便會加快新陳代謝。「就如一個加速運行的摩打,最終必然帶來損耗。甲亢最常影響心臟,令心跳過快,引起心律不正,甚至心臟衰竭;另亦由於加快骨骼的新陳代謝,故會誘發骨質疏鬆。情況嚴重者,更會出現稱為甲狀腺風暴的甲亢急性併發症,心臟、肝、腎等器官均會受影響,導致昏迷,甚至有致命可能。」
甲亢典型徵狀包眼凸、手震、心跳、煩躁、消瘦等。劉醫生指:「由免疫系統問題引發的甲亢,患者很多時會有眼凸徵狀,因為抗體會影響眼球附近的肌肉組織,情況輕微者為眼球會微凸或眼皮腫脹,嚴重則視物會有重影。」
TSH、FreeT4水平助診斷
診斷甲亢,主要靠臨床病徵。一旦懷疑可能患甲亢,會檢驗游離甲狀腺(FreeT4)及促甲狀腺素(TSH)水平。其他輔助檢查還包括甲狀腺抗體檢驗或甲狀腺超聲波,以分別確定甲亢是否由免疫系統問題引發及甲狀腺有否增生或結節,如有懷疑會進行甲狀腺攝取量測定掃描(Thyroiduptakescan),以分辨甲亢是否由其他原因,如甲狀腺發炎引起。因為由免疫系統問題或病毒引起的發炎,治療方法亦可以很不一樣。
具降低甲狀腺素作用的口服藥有助舒緩甲亢,療程約1年至年半。由於藥物起效需時,故亦會同時處方減慢心跳的藥物。停藥後如甲狀腺素水平回升,或服藥後有副作用,便會考慮其他治療方案,如放射碘或甲狀腺切除。「放射碘為口服藥,好處為不用做手術,缺點則是需待1、2個月藥物才能發揮作用,亦有機會引起甲減,患者或需因此終物服甲狀腺素。
真實個案:甲亢病情留反覆
甲亢復發並不罕見。劉醫生曾處理一宗病情反覆的甲亢個案,患者為50歲男士。他於首次患甲亢後經服藥痊癒,後來卻復發,並出現心律不正,透過甲狀腺及心臟藥物控制病情,待甲狀腺情況穩定,便安排其服用放射碘,惟第一次無法成功控制,直至第二次服用,甲亢方才痊癒。但與此同時,放射碘亦引起甲減問題,病人最終需終身服用甲狀腺素補充劑。
值得一提,甲亢復發並非防不勝防。劉醫生提醒,吸煙、長期精神緊張、缺乏運動,均會提升復發風險。「建議病人應戒煙,常保心情輕鬆及情緒穩定,並恆常運動,自能降低甲亢重臨可能。」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控制糖尿,避免血糖過低!
糖尿病與血糖的關係
糖尿病患者需要維持血糖穩定,避免血糖過高或過低也是必須留意的事。若患者出現血糖過低時,會容易出現各項身體不適,隨時有生命危險,後果非常嚴重。血糖過低情況原因甚多,大多是因患上其他疾病導致短時間內飲食習慣改變,或用藥不當有很大關係。
血糖過低時的症狀
輕微血糖過低使患者會出現心跳、手震、頭痛等身體不適情況,嚴重時則會昏迷、不省人事及全身抽搐。
而病歷較深的患者,對心跳話手震等情況已成習慣,容易不以為然或不自覺,較年長的患者若然忽然暈倒,容易撞到頭部,或有生命危險。
血糖過低時應立即進食讓血糖回升
當出現血糖過低時應進食帶有澱粉質的食物或有糖分的飲料,包括糖果、餅乾、麵包或果汁及汽水等,讓血糖在短時間內回升。
但長遠來說也要尋求專科醫生意見,找出血糖過低的原因,調節飲食及用藥物來避免血糖過低。
血糖過低的原因
藥物的副作用,加上飲食不定時或份量減少都是較常見的原因。亦有不少患者因為身染其他疾病,如腸胃炎或感冒等,胃口變差減少了進食的份量,血糖容易下跌。同時,糖尿病患者若曾出現血糖過低,身體會分泌較多壓力荷爾蒙製造糖分,血糖會出現「鐘擺效應」變得較高,若患者發現血糖過高又減少進食,血糖又會呈現過低,惡性循環下造成混亂,不利患者控制病情。
理想的血糖指數
當中反映三個月血糖平均值的糖化血色素(HbA1c)最好在7%或以下,長者或長期病患者可斟量到8%。同時空腹血糖(FPG)在4至7mmol/L,餐後血糖(PPG)則在10mmol/L或以下。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患妊娠糖尿病,是否要注射胰島素?
「張太懷孕38周,她會按時去做產檢檢查,當日如常去做產檢時,醫生發現她的血糖偏高,而且胎兒偏大,詳細了解下得知她懷孕26周時已被診斷患妊娠糖尿病,但她拒絕胰島素治療,也沒有監測血糖水平。最後醫生決定安排她入院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並請她考慮提前剖腹分娩。」
妊娠糖尿病會增加懷孕風險
若孕婦將妊娠糖尿病的病情控制得不好,會增加懷孕風險,例如早產、剖腹產、畸胎、妊娠毒血症、胎死腹中等,即使寶寶安全出生,亦可能出現低血糖、低血鈣、黃疸等。此外,母子將來罹患糖尿病的機會也較高。至於,家中有糖尿病家族史、婦女在懷孕前肥胖、曾誕下巨嬰(超過九磅)、空腹有尿糖現象或曾診斷患妊娠糖尿病的媽媽,都是屬妊娠糖尿病的高危群,這些媽媽可提前接受葡萄糖耐受測試(俗稱糖水測試),並於懷孕24至26周覆檢血糖水平。
體重控制避免出現併發症
妊娠糖尿病媽媽可就母體及寶寶的營養諮詢營養師意見,並要自我血糖監測和體重控制。藥物治療方面,由於孕婦不適合服食降血糖藥物,因此妊娠糖尿病的病情較為嚴重的孕婦需要注射胰島素,以平衡血糖水平。
產後需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妊娠糖尿病產婦在生產後血糖需覆診檢驗血糖情況,少部份孕婦在生產後,其血糖依然不正常,有可能和懷孕前未診斷出之糖尿病有關,大部份的產婦生產後血糖逐漸回復正常,她們未來也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自我血糖監測和體重控制,避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出現。
選文:Anna 醫護研習組
脾氣壞、容易緊張?可能得了甲亢?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簡稱「甲亢」)是指甲狀腺生產過量的甲狀腺素而形成的一種病症。甲狀腺素是一種重要的荷爾蒙,主要用於調節身體的新陳代謝。因此,當身體產生過多的甲狀腺素時,人體的新陳代謝機能便會加快。甲狀腺機能亢進的高風險族群為20至40歲,其中女性比男性容易罹患疾病(男女比例約為1:7)。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常見成因
格雷夫斯病 Graves’ Disease (自體免疫病):
甲亢最常見的成因是格雷夫斯病,此病與遺傳有關。但不是家族有患者的人就必定會病發。目前還是認為後天的因素 (如壓力過大),對誘發疾病的影響較遺傳更為重要。
• 多個甲狀腺結節發大;
• 甲狀腺炎;
• 產後甲狀腺炎(產後一年內發生的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
• 長期壓力及精神緊張;
• 情緒不穩、悲傷過度、生氣、驚嚇或憂鬱;及
• 其他因素等。
常見症狀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會影響全身,而且每個人的症狀可能不同,其中包括:
• 雙手發抖;
• 食欲增加,但體重減輕;
• 怕熱、易冒汗;
• 容易緊張、焦慮不安、失眠、性急或說話快;
• 頭髮脆弱易掉;
• 眼睛變凸、畏光;
• 排便次數增加、經期不規則、經血量變少甚至沒月經、不孕;
• 心跳加快、心悸、心律不整;
• 情緒激動、神經過敏及脾氣怪癖等。
三種治療方式
- 口服抗甲狀腺藥物:
可以抑制甲狀腺素,通常還會配合交感神經抑制劑及精神安定劑來輔助控制心悸、手抖及焦慮等症狀。但是必須長期服用,一般約在一年半至兩年內可逐漸減少藥量甚至停藥。透過藥物控制病情的患者痊癒後仍要定期覆診檢查,因甲亢的復發率偏高,通常停藥後兩年內有50%的患者會再次發作。
使用抗甲狀腺藥物大多安全,但仍需注意以下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皮疹 (藥疹):
約每20人便有一位出現皮疹,通常在服藥後3週內出現。
白血球減少症:
約每500~1000人才出現一人有白血球減少症。發生時機通常為服用藥物起3個月內,但也可能於任何時間發生。
肝障礙:
患者會出現眼球變黃與小便呈現茶色,若有懷疑請至醫院抽血檢查肝功能與膽紅素等項目。
其他副作用:
包括關節痛、血尿、掉髮等。
- 外科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是三個治療方式中最快的,但為了避免在開刀過程中出血過多,大多醫生會先以藥物治療一段時間,令甲狀腺素降低一點後再做手術。通常是非常大的甲狀腺腫脹、很年輕的病人、有嚴重器官壓迫的病人或是有合併甲狀腺腫瘤的病人才考慮使用外科手術。透過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手術後仍有10%的機會復發,亦有10%患者於術後出現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問題、及1%患者喉返神經受到傷害。
- 放射性碘-131治療:
服用放射性碘後,會聚集到甲狀腺中來破壞部分組織,令甲狀腺素減少。大多病人只需服用一次,若效果不佳則可在半年或一年後再追加一次。透過放射性碘-131治療的患者復發率為最高,但患者仍須定期抽血檢查和覆診。因為治療後甲狀腺的體積會逐漸縮小,甚至部分病人會因甲狀腺素被破壞過多而導致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反而需終生服用藥物以補充甲狀腺素。此外,放射治療不適用於孕婦、近期內打算懷孕的婦女或合併有眼睛病變之患者。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年輕糖尿病患者 應更進取控制病情
市民進食要適可而止,糖尿病患者要多些留意自己的血糖水平。
二型糖尿病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疾病,以往常見於年紀較大的人士因胰臟衰退而造成,但現時的糖尿病患者卻愈來愈年輕,有些患者更只約30歲,當中不少人都是因肥胖而引致。醫生提醒市民進食要適可而止,外出用餐時盡量選擇較清淡的菜式,糖尿病患者亦要多些「篤手指」留意自己的血糖水平,切勿樂極忘形。
現年30歲的羅先生(化名),自10歲開始就每天「幫襯」學校對面的快餐店,結果愈食愈肥。長大後,因工作忙碌而三餐都要叫外賣,結果數個月前因經常感到口渴及體重突然下降而求醫。檢查後,醫生發現其身高體重指標(BMI)高達30,並已患上糖尿病。羅先生對於自己那麼年輕就患上糖尿病感到擔心,特別是病情會否影響其生育能力,因糖尿病有機會令微血管病變及破壞神經線,或會導致勃起功能障礙。由於當時他的血糖水平非常高,所以醫生為他處方了口服糖尿病藥物以及短期胰島素,希望盡快把血糖水平降低。
改善飲食習慣以降低體重
除了藥物外,醫生亦吩咐羅先生要改善飲食習慣以降低體重,有助改善糖尿病病情,惟他並無時間自行煮飯,所以醫生建議他叫外賣時,盡量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澱粉質,例如通粉、湯意粉及蕎麥麵,亦要避免吃多汁的飯或炒粉麵飯。另外,醫生又提議他乘巴士時提早一至兩個站下車,或是多走樓梯、少乘電梯,從而增加運動量,藉此幫助他減重。幸而,當時羅先生仍未出現任何併發症,只要他繼續依從醫生指示用藥及控制體重,便能大大減少併發症風險及對生育能力的影響。
對於較年輕的糖尿病患者,醫生最擔心就是他們會自恃年輕而忽視病情或控制不理想,間接令各種併發症提早出現,包括糖尿腎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等。舉例說,若糖尿病患者約50歲時便已中風、心臟病發或開始要洗腎,他們的生活質素就會大打折扣,除此以外,對其家人及社會亦會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
一般而言,年輕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目標會較進取,目標把糖化血紅素(HbA1c)降至約6.5至7%,盡量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相反,由於長者及長期病患者較易出現血糖低症狀,所以他們的目標則是把HbA1c降至約7至8%。
因此,年輕糖尿病患者更要懂得透過依從用藥及改善生活習慣去控制病情,同時亦要好好管理血壓及膽固醇,減低導致併發症的所有風險因素。事實上,現時的糖尿病患者已相對較「幸福」,因為現今藥物選擇多,能增加有效控制病情的機會,從而大大降低併發症風險。
二甲雙胍類藥物仍然是糖尿病的一線治療,不過有些患者服用後或會出現腸胃不適、腹瀉及作嘔等副作用,而且腎臟及肝臟較差的人士亦未必適合使用。傳統上,不適合使用二甲雙胍類藥物的患者可能需要選擇服用黃胺尿素劑或注射胰島素,惟前者容易導致低血糖,後者則會增加體重。
直至新一代糖尿病藥物面世,患者終於有更多的選擇。現時,醫生會視乎不同患者的情況而處方新一代糖尿病藥物為二線治療,例如SGLT2抑制劑、GLP-1類似物及DPP-4抑制劑,它們均功效顯著且副作用少。針對SGLT2抑制劑而言,它除了能控制血糖水平外,亦能降低體重,最近更有臨床研究顯示它能降低患者出現因心臟衰竭而入院的風險,以及延緩糖尿腎病及蛋白尿的情況。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