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張漢奇醫生文章
張漢奇醫生(男)
Dr. Cheung Hon Kee, Henry
精神科
值得推介 : 27
拆解ADHD治療謬誤(上)
在家長界別中,兒童ADHD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從來都是一個具爭議性的話題︰「究竟明仔只是個性太「奀皮」,還是患ADHD?」、「女兒經常在溫習時發白日夢,是專注力不足嗎?」…上述種種問題,經常在各大家長討論區出現。而當中,有關ADHD的治療安排,更可說是熱門話題。留意到當中一些家長對於ADHD藥物與治療的常見誤解,特此與讀者們分享一下︰
ADHD藥物是「鎮靜劑」?
常見的ADHD藥物,包括第一線「中央神經刺激劑」等,其原理是調節腦分泌的不協調問題,有助改善患者的執行能力,控制其衝動行為,長遠有助兒童培養出較理想的集中力及情緒管理能力。藥物並非鎮靜劑,在適當依照醫生指示使用的情況下,亦不會衍生出例如「用藥後呆滯」、「反應變差」等家長較常見的擔憂。
藥物會影響小朋友發育生長?
部份正接受ADHD藥物治療的兒童,在藥力發揮的一段時間內,其食慾可能受到影響,有家長因而會非常擔心長遠會令子女食量減少,繼而導致體重、身高發展未如理想。對於有關疑慮,醫生一般會作出以下建議︰第一,考慮到藥力發揮的時間,兒童胃口於用藥初期可能會受影響,家長可調節其進餐與用藥的時間安排,例如在用餐後才服藥,減低正餐食量受影響的機會。
而以臨床經驗來說,醫生會在整個ADHD藥物療程時,緊密跟進兒童的發育進度及生長線,可以說,在大部份情況下,藥物對ADHD兒童發育的影響輕微。
藥物會導致上癮?
嚴格來說,ADHD是被歸類為「精神科」的健康問題,因此家長對於子女要服食「精神科藥物」,亦會特別敏感,例如擔心藥物會否導致上癮。綜觀各地的研究及臨床用藥經驗,並無發現ADHD藥物會導致上癮問題。當然,所有藥物都需在醫生處方下,定時、定量使用,才能發揮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拆解ADHD治療謬誤(下)
有關兒童ADHD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治療,常常會引起不少家長的討論以至疑慮,部份家長更因擔心治療或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索性自行為子女轉藥、停藥,甚至以偏方取代正規治療。今期我們繼續剖釋各種有關家長對ADHD治療的常見謬誤,希望大家對於此症有更正確的認識。
藥物對ADHD兒童的幫助,只限於改善學習表現?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究竟兒童ADHD的最大治療目標,是否只用來改善患者的學習表現呢?臨床經驗所見,ADHD兒童患者在適當使用藥物 (如常用的第一線藥物: 中央神經刺激劑)一段時間後,他們在課堂的表現通常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例如專注力提升、減少各種影響同學的行為問題等,有助改善學習表現以至成績。
不過,在醫生的角度,兒童的整體成長,並非單看學業成績,若治療可改善他們的專注力、控制過動傾向,長遠對他們的性格發展、培養待人接物態度、守時等好習慣,都有正面的幫助。
藥物要「食成世」?
這亦是一個常見的問題。資料顯示,約有三分一的兒童ADHD個案,在成年後相關的徵狀會有明顯改善,這類患者甚至有完全停藥的機會;至於其餘的個案,較常見的情況是其過動、「無時停」的徵狀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減少,但其專注力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社會對於成年人的專注力、集中力的要求,標準遠較兒童為高,因此病人自己通常會傾向繼續用藥,以維持一個可應付工作、社交等不同崗位需求的專注力水平,故此家長並不宜過份擔心。
藥物份量要愈用愈多?
沒有醫學證據顯示,ADHD藥物會像一些家長所想像般會「食純了」,因而要不斷提升劑量;相反,醫生會在患者剛開始藥物療程時,在藥物劑量及病情有效改善兩者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當然隨著小朋友的成長,他們的需要亦會有所不同,醫生亦會依此而於不同時期調解較合適的劑量。
選文:Anna 醫護研習組
ADHD致專注力差 多甩漏‧常失魂‧難學習
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兒童,除有過度活躍和衝動之外,專注力差的情況也十分常見,例如上堂發呆遊魂,做功課花很長時間也未能完成,而且甩漏多又失魂,讓父母十分頭痛。
八歲的小樂一直都是文靜乖巧的小朋友,不愛說話也不頑皮,但媽媽接到最近的成績表就開始擔心,因為小樂的成績持續退步,在家做功課時很多也不懂,媽媽為兒子補課有「教極都唔識」、拉牛上樹的感覺,因此開始擔心兒子可能有智力或學習問題。
評估顯示小樂的智力正常,也沒有學習遲緩,卻原來患有ADHD,導致專注力不足,即使他努力亦依然無法投入課堂。
智力正常但卻教極唔識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指出,其實在10名ADHD兒童中,有3人只有專注力失調而沒有過動的問題,除非是他們非常喜歡的事物,否則就會成日遊魂:「上堂時好似安靜專心,但突然問佢問題會完全答唔上……就算好用力去聽,一陣就飛咗去第二度。」而且會有很多不小心的錯漏,例如交錯功課,又或知道答案但寫錯,甚至考試時看漏題目甚至一整頁。
他稱,有時小朋友亦坦言即使用力及專心聽課,也依然無法聽得入腦,惟因他們對某些有興趣的事物會十分專注,故不專心時只被當是懶惰心散,尤其是他們通常都不影響課堂秩序,因此有時可能不容易被發現,相反過度活躍及衝動這兩種特質則容易察覺。
專注力差令成績日漸滑落
不過,隨着小朋友因為上課時「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成績便開始出問題。
張醫生表示,初小的學習壓力和要求相對較低,ADHD帶來的影響可能較少,只要家長在家惡補一下,很多時候小朋友的成績也能保持,但到三、四年級開始,需要較多思考和組織,小朋友便開始無法應付。
他指,有些時候父母甚至懷疑子女的智力有障礙,但檢測顯示小朋友的智力沒有問題,於是出現智力正常惟成績卻在下游狀況。
據估計,大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兒童有ADHD,老師比家長更易發現小朋友是否有ADHD,前者一來經驗多,且每天面對的時間亦長,家長卻通常較容忍子女的各種行為。
藥物刺激中樞神經助退症狀
張醫生稱,ADHD的成因是腦前葉及小腦等部位未能相應成長,以致出現過度活躍、專注力差及衝動等表現,但若兒童只在家中出現行為問題,則未必一定是ADHD,因為根據診斷指引,12歲前兒童在最少兩個場合,如家中、學校或其他場合,出現相關症狀才可能是ADHD。
目前暫時仍未有根治ADHD的方法,但大約六成兒童服用藥物後情況會有明顯改善。
張醫生表示,用於治療ADHD的藥物屬於中樞神經刺激劑,目的是令腦內物質恢復平衡,有些小朋友用藥後變得有心機上堂和做功課,成績可以有突飛猛進的改變。他強調,盡早接受適當治療可以減低ADHD對兒童帶來的影響,讓他們可以正常生活和發展。
香港經濟日報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掃走頑固抑鬱症
你或親友曾受盡抑鬱折磨嗎?一般抑鬱症可以干擾平日生活,包括工作、學習、睡眠、食欲等,但一旦抑鬱持續無法改善,進入頑固性抑鬱症之時,病者往往出現悲觀厭世、絕望、幻覺妄想、功能減退,並且伴隨有自殘自殺的傾向。由於藥物已無法達到治療效用,正當病者感到無助無望時,一種「腦磁激」療法(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成為治瘉病情新希望。
必須正視抑鬱症的情況
一般情緒低落,可隨著時間淡化,讓情緒回復正常,當然絕非屬於情緒病。但若然抑鬱情緒無緣無故發生,情緒低落程度嚴重或持續過長,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則不能視作等閒,必須正視抑鬱症的情況。由於抑鬱症大多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或者內分泌失常等,腦內有神經傳導物質,包括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均控制人的運動、感覺、記憶與情緒等各項機能,故一旦傳導物質分泌受阻,藥物又無效,抑鬱症便會持續嚴重,必須尋求另類治療選擇。
不少人或會將「腦磁激」療法,與傳統「腦電盪」(Electro-ConvulsiveTherapy,ECT)一談,但其實兩者最大分別,在於傳統「腦電盪」的病人,需要接受全身麻醉。因為治療程序第一步,必先將病人全身麻醉,再用電流通過病人頭顱,引發全身抽搐刺激腦部細胞,以穩定病人情緒,約每星期接受三次治療,一個療程大約八至十二次。但治療後,病人容易出現頭痛,及短暫性失憶。
對頑固性抑鬱症
相反,獲美國藥物及食物管理局批准的新治療模式-「腦磁激」,則屬於非侵入性療法。原理以短波磁脈衝刺激患者腦部的左前額皮層,改善該處腦神經的活躍程度,從而改善患者的情緒。療程十分簡單,大概三十至四十分鐘,通常一星期接受五次,大約維持接受二十次左右。由於毋須麻醉和相對比較少副作用,但療效十分顯著,對頑固性抑鬱症病者來說,絕對是治瘉新希望。
頭條日報
選文:嘉樂 醫護研習組
成人都會患上過度活躍症?
4大病徵:過動 衝動 不專心 共病
早年外界對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認識較少,認為過動或經常遊魂的小孩只是頑皮、心散等。直至長大,一直未被正視的病症浮現,更沒有作出治療,影響到家庭、社交,甚至工作。從事精神科專科17年的張漢奇醫生接觸不少成人ADHD患者,其中很多都是踏入社會後,因各種情緒病才被發現。
過往一位男性患者因工作不順,繼而誘發情緒病,轉輾向多位精神科醫生求助,先後被指患上躁狂、抑鬱症和焦慮症,服食多種精神科藥物後亦未見改善。轉至求助張醫生後,並建議他服用ADHD藥物,服藥後病症大大減輕,工作情況好轉,「共病」亦有所緩和。
焦慮症、躁狂等共病影響治療效果
張醫生表示,不論成人或小孩,ADHD患者都常有「共病」的情況,即同時患有另一種精神病,他指出有87%的患者最少有另一種精神病,56%的患者最少有兩種,例如抑鬱、焦慮症、對抗性反叛、手腳震動、情緒障礙、躁狂等。「現時暫未有文獻指出ADHD與共病之間有因果或先後關係,只是兩者同時發生,例如很多人在酒吧飲酒時亦會吸煙,但並非因為飲酒,而要吸煙。」
因共病病症比ADHD更明顯,病人和醫生會集中治療患者的精神病,因而忽略了患者的ADHD病症。
影響工作表現,難以應付數據性、分析性工作
ADHD患者由小至大,腦部發展較常人遲緩,其他人能控制的地方,患者卻不能控制,「ADHD不會突然而來,它是從小便伴隨著患者,視乎什麼時候被發現,有成人患者容易衝動,如亂購物、工作時集中力差、與上司稍有意見不合便起爭執,反應過大,這或許都是兒時病症未得正視,延續至影響成年後的生活。」張醫生指很多患者不能安坐辦公室工作、難以應付複雜的數字或龐大的資料、跳躍式閱讀文章、不能長期待在同一工作崗位;又或與上司溝通時,看似專心聆聽,但其實未能接收資訊,組織能力差而難以作出有條理的回應,從而影響工作表現。
十多年的診症經驗中,向張醫生求助的病人來自各行各業,如醫生、律師、精算師、銀行家、工程師:「過往一個從事銀行基金經理的患者向我求助,他的工作需要先從證券分析師瞭解各種股票的優劣,再為客人判斷買入何種股票。因為ADHD的影響,他難以聆聽分析師的講解,一兩分鐘後便雲遊四海,亦不能閱讀厚厚的業績年度報告,自然難以做好工作。亦有患者計算財務報告時,即使重覆計數、檢查數十次,結果仍然有錯。」張醫生比喻人的腦袋為電腦,CPU(中央處理器)很厲害,ram(隨機存取記憶體)卻很少,別人都有16GB ram,ADHD的病人只有512mb,而服藥就等於為病人「加ram」,記憶體增加,腦袋處理資訊的速度和效果自然亦有改善。
hk01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