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譚焯坤醫生文章
譚焯坤醫生(男)
Dr. TAM CHEUK KWAN
復康科/老人科
值得推介 : 0
肉毒桿菌治中風痙攣
中風及腦部神經受創的病人,會出現肌肉痙攣,不但手指、手臂或膝頭等關節呈屈曲狀,腋下和手肘內側等關節屈曲處的皮膚更因難於清理,容易出現皮膚潰爛。傳統口服藥物雖可鬆弛屈曲的肌肉,但會一併影響正常肌肉,令病人便秘或小便困難;至於手術切除部分肌腱,則易令人聯想到挑斷手筋腳筋,不少病人抗拒。本港公立醫院老人科過去兩年為中風致痙攣的病人注射肉毒桿菌(Botox)和「苯酚」兩種藥物,令病人關節可伸展,效果理想。
本港每年有一萬多人中風,約三千四百人死於該病,八成患者為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香港老人科醫學會成員譚焯坤表示,中風患者一般在中風後三個月出現肌肉痙攣,因腦部或脊髓神經內的上運動神經元受損,無法控制肌肉活動,令他們手腳活動緩慢、容易跌倒、關節僵硬變形,嚴重者更會全身癱瘓,照顧者為病人換尿片或穿衣服,需強行將屈曲的關節拉開,過程不但吃力,病人也會感到痛楚。即使受影響的只是手指關節,病人的手掌也會呈緊握拳頭狀,難以修剪指甲,結果不斷生長的指甲插入手掌,造成感染。
關節僵硬 皮膚易潰爛
譚焯坤稱,肉毒桿菌能使肌肉癱瘓一段時間,令抽搐的肌肉放鬆,但注射後二至四周才可發揮作用,效力維持三至六個月,需要隔一段時間再注射;「苯酚」則令神經線壞死一段時間,注射後數天即可見效,效力可維持半年至三年,但有機會破壞感覺神經,影響病人的感覺,故病人接受注射前,要衡量利弊。
六十五歲的黃先生大半年前中風,左邊身癱瘓,左邊手腳肌肉痙攣僵硬,走路緩慢,而且走路時左手屈曲,左腳維持僵直,容易跌倒。經醫生評估後,他接受肉毒桿菌和「苯酚」注射,走路姿勢大為改善。他指自己中風後舉步維艱,愈行愈痛,被迫減少外出,經治療後他可步行一百至二百米,現時他每日也會步行到住所附近的公園散步。
orientaldaily.on.cc
選文:Anna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