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睇醫生網首頁

疾病與病徵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
[ Rheumatoid arthritis ]

據估計,本港約有2-3萬人患有各類風濕病症,根據醫院管理局的數字顯示,在2004至06年專科門診覆診風濕病個案超過11,800宗,當中四成以上的病患者屬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由於病人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關節滑膜,引致發炎,炎症導致白血球素(Cytokine)入侵關節,對骨、軟骨、腱以及韌帶等造成進一步損害,引致疼痛腫脹,甚至破壞其活動功能及引致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以侵害其他器官,如眼睛、皮膚、心臟、肺部等,有可能引致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嚴重的疾病。風濕性關節炎不是遺傳病,任何人士也有機會患上此病,發病年齡一般在30至50歲之間。

醫學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遺傳基因加上後天環境因素會增加患上此病的機會。雖然任何人士都有機會患上此病,以下因素亦可能會增加患病機會:
性別:女性患病的機會是男性的2至3倍
年齡:任何年齡也有機會患上,但以30至50歲為最常見
家族病史:如果家族中有人曾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病機會會較大,但醫學界認為病人不是直接遺傳類風濕關節炎,而是遺傳了較易患此症的體質,換而言之,即是較其他人容易因危險因素而誘發此病。
吸煙:有研究發現,吸煙會增加患此病的風險,原因可能是香煙中含大量化學物質,長期吸入,有機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調,引致發炎而誘發此病。

目前還沒有方法可以預防類風性關節炎,如果家族中曾有人患此病,應提高警覺,保持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適當紓緩壓力,避免吸煙等,均有助降低患病的風險。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初會影響較小的關節,最常出現在手腕及手指第一、二節的關節,而且往往是對稱出現,如果左手出現病徵,很多時右手也會出現,引起痛楚、發熱及腫脹。當病情進一步惡化,便會延伸至肩膊、肘、膝、牙骹及頸等位置。 若出現一下徵狀的人士,儘快聯繫家庭醫生求診:

晨僵:最典型的病徵,即早上關節僵硬,可以持續1、2個小時,甚至是整天。
感到疲倦、沒精打采
低燒
沒有胃口
眼睛及嘴乾燥
手肘和手等位置的皮膚下面長出類風濕病結節(腫塊)
眼睛發炎
呼吸時胸口刺痛

早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易診斷,因為它的初期徵狀跟很多疾病相似,目前亦沒有一項化驗能獨立確診。因此醫生需靠不同的檢查,包括詢問病人的病史及以下的檢驗,以確診或排除其他疾病:
體格檢驗:檢驗關節的紅腫及發熱情況、肌肉力量等。
血液檢驗:
抗環瓜氨酸抗體 (Anti-CCP)測試:在Anti-CCP測試中呈陽性反應的病人上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極高,不過呈陰性反應的也不一定沒患此病,因不是所有病人都有此抗體。此測試亦有助醫生評估病人的治療,因為有此抗體的病人病情一般會較嚴重,關節出現損壞的情況較多,因而可幫助醫生及早作出診斷。
類風濕性因子測試:50% - 70%的類風濕病人會呈陽性,而且長者或患上其他疾病也有機會呈陽性,如過濾性病毒引起的肝炎、肺結核等。
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及C反應蛋白檢驗:如果兩者的數字上升,顯示體內炎症活躍。
驗紅血球血紅素:以確定是否有貧血。
X光檢驗:主要是幫助確定關節受破壞程度及監測疾病的進展,不過在患病早期,由於關節可能未受破壞,所以X-光不一定能夠幫助診斷。有需要時,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超聲波或磁力共震檢查去幫助確診。
關節液化驗:如關節腫脹嚴重,醫生或會抽取病人的關節液,以排除關節受細菌感染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法主要是藥物和手術,目的是希望幫助病人止痛消腫,減少炎症,防止關節繼續受損,保持身體活躍和增加良好的自我感覺。這需要不同的醫學專家參與,提供多方面的治療,包括類風濕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

藥物治療: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主要有止痛藥及改善病情藥物兩大類,近年更開發了生物製劑,為病人提供更多選擇。無論是選用哪一種,病人都不應自行停藥。有些病人誤把止痛藥及改善病情藥物的效用混淆,例如誤把改善病情的藥物當作止痛藥,當痛楚減退時,便自行停藥或減藥,結果影響治療進展,甚至令關節惡化。
止痛藥
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屬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第一線藥,能迅速減低發炎、紓緩痛楚和僵硬,但不能防止關節損壞。一般是口服或肌內注射。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胃潰瘍、心臟問題、腎及肝衰竭。常用的包括布洛芬(Ibuprofen)、奈普生(Naproxen)及服他靈(voltaren)。
環氧酶-2抑制劑(COX II):屬非類固醇消炎藥的較新藥物,包括Celecoxib及Etoricoxib,作用與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相同,但對腸道的副作用相對較輕。 皮質類固醇:如個別病人需要,醫生也會為他提供口服、或進行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幫助減輕痛楚、腫脹和僵硬。副作用有骨質疏鬆、白內障、高血壓和高血糖。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
能紓緩脹大的關節,改善和減慢病情進展,阻止關節組織進一步受損壞。病人可單一或同時多種服用,多與止痛藥一起服用,大約6至8周內見效。常用的包括柳氮磺呲啶(Sulfasalazine)、甲氨蝶呤(Methotrexate)、Hydroxychloroquine、來氟米特(Leflunomide)、硫唑嘌昤(Azathioprine)及環胞素(Cyclosporine A)等。每種藥物的副作用都不同,但嚴重時可以損害肝功能、抑制骨髓及導致肺受感染等,因此病人必須按醫生指示服用,並應定期檢測各類血球值、血清白蛋白及監測肝功能。

生物製劑
如果病人對傳統藥物的反應欠佳,醫生可能會建議他使用較新式的生物製劑。它能有效抑制病人體內的腫瘤壞死因子,阻止它引發的連串發炎反應,令關節的骨骼組織免受侵蝕。它能迅速及有效地紓緩病徵,減輕痛楚,約七成的病人接受生物製劑後,病情於一周內得到改善,而關節炎的侵蝕程度亦於一至兩年內減慢,並防止關節繼續被侵蝕及變形。生物製劑亦可減慢骨質流失的速度,防止病人出現骨質疏鬆。

目前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包括Adalimumab、Etanercept及Infliximab。這些藥物一般需要與甲氨蝶呤(Methotrexate)一起使用。不過這些藥物可能會引致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充血性心臟衰竭及容易受感染,患有活躍性結核病或中央神經系統神經脫膜病症 (demyelinating disease )的人都不宜使用。在使用生物製劑前,病人必須接受隱性結核病(latent TB)檢驗,確定沒患上結核病才可使用,使用期間亦要按照醫生指示定期驗血或進行肝功能檢驗。

2. 骨科手術:
如果病人的關節嚴重被破壞或變形,醫生可能會建議他接受外科手術,例如全關節置換、腱重建、切除關節膜或關節固定等,以幫助減輕痛苦,改善受影響關節的功能。

3. 物理/職業治療:
物理或職業治療師會指導病人做一些動作,幫助紓緩痛楚,減低關節進一步變形及惡化,並幫助解決一些日常生活的困難。

另外,水療在治療過程中亦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病人的關節能在暖水中獲得鬆弛,因而做到陸地上因關節痛而無法再做到的動作,如踏單車、跳舞等,而且池水的阻力亦有助鍛練患者的肌肉,改善活動能力。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病人可在水中進行紓緩關節痛的動作。


類風濕關節炎三大迷思
[ 風濕病科 ] 周淑儀醫生
類風濕關節炎是本港常見的風濕科病症之一,屬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目前仍未有研究可確認類風濕關節炎的.......
類風濕關節炎是甚麼?無法完全根治?
[ 風濕病科 ] 周淑儀醫生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類風濕關節炎。這個病在香港十分普遍,但到底類風濕關節炎是甚麼呢?哪些人較容易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這個病是否.......
類風濕關節炎要及早發現才是關鍵?
[ 風濕病科 ] 周淑儀醫生
類風濕關節炎是香港常見的風濕病之一,可引發全身不同的關節痛楚,令患者的生活大受影響。要知道自己是否患上類風濕關節炎,就要.......
勿強忍風濕關節痛
[ 脊骨神經科(脊醫) ] 廖祟位醫生
近日天氣稍見陽光,只是潮濕依舊,這種濕冷天氣往往有為數不少主訴為「風濕發作」的病患因而周身痠痛,關節僵硬,前來求診。長者.......

類風濕關節炎信箱答問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不能作診症用途,
請與家庭醫生查詢並作出適合治療。
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切勿延誤治療。
若資料有所漏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Copyright©2024 www.seedoctor.com.h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