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梁廣泉醫生文章
梁廣泉醫生(男)
Dr. Leung Kwong Chuen Angus
臨床腫瘤科
值得推介 : 5
皮膚癌中最惡 發病數字激增 狡猾黑色素瘤藏隱蔽位置
皮膚癌個案在近十年激增73%,當中以黑色素瘤的發病數字在十年間亦上升110%。雖然黑色素瘤出現在皮膚上,但亞洲人的黑色素瘤卻最為狡猾,常出現在陽光不易照射的位置,如背部、手掌、指甲床等,令患者難以察覺,影響診斷及治療。有腫瘤科醫生建議市民,平日多留意身體不同的部位,出現異常時盡早求醫。
香港皮膚癌的發病數字有上升趨勢,由2003年的575宗,上升至2012年的996宗,上升73%。眾所周知,皮膚癌主要由紫外線引起,但有些不常接觸陽光的部位也會出現皮膚癌,相信與遺傳有關,而黑色素瘤則是皮膚癌中最難治療的一種,而有五分一黑色素瘤患者,只是45歲以下的人士。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梁廣泉表示,黑色素瘤的患者,最初皮膚上會冒出一個新斑點,或原有斑點或痣出現變化,如面積擴大、形狀或顏色轉變,患者容易忽略,加上亞洲人屬黃皮膚,色差較不明顯,較白種人更難發現。他說,有些黑色素瘤會出現在背部、腳掌、手掌、指甲床、鼻腔或口腔等黏膜薄膜等。一項本港患者數分析顯示,本港黑色素瘤患者的原發位置,一半為下肢,其次是上肢、頭部和頸部等。
黑色素瘤的死亡率也是皮膚癌中最高。梁廣泉續稱,5年存活率不足五成,患者的癌細胞會迅即生長,三分一的黑色素瘤每個月可增大0.5毫米或以上,但有部分黑色素瘤雖在皮膚表面面積小於0.5毫米,但卻已經蝕入真皮層;即使只是患病初期,亦可以擴散至肺、肝和腦等,因此有數據顯示,本港患者於臨床腫瘤科診所求診時,有45%已蝕入真皮層、37%已擴散至淋巴核。近年除手術、化療、電療等外,亦已引入免疫療法和標靶治療,只要及早控制病情,存活期亦可大大提升。梁廣泉指,市民應多留意身體不同部位,出現異常應及早求醫,盡早發現是否黑色素瘤,盡早治療。
曾有一名中年工程師發現左腳腳板底有黑色斑點,以為只是損傷,但損傷位置半年未痊愈而求診。確診時黑色素瘤已轉移至大腿內側的淋巴,需接受手術切除2隻腳趾及受影響的淋巴,並接受放射治療。約5個月後更擴散至肝臟,經檢驗確定為BRAF基因突變,接受口服標靶藥治療,病情受控達6個月。
AM730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每周運動2.5小時助防癌
每周運動2.5小時助防癌
勤做運動除可減肥、減低患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外,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分析研究發現,每周做2.5小時運動,如跑步、游泳等,有助降低患癌風險7%,更可降低13種癌症的罹患風險。
研究員分析了1987至2004年間的12份歐美研究,涉及約144萬人,年齡中位數為59歲,57%為女性、43%是男性,探討他們的運動紀錄、與26種癌症之間關係,個案平均追蹤11年,他們平均每周運動約2.5小時,包括快步行、跑步與游泳等。
運動最多的一組,患食道癌的風險降低42%;另外,患腎癌、子宮內膜癌、血癌等亦相對降低。
非單一因素致癌
浸會醫院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梁廣泉指,運動有助促進新陳代謝、減低細胞受外界環境或食物影響而基因突變的機會,臨床所見,大部分求診病人都是年紀較大、缺乏運動的。
臨床腫瘤科醫生應志浩亦指,過去也有其他研究證明運動有助預防癌症,但提醒市民不是單一因素就會導致癌症。他指曾有一名40歲男性,因大便有血求醫,發現患上腸癌第3期,需接受手術及化療,因該病人家族無相關遺傳史,相信是後天生活習慣不好所致。
他透露,該病人因工作繁忙,平日甚少運動,加上飲食不節制,一周多餐只吃紅肉,身高1.7米便重180磅,身形偏胖;經治療後漸漸康復,但要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並開始做運動。
本港平均每年逾1.2萬人死於癌症,但大部分癌症只要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是可控制或治癒的。
晴報 19-05-2016
選文:嘉樂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