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睇醫生網首頁

疾病與病徵 -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
[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

慢性阻塞性肺病指呼吸系統經長期破壞引致呼吸道阻塞及收窄,令人體肺部難以呼出和吸入空氣,從而導致缺氧、氣喘、咳嗽等徵狀,甚至會影響患者一般日常活動。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無法治癒并病情會不斷惡化的慢性疾病,全球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根據2007年的統計數字,慢性阻塞性肺病是香港第五大殺手病。
此外,這疾病亦為本港的醫療服務需求帶來沉重負擔。醫管局資料顯示,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的住院日數,佔全年總病床使用日數的第三位。

吸煙已定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成因。吸煙會降低體內的含氧量,煙油或其他燃點香煙時產生的化學物質亦會損害肺部組織和引致呼吸道發炎。長期吸煙有較大機會引致肺氣腫及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是由肺氣腫或慢性支氣管炎所引致的氣流阻塞的病況。

肺氣腫是指位於細支氣管末端的肺泡腫大並被破壞,減少肺部氣體交換的面積,而導致血液中氧氣供應量減少以及二氧化碳無法被有效排走。慢性支氣管炎指支氣管由於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致黏膜發炎,增加黏液分泌並阻塞呼吸道,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肺部組織及功能受損後並不能完全復原,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病不能徹底根治。

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病需做到:不吸煙或戒煙
配戴個人保護裝備:如工作上長期吸入煙塵,應配戴口罩。

若出現以下徵狀請儘快與家庭醫生診斷:
長期咳嗽
多痰
氣促,運動時情況惡化
呼吸困難
體力及活動能力下降
出現缺氧情況,如嘴唇、手、腳呈藍色
慢性阻塞性肺病早期患者病徵不明顯。隨著肺功能日益受損,中、晚期患者會出現氣促、活動能力下降甚至缺氧的情況。

醫生聽取病人病歷後,如懷疑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便安排以下部份或全部檢查來幫助診斷:

肺功能檢查
這是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最常用方法。透過病人多次吹氣入肺活量計(Spirometry) 後所得數據,得知病人的肺容量及呼氣速度,從而診斷病人是否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功能檢查亦常用於監測患者的病情。
胸肺X光照片檢查
動脈血液氣體分析
醫生會抽取病人動脈血管中的血液,分析血液所含的氧氣及二氧化碳水平。此檢查有一定的危險性,多用於較嚴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以便決定病人是否需要接受長期氧氣治療。
另一種常用以測量病人血氧含量的方法, 是以小型儀器夾於病人手指上, 透過皮膚表面 偵測血氧含量, 此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且無創傷性, 但不能提供二氧化碳水平及其他資料。
痰涎樣本化驗
痰涎樣本化驗可用以排除其他肺部疾病的可能性, 如肺癌、肺結核等。當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情況加劇 (即痰量增加且帶膿, 呼吸困難), 痰涎樣本可作細菌檢驗, 有助診斷及治療。

患者的肺部組織及功能受損後不會復原,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病使不能治癒。而治療方向主要是幫助病人控制病情并減低併發症風險。

戒煙
戒煙可減輕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咳嗽和痰多的情況,亦可延緩病情惡化。如有需要,患者可接受輔導及/或藥物治療以協助戒除煙癮。

藥物治療
藥物可改善患者的症狀,以減輕對病人日常生活的影響。常用藥物包括:

氣管舒張劑:可放鬆氣管肌肉,擴張氣管,舒緩病情。氣管舒張劑分口服及噴霧式兩種。噴霧式吸入劑能直接滲入氣管,如吸入方法正確,所需劑量相對口服氣管舒張劑少,可減輕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如心跳、手顫、失眠、頭痛、口乾、肌肉抽筋等。
類固醇:可抑制患者發炎情況,並不是所有病人用後情況均有改善。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可帶來免疫力下降、骨質疏鬆等副作用;而使用噴霧式類固醇則有聲音沙啞、咽喉受念珠菌感染等,但全身性的副作用則較口服少得多。
抗生素:醫生會處方藥物予受細菌感染的患者,以控制病情。
化痰藥:令痰涎變稀,容易咳出。
長期氧氣治療醫生會處方長期氧氣治療予出現嚴重缺氧情況的患者。經醫生及治療師評估後,患者須在家中設置製氧機,外出時亦需攜帶較輕便的氧氣設備。病人需依照醫生的指示使用適當的氧氣濃度,不應隨意自行調節。

胸肺復康治療
可減少病人入院及改善生活質素。治療內容一般包括教授病人控制氣喘的技巧、呼吸鍛鍊、清除痰涎的方法(如姿位排痰和咳痰技巧)、呼吸與身體動作的協調、體力鍛鍊、節省體力方法、壓力處理技巧、飲食建議等等。胸肺復康治療會由醫護人員提供,當中包括醫生、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營養師等。

手術
部份患嚴重肺氣腫的病人可能需要接受手術,切除部份肺部。

近年亦有採用較新而創傷性低得多的方法, 透過支氣管內窺鏡, 於特定的小支氣管植入小瓣膜, 令該部份肺葉萎縮。這方法與切除肺葉達到同一目的, 是讓其他肺葉有更大擴張的空間, 以減輕徵狀及增進活動耐力。


慢性阻塞性肺病信箱答問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不能作診症用途,
請與家庭醫生查詢並作出適合治療。
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切勿延誤治療。
若資料有所漏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Copyright©2024 www.seedoctor.com.h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