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睇醫生網首頁

今日女性的壓力(三)產前產後的挑戰

之前提過遲婚的壓力、不育的困擾,那順利結婚懷孕,又是否雨過天青?

E太太今年三十八歲,育有一個三歲女兒,現懷有第二胎男孩八個月,新年前因情緒不穩前來求診。「今次懷孕很不順利,之前做唐氏檢查時發現BB頸皮厚了,已持續失眠,不知哭過多少遍,幸好進一步檢驗後證實虛驚一場,但始終今次年紀大了常常很累,照顧女兒力不從心,全靠工人幫忙。我上次坐月時工人和奶奶鬧不和,今次丈夫反對請兩個工人,更竟然未經我同意邀請奶奶在兒子出世後來住,我怕他左右做人難沒大力反對,但一直十分焦慮,我的工人上星期突然辭職。」E太太一臉沮喪,「我這星期連續失眠,一想到下個月工人走了,奶奶殺到真的不知怎辦。」事出突然,E太太情緒一時波動可以理解,她暫時未有其他情緒症狀,加上懷孕期間亦不建議服安眠藥,我並沒有給她任何診斷及藥物,只建議一些放鬆練習、及鼓勵她盡快解決當下問題,我亦和E先生解釋太太的困境和想法,建議他尤其要密切留意太太產後的情緒和常見的抑鬱症狀,如有需要便及早求助。

E太太的情況是今日不少媽媽的寫照。從前較多女性在20多歲生育,今日則較多的婦女在30歲後才考慮,35至39歳的生育率更比從前上升。傳統醫學界認為35歲已屬高齡產婦,婦科醫生也建議35歲以後的產婦進行較仔細的產前檢驗。幾經辛苦懷孕,BB得來不易,作為「高齡」產婦的女士自然有壓力,既擔心身體應付不來,又擔心孩子有問題,孕婦箇中壓力可想而知。所以,家人真要多留心孕婦的身心健康,多加安慰。研究指出,婦女的精神狀況在懷孕一年是最好的,可好好享受,但如果婦女在懷孕期間已有情緒問題,患產後抑鬱的機會亦會較高。
如何知道自己有產後抑鬱症?
很多婦女在生產後情緒有起伏,是否代表有產後抑鬱症?其實約有三分一媽媽會有產後情緒低落(Postnatal Blues ),一般在產後數天會出現易哭、煩躁、失眠、無胃口等情況,只要家人多加關懷和陪伴,一般數天便會回復正常。但如果情緒問題持續,亦出現其他抑鬱症狀,便有可能患上產後抑鬱症 (Postnatal Depression)。少部分婦女更會出現幻覺、妄想的徵狀,稱為產後精神病(Postnatal Psychosis)
產後抑鬱症有甚麼高危因素?
遺傳因素及孕婦年紀是一個因素,如家族裏有親人曾患抑鬱症、孕婦較年長都可能增加產後抑鬱症的風險。良好的夫妻關係對產婦情緒健康很重要。相反,未婚媽媽、夫妻關係惡劣、二人對生小朋友沒有共識等,都會增加患產後抑鬱的風險。家人參與的多寡亦有影響,研究指出,產婦和自己母親關係不好是其中一個風險因素。缺乏家人和朋友支持的新手媽媽會覺得孤獨作戰,一大隊軍隊進駐家中又是一種壓力,這階段是婆媳關係一觸即發的高危時期。有病人曾哭訴,長輩大清早到達,和陪月高談闊論到人家下班,什麼都諸多挑剔,引發工人陪月長輩大角力,十分困擾。其他風險因素還包括生活環境、經濟困難等。

產前、產後抑鬱症的治療

由於精神科藥物對妊娠期及母乳餵哺有一定影響,一般都會先考慮心理治療。但如徴狀嚴重,例如出現負面思想、傷害自己行為、甚至出現幻覺等,醫生便會平衡利弊後建議使用較少影響的精神科藥物。

預防勝於治療,建議丈夫和孕婦參與產前講座或多看育嬰資訊,讓大家都對迎接新生命有心理準備。丈夫可分擔家務、多説鼓勵說話及幫忙照顧孩子,亦可好好的安排親友到訪時間,給予妻子多休息及透氣的私人空間,如發現有任何問題,便需要盡早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讓更多朋友看到這資訊 >> 分享
選文:Tammy 編審:星Sir
醫護研習組
有關: 陳愷怡醫生
今日女性的壓力(三)產前產後的挑戰
的診療事宜有任何疑問
即時特快咨詢
相關專業團隊隨時為你作解答安排
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切勿延誤治療。
若資料有所漏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其他陳愷怡醫生相關文章

停一停 想一想 留意情緒變化 互相支持
「靜儀是一個80後,她之前因工作壓力失眠求醫,最近提早覆診。她有參與遊行,希望為香港出力,但鋪天蓋地的新聞片段令她透不過氣來,情緒.......

雙職媽媽的悲哀 易抑鬱及焦慮
5年前,雙職媽媽38歲的Annie誕下兒子後,自覺是一名「不稱職的新手媽媽」,又認為自己生育後思考變得緩慢,害怕自己失去在職場上的.......

小一面試 從容面對 勿強操練
 .......

每日一抱、相愛到老
做老人精神科常遇到一種情況,配偶早逝,另一半孤獨終老。這些年來遇上不少喪偶的長者也令我記憶猶新。 一個好好母親,丈夫離世數年.......

今日女性的壓力2--不育的困惑
D 小姐今年37歲,育有一個五歲的兒子。數年前打算為兒子添一個伴,努力了一斷時間也未能成功,於是接受人工受孕,第一次失敗,被轉介來.......

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身體不適請即睇醫生,切勿延誤治療。
如資料有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Copyright©2024 www.seedoctor.com.hk
All rights reserved